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代代传
2019-11-12余乔乔
余述生,河南省新县人,1915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反围剿、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成都军区副政委、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8月9日在成都病逝。本文作者余乔乔系余述生之女。
我的父亲余述生是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我是听着父亲长征和打鬼子的故事长大的。
少年当红军
小时候妈妈常对我们说:“你爸爸参加革命后吃的苦,是你们这代人无法想象的!”红军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小小年纪历经千难万苦,毫不动摇,无怨无悔地跟着红军走下去的?从父亲的亲身经历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1930年,15岁的父亲与儿童团的几个小伙伴一起,从鄂豫皖根据地的新县跑到湖北麻城县乘马岗(被誉为“全国将军第一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他们在乘马岗住了20多天,每天学习、听课、操练。一天晚上,父亲他们突然接到上级命令,第二天一早出发。于是,父亲他们忙活了一夜,把上级发给他们的衣服、鞋帽、干粮,都打在了背包里。
第二天天不亮,红军部队准备出发时,房东奶奶把父亲叫到一旁说:“我给你们4个细伢每人做了2个火烧粑(烧饼),都包在你们的背包里了。”父亲说,当年红区的老百姓把红军当成了最亲的人。
这是父亲参加红军后的第一次行军,没想到一出发就连着走了两天两夜,一路上翻山涉水,发的干粮很快就吃光了。在过一条河时,父亲又累又饿晕倒在河中,红军王班长和战友们迅速把他从水里抱起,背到岸边,边给父亲喂水,边摸他的干粮袋,发现干粮早已吃光,大家忙给他凑干粮。当他们打开父亲的背包找衣服替换时,发现有2个火烧粑,王班长很高兴,因为大家的干粮几乎都吃光了。战友们帮父亲换了衣服,王班长让他吃下一个火烧粑,背着父亲跟上部队。父亲吃完一个火烧粑,感觉好多了,就把剩下的一个火烧粑拿给王班长和战友,但他们死活不要,叫父亲留着,以防万一。后来,父亲看到两个与他年龄相仿的红军小战士饿得走不动,就把剩下的那个火烧粑分给他们吃了。晚上宿营时,父亲所在连队的陈连长还专门表扬了父亲。
革命理想高于天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部队冲破平汉线,血战漫川关,越秦岭,涉汉江,于12月上旬抵达陕西省西乡县的钟家沟。不久,上级下达命令,翻越大巴山,到四川北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大巴山巍峨险峻,横亘于川陕边界,平均海拔2000多米。从北麓到南麓,横跨100多公里,有“上七十、下七十、山梁七十(里)”之说。从陕西西乡到四川通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是入川的捷径,但早已杂草丛生,人烟绝迹。12月的大巴山顶,白雪皑皑,听说红军要翻越大巴山,当地一些老乡脸上露出震惊的神色,指着他们单薄的衣服说:“冰雪封山季节,别说部队过山,就是老鹰也飞不过去啊!”
