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贫困彝区产业扶贫路径探索

2019-11-12阿力非日张艳

南方农业·中旬 2019年7期

阿力非日 张艳

摘 要 通过在四川省凉山彝区美姑县沙溪洛村的扶贫工作和调查发现,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彝区产业精准扶贫收效甚微,主要是受彝区百姓思想、企业市场、扶贫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此,探索适合深度贫困彝区的产业精准扶贫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介绍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彝区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沙溪洛村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该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以期能够助力彝区脱贫。

关键词 产业精准扶贫;扶贫路径;四川彝区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0.048

沙溪洛村位于四川省美姑县侯古莫乡东部,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距乡政府所在地7.2 km,全村有4个组,总户数102户,总人口526人,其中贫困户67户,290人;在校学生73名,入学率达95%;参加养老保险179人,新农合参保人数448人;农村低保户数46户,共112人,五保户2户2人,残疾人3人;全村党员人数为13人,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2名;最高海拔2 400 m,最低海拔1 680 m。

全村耕地面积75.69 hm2,粮食播种面积60 hm2,年粮食总产量50 t,人均粮食450 kg。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当前出台的《打好农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0年全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产销对接,增强农业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尤其是深度贫困的彝区,如何发展适应当地的产业,关系到彝区脱贫攻坚的成效。产业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式,是可持续、长期的脱贫方式之一,能带动彝区经济发展。彝区应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项目扶持为手段,因地制宜,突破多重产业壁垒,实现精准扶贫,农民增收[1-2]。

1 彝区产业扶贫的意义

1.1 产业扶贫提高了彝区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水平

帮扶单位西昌学院和美姑县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沙溪洛村农民发展生产,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发展资金,培养致富能手,开展四好创建活动改善彝族群众生活环境,积极打造“政府主导、发展产业与精准帮扶”相结合的优良环境,必然会加快沙溪洛村精准扶贫的实施。产业扶贫为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引进专业龙头企业到彝区农村建基地,指导当地农村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可有效提高当地百姓的脱贫动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种养殖技术,对于改变当地彝族农民改变原始的生产方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1.2 产业扶贫为当地彝族百姓彻底拔掉“穷根”

美姑县处凉山州彝族腹地,当地彝族村民长期在山区生活,极少与外界接触。相比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地区,美姑县社会发展程度低、教育落后,严重影响个人意识的改变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沙溪洛村依然延续传统农耕文化,村民思想保守,村规民约仍然未统一执行。部分村民仍安于现状,依然靠“包谷+土豆+酸汤菜”生存,“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无产业发展项目。因此,在深度贫困的彝区发展产业,正是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实践,也是拔掉彝族百姓“穷根”的重要手段[3]。

2 沙溪洛村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

2.1 沙溪洛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根据2018年在沙溪洛村大走访活动中所获数据显示,沙溪洛村村民生活水平较低,由于超生较为严重,大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不高,难以腾出手来发展其他产业。对67户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走访发现,仍有64.18%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2019年省定的脱贫线3 750元。其中14.93%的贫困户收入来源于简单的种植业(土豆、玉米、苦荞等)、低保、地力补贴、草原补贴、公益林补助、退耕还林等。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介于1 000~3 000元的有2户,占2.99%,介于3 000~3 750元的有43户,占64.18%,高于3 750元的只有22户,占32.84%,扶贫任务依然严峻。

产生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偏低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部分青壮年村民因家庭负担较大,便随亲戚或朋友选择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外出务工的人员均为文盲或小学毕业生,只能做简单的工作,如在工地出卖劳力或在高空从事电力工作,收入低且危险系数高。2)沙溪洛村处于河谷地带,自然条件艰苦,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土豆、玉米、苦荞,养殖彝族乌金猪、岩鹰鸡、本地黄牛、美姑黑山羊为主,78.26%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缺乏资金。

2.2 产业扶贫精准度低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沙溪洛村102户户主对县、乡产业扶贫政策了解缺乏,内生动力不足,扶贫意识薄弱。在政策上,有31.37%的户主未听闻过“产业扶贫”的宣传,且对政策内容漠不关心度,仅在乎会发多少现金帮扶他们。在扶贫信息获取方面,有78.48%的群众表示不清楚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且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低,无法理解相关內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溪洛村村委会在相关信息公开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帮扶的满意度上,有96.08%的户主对沙溪洛村目前的产业扶贫实施持肯定态度,接受问卷调查的户主对目前村产业扶贫认同感高,对沙溪洛村的产业发展充满信心[4]。

