APP下载

非洲猪瘟形势下生猪产业发展探究

2019-11-12龙林

南方农业·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

龙林

摘 要 非洲猪瘟作为暂无疫苗的毁灭性传染病在国内出现并迅速蔓延,其影响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损失之惨烈,超过以往任何猪病,不仅导致国内散养户急剧减少,而且对中大型猪场造成重大损失。在非洲猪瘟新形势下,生猪产业如何防控与扩张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基于此,在介绍非洲猪瘟影响下生猪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了生猪产业的风险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并从保存量与扩增量的方向对生猪产业的防控与扩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非洲猪瘟;生猪产业;防控;扩张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0.072

1 非洲猪瘟形势下生猪产业现状

1.1 生猪产业链构成

生猪产业链包括原料、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和消费五个环节。其中,上游包括饲料和疫苗,影响生猪产业的成本。中游是生猪产业的核心,包括种猪培育与生猪养殖,决定了生猪供给。下游是指生猪经过屠宰成为猪肉进入最终的消费环节,主要包括屠宰、加工和销售,是短期猪价的重要影响者。

1.2 非洲猪瘟基本情况

非洲猪瘟是生猪养殖业的“头号杀手”,早在1921年于肯尼亚首发后一直存在,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特别是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2018年8月正式传入我国。非洲猪瘟是继2006年蓝耳病、2010年口蹄疫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第三轮灾害,是一种自然性“慢传播”的烈性传染病,虽然不感染人,但作为毁灭性传染病,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所致,该病毒粒子极小,只有175~215 nm,但具有高致死性、高度接触性、耐酸碱、耐寒不耐热等特点,病毒毒性极强,唯一核酸为双链DNA的虫媒病毒,基因组大,编码160多种蛋白170~190 kD,毒性是蓝耳病毒的12倍,口蹄疫病毒的24倍,且基因多变,两端各有一个高变区,具备强大的免疫逃逸机制。在传播途径上,非洲猪瘟可通过猪、车、人、物、饲料、无害化处理、水、员工餐食、蜱、鼠、鸟等媒介多途径传播。

1.3 非洲猪瘟疫情发展情况

自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短短一年时间该病就横扫全国。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31个省市的94地市累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累计扑杀生猪112.9万头。根据调查了解,各地的真实情况比通报的更加严重,目前全国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有疫点的省份基本已经广泛扩散,大部分养猪大省都受到了影响。

1.4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情況

非洲猪瘟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控方式为接种疫苗,但传统的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均不能提供完全有效地免疫保护,短期内仅弱毒疫苗存在理论研发成功可能,且存在毒力返强、变异等尚不可控因素,保守预计近年内难以研制成功和商业化。参照国际经验,非洲猪瘟可能将存在10年或更长。在国际上,西班牙和巴西作为成功防治非洲猪瘟的国家,主要采取了全面禁泔、禁运,养殖各环节全面检测覆盖,强制扑杀并补贴到位和建立全面精确的信息网络等措施防治,但我国养殖密度远高于这些国家,这四方面在我国基本无法做到,因此,目前唯一的防控方式为依靠构建生物安全体系,采取扑杀、净化、隔绝等方式。据研究,非洲猪瘟病毒在舍内、场内传播十分缓慢,完全可以实现早期发现,在群内精准扑杀并进行病毒净化可有效防止疫病传染蔓延。

2 生猪产业风险与机遇

2.1 生猪产业风险分析

生猪产业目前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疫情,即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产带来了风险。

2.1.1 产业上游风险

数据显示,在非洲猪瘟影响下,2019年上半年全国猪料产量3 630万吨,同比下降14%,其中仔猪料1 259万吨,同比下降24.9%,母猪料产量476万吨,同比下降24.7%。此外,全国猪料6月单月同比下降达到27.1%,可见,非洲猪瘟疫情使饲料厂面临减产或停产的风险。

2.1.2 产业中游风险

育种环节,非洲猪瘟使母猪生产效力和存栏产生双重风险。限运导致种猪更新停滞,只能从优秀商品代母猪中选择种猪,采取轮回杂交模式进行生产,间接引起母猪存栏下降15%,未来母猪生产效力将下降,并使市场仔猪供应紧缺。养殖环节,非洲猪瘟使现有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面临挑战。散养和“公司+农户”两种养殖模式预防非洲猪瘟能力相对较弱,无法构筑可靠的生物安全屏障,成为非洲猪瘟重灾区。此外,现有的养殖技术无法全面阻断非洲猪瘟传播途径,怎样提升养殖技术来提高预防非洲猪瘟的能力已成为整个产业的共识[1]。

2.1.3 产业下游风险

产业下游风险主要体现在屠宰环节和冷链物流,出于对疫病控制和食品安全考虑,屠宰加工行业会抛弃中小型养殖户,转而向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对屠宰企业提出了挑战,屠宰端与上游饲料端一样,集中度会大幅提升,对上下游的话语权增强,进而使冷链物流成为屠宰行业产业延伸的重要环节,因此,屠宰加工行业面临被整合的风险。

2.2 生猪产业发展机遇

2.2.1 政策机遇

非洲猪瘟发生以来,国务院、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中央和各部委在疫情防控与资金保障上大力支持,出台了《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农业农村部更是将全国分为西北、北部、东部、西南和中南五大区,实施区域联防联控,要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海南六省区组成的中南区先行先试,并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中南区区域化防控。与此同时,规定2019年11月30日后,非中南区肉猪禁止调入,2020年11月30日后,活猪不允许跨省调运。可见,国家政策倡导养殖现代化和规模化。

