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19-11-12廖倩
廖倩
2019年2月15日,笔者借助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主题”作为检索字段,以“高级检索”作为检索方式,以“乡村振兴战略”组合“档案”为检索词,不限期刊,进行精确检索,剔除重复文章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检索结果为29篇,年度跨越为2018-2019年。其文献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其一,关于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共有20篇,其二,关于地区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共有5篇,其三,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档案资源建设3篇,其四,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档案开发1篇。
由以上检索结果可知,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档案开发研究仅有一篇,其文章内容涉及了乡村档案内涵及特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的意义与作用,乡村档案的开发原则及策略,尚未涉及开发利用实现路径,其研究深度与广度仍有拓展的空间。笔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索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路径,旨在推进乡村生态、文化、经济的和谐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档案资源
1.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此后,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七大原则,即“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乡村振兴最终是实现下面五个目标,第一,产业兴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生态宜居,改善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第三,乡风文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呈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优秀乡村风气;第四,治理现代化,提倡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组织协同的良好工作作风,维护乡村社会活力;第五,提升农民就业质量,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总的来说,“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七大战略之一,对解决城乡不平衡发展、消除乡村贫困、实现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乡村档案资源含义
简单来说,乡村档案资源是指基层乡村组织在生产、生活及乡村治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比如反映村务活动的村级档案资源;反映农村经济生产活动的农业科技生产档案资源;反映乡村治理活动过程中精准扶贫工作、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新农村建设、乡村生态环保等档案资源;反映乡村历史发展脉络、文化传承、乡土风情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乡村档案资源具有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地方特色性、文化传承性等特点,在对乡村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遵循保护性、及时性、原生性、多元性四大开发利用原则,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乡村档案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其情报性与凭证性价值有助于推进新农村文化、经济、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将是乡村档案价值从量变到质变跨越式进步,从传统的服务模式变革为新时代的个性化服务与知识服务,突破障碍、打破壁垒,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强有力的助推剂。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意义
1.有助于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档案资源建设
社会力量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力量是指政府以外的其他各种主体,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社区群众及个人;狭义的社会力量是指社会群众。笔者认为,广义上的的社会力量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采取各种途径对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强化民间组织、社会群众,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力量对乡村档案资源的认知能力,吸纳其参与乡村档案资源建设、地方特色档案建设。如:采取“展演式”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重大事务活动及民俗民节活动,以展览、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吸引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与认可;采取编创式开发利用,编研乡村档案成果、创新乡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等,增添乡村档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激发社会力量踊跃投入其中的主动性;采取影视化开发利用,拍摄乡村宣传片、专题片等,予以公众一场视听说的饕餮盛宴,丰富乡村档案的娱乐性。总之,通过以上方式对乡村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社会公众、民间团体及个人等对乡村档案的传统认知,并非乏味无常,而是充满着知识性与娱乐性,使其重拾乡村档案文化保护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从而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完善乡村档案资源管理体系,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2.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和谐发展
乡村档案资源是指乡村组织在生产、生活及乡村治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原始记录,具有内容丰富性、载体形式多样性、地方特色性、文化传承性等特征,承载着原生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记载着乡村建设历史发展脉络、寄托着浓郁的乡愁之情。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存有两种形式,其一,公益性开发利用,即以政府组织机构为主导,档案部门等文化机构为辅的公益性开发组织;其二,商业性开发利用,即由企业商业性开发组织或文化部门与企业组成的联合开发组织组成,并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开发活动。无论是公益性开发利用还是商业性开发利用,其共同目标都是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和谐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如:档案馆、图书馆、文物馆等文化部门联合编研出版的有关乡村农业科研、乡村建筑设施、乡村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编研成果,将对于乡村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再如,档案文化部门与企业、旅游规划局、旅游开发部门等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乡村艺术馆、生态博物馆、乡村体验馆等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吸引大量游客的青睐,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有效传承、生态和谐稳定,开辟了乡村振兴战略复兴之路,
3.有助于调动基层档案部门积极性