在困难面前,红军战士一个个就像是钢铁铸成的,对翻越大巴山充满了信心。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命令父亲所在的217团为先遣队,先行翻越大巴山,担负为大部队修路和在山上搭棚子的任务。命令传达下来,从团部到连队,都在紧张地进行着思想动员和物资准备工作。那时父亲在团部交通队任三班班长,按照上级的布置,班里买了头、锄头,准备了砍刀、绳索,每人还带了7公斤多的稻草。
12月17日夜里,軍号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部队在夜幕中沿着钟家沟起伏不平的丘陵行进。冷雨打湿了单薄的征衣,即使在行进中,全身也觉得凉飕飕的。行进了几十里,树木越来越少,四周一片荒凉。先遣团渐渐行进到冰雪覆盖的山上,太阳出来后,冰层上覆盖的雪开始融化。战士们每向上爬一步就滑下来,大家你拉我推,互相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还饶有兴趣地编唱顺口溜激励大家的士气,前面唱:“路好滑呀!”后面答:“越滑越好爬!”前面喊:“坡好陡呀!”后面应:“越陡越好走!”歌声中一支修路大军不停歇地在冰层上作业,抡起头、锄头,在滑溜溜的冰坡上凿出了一个个台阶。
越往上爬,天气越冷,空气越稀薄,山路也越陡。一侧是万仞陡壁,一侧是万丈深渊,稍不留意跌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同志们互相打着招呼:“往里靠,小心点!”有的同志为了战友的安全,自己走在悬崖一侧。先遣团团长、政委都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们骑,他们与战士们一起爬山修路,还与战士们谈心,宣讲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意义,说得大家心明眼亮,劲头儿倍增。大家忘记了疲劳与饥饿,情绪越来越高昂:“加油爬,脚不停,马上就到巴山顶;谁英雄,谁好汉,巴山顶上比比看!”加油鼓劲的快板声、口号声震得山鸣谷应,连雄鹰都飞不过的巴山顶峰被英勇的红军战士踩在了脚下。这真是“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933年1月,为了配合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正面进攻,父亲随217团潘副团长率领的一个连,突入四川南江县大河口、太平山一带袭击敌人,不料被敌人以4个团的兵力包围。父亲他们与敌人激战了两天两夜,直至弹尽粮绝。在突围中,年仅18岁的父亲拼尽全力、舍生忘死,将身负重伤的潘副团长救出,突出重围与主力部队汇合,在全团大会上受到特别表彰。
众所周知,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长征时红四方面军曾经二爬雪山,三过草地。茫茫草地一眼望不到边,没有树木,鸟兽绝迹。草地里泥潭遍布,水草交融,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而且越陷越深直到被吞没。二次过草地时,父親身患疾病,打起了摆子,又遇上恶劣的天气,有一天父亲实在走不动了,他对战友们说,你们先走吧,我坐下休息片刻马上去追赶你们。战友们你拉我拽,硬是拖着父亲走,坚决不让他坐下去。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草地上,一旦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夜幕降临,寒气逼人,红军指战员们点燃篝火,背靠背坐下,相互依偎着取暖。一天清晨,父亲醒来一看,周围很多战友长眠在了草地上,再也起不来了!父亲和活着的战友们心里难过极了,眼含热泪,脱下军帽,低头向牺牲的战友们告别。当时没有办法掩埋牺牲战友们的遗体,他们只能将草帽、斗笠盖在牺牲战友们的脸上,然后迎着朝霞出发,向前、向前……
父亲讲到这里,抬头望着窗外,我们看见父亲眼中泪光闪闪,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一直怀念那些牺牲在草地上的战友们。
父亲的草鞋
打草鞋,是父亲最拿手的手艺。父亲常对我们说,战争年代,部队天天行军打仗,脚上若没有一双草鞋,那个滋味比肚子挨饿身上受冻还难受。所以参加红军后,父亲很快练就了一手快速打草鞋的手艺。每次部队宿营,他宁可少休息,也要花时间为自己打双草鞋,有时候连稻草或干草都找不到,父亲就把自己仅有的衬衣撕下来打草鞋。父亲说当年他总是脚上穿一双草鞋,背包里备上一双草鞋。
“文革”时期,父亲与成都军区的一批领导干部曾被集中在成都锦江宾馆,只有周日才允许家属去探望,送些日用品。父亲让我们从家里找些旧衣服和旧床单带给他,他为我们7个孩子每人打了一双既结实又美观的布草鞋。
1985年9月,大别山革命老区麻城市委的领导前往成都看望父亲,父亲对他们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官兵们又冷又饿,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退却。官爱兵,兵帮兵,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当红军没当错!跟共产党没跟错!
“这就是大别山传统,这就是红军精神!”父亲深情地说。
“铁流二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我党我军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红军精神,才建立起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对信仰的忠诚、执着,永远令我们敬仰、爱戴!红军精神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永不磨灭!
〔责任编辑 周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