2.2.2 周期机遇

从2006年至今,猪价经历了三轮明显的周期,且高点和低点均不断上移,其中高点取决于当时供给对于需求的紧缺程度,高点上移说明紧缺程度不断加强,即谷底时退出市场的散户越来越多。谷底的低点不断上移,说明受非洲猪瘟影响养殖成本不断攀升,此轮“猪周期”自2019年3月后,猪价总体呈一路高歌态势,全国生猪均价从周期起点12元/kg上涨到19.87元/kg,上涨幅度达66%,据预测,未来1~2年,受非洲猪瘟影响下生猪紧缺,此轮周期会在上涨的半程左右打破历史记录,后面还会继续刷新,利好龙头企业。

2.2.3 行业重塑机遇

非洲猪瘟形势下,受调运、环保、地方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各地散户无法正常补栏,加速退出,具有成本、技术优势与资金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加速扩张,如温氏、新希望等纷纷利用资本市场紧抓机遇扩生产,更有网易、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进入,竞争规则完全被打破,行业壁垒显著提升,行业格局重塑,巨头崛起,养殖行业面临整合和洗牌,行业未来机会在规模化与科技方面[2]。

3 非洲猪瘟下生猪产业的科学防控

基于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的重创,该产业首先需要保存量、稳生产,通过必要的“防非”设备投入和改变“防非”策略做好科学防控工作,这直接决定了该产业的生存根基。科学防控的核心思路要先守住思想防控底线,借助完善设备等硬件投入,在防控策略上做布局。

3.1 思想防控需先行

预防非洲猪瘟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心理战,需要持续的细心、耐心和信心,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是猪场能否走下去的前提。非洲猪瘟自发生至今已整整一年,生猪养殖企业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信非洲猪瘟可防可控,提振必胜信心,践行必胜细心,在思想上筑牢防控底线。

3.2 硬件防控做保障

鉴于疫情存续时间与大环境广受污染的事实,千万不能报侥幸心理,一定要坚决按“防非”要求加快配齐每一个猪场的硬件,尤其要做好物料消毒间、中转站、车辆消毒间、车辆烘干房、卖猪台等必要设施的投入,尽力做到物理性阻隔病毒的传播,势必构筑牢固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3.3 防控策略下功夫

业内专家表示非洲猪瘟防控只有“0”或“1”,因此要多发挥人的能动性,在防控策略上下功夫。1)豬场层面,要控制好每一个可能的传播途径,构筑严密的外部生物安全体系,通过免疫、预防、清洁、消毒、监控等流程管理构筑内部生物安全体系,内外同步做好防控工作。2)管理层面,严格区分生产区和生活区,按管理单元实施清单式管理与颜色标志管理。3)中转站防控成关键,做好中转可降低80%的感染机会,因此要使用专用运猪车辆,出屠宰厂、饲料厂、无害化处理厂的车辆必须严格执行洗消烘干,防控好这个关键点。4)检测层面,做好栏舍、道路、猪、车辆、空气尘埃及饲料原料等的采样,实施全样检测[3]。

4 非洲猪瘟下生猪产业的高质量扩张

非洲猪瘟使整个生猪产业面临整合与重塑,叠加“猪周期”影响,国家如何把握机遇促增量,决定了未来该产业的出路与发展空间。高质量扩张的核心思路是坚持防与攻并重,遵循行业发展大势,提供复养的政策土壤,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扩张,开展智能化养殖,逐步推动生猪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4.1 提供复养政策

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等中央和各部委在疫情防控与资金保障上大力支持,并确定了五大政策稳生产,但政策如何落地,尤其在非洲猪瘟疫情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复养,不仅需要具体的实施意见,而且需要技术、金融的支持,只有提供复养的政策土壤,才能真正促产保供,这是生猪产业高质量扩张的第一步。

4.2 支持龙头企业

国家鼓励发展规模养殖,而规模养殖的主体是龙头企业,其不仅拥有资金实力,而且具有技术优势。在“猪周期”的上升期,国家要在土地、资金等要素上支持龙头企业的扩张,倡导它们布局全产业链,以适应“调猪”向“调肉”的转变,真正带动养殖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4.3 开展智能养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鉴于散养和“公司+农户”模式对非洲猪瘟的防控能力不足,智能化养殖成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多数产品、技术还停留在数据采集、简单分析层面,缺乏更为关键的多维数据互联互通、模型构建、自主决策、精准执行等环节。因此,国家要支持智能养殖,支持相关技术的攻克,以减少“人为干扰”,增强猪群疾病防御能力,降低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和风险,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聂赟彬,乔娟.非洲猪瘟发生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21(1):11-17.

[2] 王祖力.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布局的影响及建议[J].北方牧业,2019(5):9-10.

[3] 权自芳.非洲猪瘟背景下发展生猪产业的措施浅谈[J].湖北畜牧兽医,2019,40(6):28-29.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非洲猪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对非洲猪瘟的担忧是否合理?
非洲猪瘟影响有限 短期猪价小幅震荡
双汇遭遇“非洲猪瘟”
我国东北首现“非洲猪瘟”,食用患病猪肉会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