《档案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便于对档案的利用;配置必要的设施,确保档案的安全;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第五条指出“村级档案工作在业务上接受乡镇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农业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服务,发挥主要监督指导作用,重视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履行监督指导职责”。以上法律法规明确了基层档案部门在乡村档案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基层档案部门在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具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及义务,此外,基层档案部门也可在履行职责和义务中收获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档案部门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牧畜系统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档案文献予以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农业稳定快速的发展,为乡村生态保护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均衡发展提供支撑,再如:档案部门可以联合其他文化部门借助乡村传统民俗民节及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举办展览、竞赛、文艺汇演、实地演练等艺术活动,宣传推广乡村档案文化的魅力,亦可创新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专属旅游文化品牌,吸引众多游客青睐,提升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创收力,认可档案部门的社会贡献力。只有稳固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重视档案业务工作,才会调动档案部门的积极性与文化自觉性,才能促使档案部门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资源开发路径
1.公益性开发路径
公益性开发路径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对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公益性开发主体主要为档案部门、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部门。公益性开发路径主要为数字化开发利用、“展演式”开发利用、编研式开发利用。
(1)数字化开发利用
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加工、建设乡村档案资源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开通档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发档案APP等新媒体渠道,其共同目标都是实现乡村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加工是指对收集、整理好的各类纸质档案文献、照片文件等原始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档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字资源,如:黔东南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开发利用;深度调查非遗项目,对国家级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目前已完成黎平县《侗族大歌》、雷山县《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八音坐唱》数据采集录入工作。其次,对数字化加工形成的乡村数字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录入乡村档案资源数据库中,建库工作以乡村档案类别进行划分,每个类别内容应尽量完整填写数字资源的标题、责任者、形成时间等基本著录要素,并做好数字资源之间的关联标记。此外,对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乡村档案建立专题数据库,例如黔东南州黎平县国家级非遗项目“侗族大歌”专题数据库、锦屏县“清水江文书”专题数据库等。乡村档案资源公益性开发主体亦可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渠道,设计“乡村振兴”服务板块,实时推送乡村振兴战略最新动态、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汇报信息等,促进乡村振兴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
(2)“展演式”开发利用
“展演式”开发利用指的是以“展览”与“表演”的形式突出乡村档案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挖掘隐形价值,优化显性价值。“展”即“展览”,借助乡村传统民节民俗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事务活动,举办乡村档案文化宣传展览,亦可打造乡村纪念馆、记忆馆、专题馆等文化传承基地全面展现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发展脉络、乡村经济建设等发展过程。例如,浙江省安吉县档案馆利用“千村档案”建设,不仅丰富了文化礼堂展陈内容,还为打造“记忆馆”“专题馆”等文化传承场所提供了丰富详实地资料;福建省漈头村作为福建省“乡村记忆档案”示范点,拥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等历史文化资源,漈头村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木雕精品展览馆、历史文物展览馆、农耕文化体验馆等11个展馆,通过室内展览与室外场所联动的方式,打造极具乡村特色“乡村记忆档案”文化品牌项目。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以多媒体、立体影像、三维虚拟技术等特种影像形式来展示,使展览变得更充满娱乐性,同时也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激发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演”即“表演”,主要是针对乡村民间所传承的歌舞类、杂技类、剪纸等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开发利用,当地政府部门应主导与鼓励扶持乡村社区开展传统民俗及节庆活动,例如苗族姊妹节、苗年、侗族萨玛节等大型民俗节日,通过对民族歌舞、杂技类、技艺类等艺术作品展示,使受众更能切身感受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的活力与乐趣,不仅能提升该传统村落的社会知名度,更能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的进步,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无不裨益。
(3)编研式开发利用
编研式开发利用是乡村档案开发利用的一种基本形式,指得是通过对乡村档案资源整合、组织、加工、优化挖掘其本质内涵,其主要以编写综述、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编撰书籍等形式实现乡村档案价值增值。编研式开发利用十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档案部门只有与图书馆、文化馆、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等文化机构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内部联动机制,促进乡村档案编研工作技术与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例如: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发起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已全部编纂完成并出版,成书共计4.5亿字,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多个艺术领域;再如,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整理出版了《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苗族芦笙文化》《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苗族迁徙史歌》《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系列丛书等。此外,除了对乡村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领域档案文献资源编研出版,也应重点关注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牧畜系统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档案文獻组织、加工,编撰编研成果,这将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业技术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