2.3 沙溪洛村民仍存在“等、靠、要”思想

从走访和调查问卷结果中分析得出,沙溪洛村村民思想守旧,对产业扶贫“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对帮扶单位依赖性强,主观能动性差,自主脱贫意愿不强。从调查中得知,户主们在扶贫公开透明上,有25.49%人表示对村里是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贫困户的认定进行民主评议不知情,在精准识别问题上,有14.71%人表示对当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不精准。

3 影响沙溪洛村产业扶贫的因素

3.1 村民脱贫内动性差,产业精准扶贫动力不足

沙溪洛村扶贫工作已开展多年,但由于村民极少和外界接触,思想僵化,未达到预期扶贫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当地彝区群众欠缺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和立志脱贫的干劲,大部分彝区群众存在“等、靠、要”、不思进取等消极思想。且彝区农民文化水平低,难以接受和适应现代化的集体产业扶贫模式,更加倾向于从事体力劳动来维持基本生活。部分当地农民对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不知晓,持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仅认为在村内发展产业只是上级部门完成任务而已,没有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缺乏信心和热情,致使沙溪洛村产业扶贫工作难以精准,效果极不理想。

3.2 帮扶力量缺失,产业扶贫市场狭窄

脱贫攻坚扶贫工作的成效,干部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得分的高低,群众说了算。目前沙溪洛村帮扶队员有5名,其中熟懂彝语,能和老百姓正常交流的有3名,其余2名是外来帮扶干部,开展工作需要当地翻译,很难独自开展工作。部分驻村帮扶干部“帮扶日志”记录不精确、不及时、不全面,且有少数帮扶干部驻村天数不足,不参与村年度产业帮扶方案制定,没有真正研究指导脱贫产业。要想让深度贫困彝区的产业从零基础发展,引进成熟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人才等是当前当地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3 扶贫机制构建受阻,产业扶贫流于形式

四川省美姑县党委政府在扶贫中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方案,但在政策的落实上,往往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部分干部为了完成政绩,对当地的实际调研不足,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扶贫任务,简单的给贫困户发放现金、扶贫物资,且规划的产业不切合实际,类型五花八门,忽略了彝区群众本身意愿和能力,出现了扶贫项目供过于求的失衡问题,导致“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风气蔓延。

4 沙溪洛村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

4.1 激发彝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补齐产业扶贫精神短板

若要产业扶贫精准,首要任务在于帮助当地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激发脱贫斗志,为发展产业提供精神动力。1)应注重倾听贫困户的心声,提供合理的帮助,引导并指导贫困户发展家庭式产业。2)加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给予贫困户强有力的后盾。3)开展移风易俗、四好创建等活动,改变贫困户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让他们能享受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成果。4)进一步加强彝区基础教育。教育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开展“扶志、扶智、扶学”的教育模式,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引导其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5]。

4.2 提高帮扶队员意识,联动发展特色扶贫产业

加强帮扶队员的思想教育,努力让帮扶队员积极利用各自专业知识,为彝区的脱贫攻坚作出贡献。对于深度贫困彝区的产业发展,帮扶队员应利用各项资源,组织当地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积极学习发展产业的各项技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努力规范龙头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提升社会力量扶贫的责任意识。实事求是加快推进当地彝区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发展扶持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应该尝试采取其他地区成功的“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彝区脱贫。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又能发动当地群众投工投劳、流转土地分红,使人人都参与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同时,可优先聘请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既可以学习相应的技能,又能得到一笔额外的务工收入,提高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热情和参与度,如2019年沙溪洛村示范种植花魔芋项目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3 抓好扶贫政策落实,加强产业扶贫监管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扶贫应因地制宜,要适应当地“水土”,考虑光照、温度、湿度、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因素;要适应当地的“乡土”,考虑社会发展、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社会条件。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换和传播的便利,规范管理各行政部门,落实产业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严格打击扶贫贪污受贿行为,为社会公众全面监督提供便利,通过视频播放、党建月会、农民夜校、农村坝坝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产业扶贫相关政策,高效落实产业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 涂欣.聚焦精准扶贫:贵阳市X苗乡农村产业扶贫[J].营销界,2019(16):64-66.

[2] 李文君.資源俘获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与模式创新——以豫西W村产业扶贫为例[J].生态经济评论,2018(2):98-112.

[3] 王卓,胡梦珠.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川滇彝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9(3):70-77.

[4] 王美英.凉山彝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践经验——以会理县特色烤烟产业助力精准脱贫为例[J].民族学刊,2018,9(6):18-23,101-102.

[5] 黄荣枭.彝区贫困户脱贫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