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9-11-12吴凤飞
吴凤飞
摘 要 以Maslach等人专为教师编订的职业倦怠问卷(MBI-ES)为研究工具,对云南H卫生学校一线在编教师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以期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并未今后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职业倦怠”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udburg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指个体对长期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紧张源的应激反应,所引起的一系列身心综合征。这一概念已经提出,引起来各个行业广泛关注,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病,教师被认为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职教师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较普高有其特殊性,职业倦怠表现得更加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云南H卫生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状况,并做了简单的原因分析,以期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并未今后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Maslach等人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人格解体,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认、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
(3)低个人成就感,涉及个人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同时对学生的成长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1方法
1.1被试
云南H卫生学校一线在编教师。
1.2工具
(1)自编人口学问卷。(2)1986年Maslach等人专为教师编订的职业倦怠问卷(MBI-ES)包括22个项目三个分量表。①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②人格解体,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认、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③低个人成就感,涉及个人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2数据分析
(1)问卷完成情况。发放问卷70份。回收65份,去除了规律作答2份,未完成的5份,有效问卷总共58份。
(2)样本特征。有效问卷58份。男教师13人,女教师45人。年龄20—30岁9人,31—40岁28人,41—60岁21人。教龄:0—5年14人,6—15年22人,16—25年12人,26年以上10人。职称:教员1人,初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22人,高级职22人。
(3)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总分基本情况,见表1。
(4)MBI-ES 三个分量表的等级划分,见表2。
3讨论
数据显示,H 卫生学校教师呈现出高度情绪衰竭,高度个人成就感缺乏,高度人格解体,职业倦怠整体程度偏高。三个维度均高于2010年吴真对天津与湖北9所中职学校(中专6所,技校3所)509名教師所做的调查,其结果显示我国中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出中度的情绪衰竭,低度的人格解体和中度的个人成就感缺乏。
相比普通中学教师,中职教师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中考失利,没有学习热情和兴趣,有的甚至有很多陋习。所以老师们除了钻研教材,备好课外还有花大量的时间管教学生。H卫生学校近几年发展较多,生源广泛,递增速度较快,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从而加重了教师的课时负担,大多数教师课时都在22节以上。而很多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班主任工作和科室兼职工作,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任务繁多,压力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和亲朋好友沟通交流,导致身心疲惫。
其实职业倦怠是由工作负荷,学生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职业倦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教育部门引起重视,改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支持和保障,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曾玲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研究,2003,1(04):262-267.
[2] 吴真.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