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全性院士的家风与求学生涯
2019-11-12赖晨
赖晨
1977年8月4日至8日,中共中央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这是邓小平复出后主持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与会者大多是著名的科学家,虽然打倒“四人帮”将近大半年了,但对局面将会如何变化,大家均没有底,所以谨小慎微,尽说些小问题,而且还是纯粹的专业话题。查全性当时仅是武大的一位副教授,8月6日,一向敢说话的他谏言邓小平恢复高考,从此名扬天下。那么,他为何敢于仗义执言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求学经历呢?
祖父是清官
查全性的祖父查秉钧是人中英杰,德才兼备,其优良作风,言传身教,造就了伟大的查谦、查全性父子。
查全性的养祖父查秉钧(1861—1941),字衡仲,皖南泾县查济村人。光绪乙丑科(1889)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二甲七十六名进士,是泾县所出的最后一名进士。查秉钧殿试二甲一等,被光绪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任散馆翰林编修,相当于现在中科院研究院(教授)。爱国的查秉钧眼看国家被列强蚕食,上《集民团疏》一文,主张团民为兵,济兵力之穷。光绪帝想留他为变法出力,然被慈禧不容,1904年,他被放至贵州普安任知县。
贵州普安位于黔西南,与广西交界,地方瘠苦,道路险阻,官员视为畏途。《普安册报》说他“清介持躬,勤求民隐,不畏強御……抑权豪,驯胥吏,一如诸葛之治蜀。以扫除积弊为本源,以兴学布化为枢纽,爬剔梳栉,弊绝风清”。
曾经有一位远商被歹徒劫杀于普安县苹蒿地,甲首(村民小组长)李某担心被株连,弃尸坑中,远商的亲属找到了尸体,告发了李及村人。查秉钧调查审讯后,批评李某弃尸行为十分愚笨、无知,鞭打后释放了他。差役请求拘禁李,查秉钧日:“你们这是企图敲诈李某发财,我自有办法抓到真凶,为何要牵连李某这个愚昧的农民呢?”最终,此案不花当事人一分钱而抓到了真凶。
普安县衙役作风恶劣,远近有名,查秉钧革除陋规,制定新例,违者严惩无贷,且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烛照如神,信赏必罚,人不敢犯。后来,差役下乡,有人送钱给他们,他们坚决推迟,说:“我们担心自己无脸见查青天。”
查秉钧力主教育兴国,1905年,他将普安的盘水书院改为日新学堂,后改称为高等小学校,附设初等小学两所,并创办四年制县立高等小学甲班。
查秉钧在普安任职两年余,无论是被奖拔者,被扑责者,还是老人小孩,均认为他是清官第一,共立碑感念他。
由于查秉钧任劳任怨,公正廉明、不私不苟、治所安定,深得贵州巡抚庞鸿书信任,特委派他赴日本考察农务、学务,并认为“均能得其要领”,知县任满后,又举荐他作为道员留黔用,在其奏折中称“该员志趣超卓,才思精细”。1908年5月,贵州农林学校成立了,身为贵州候补道的查秉钧出任学校首任监督(即校长),后又先后署理黎纲道和贵州省学政。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查秉钧因为为官清廉,从贵州返乡时甚至无以为生。
查秉钧曾任民国国会议员,安徽都督府秘书长,省议会议长。在此期间,与后来的中共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同部门工作,多有交往。其间他寓居芜湖,多有声迹。他和泾县的一批仁人志士石印了清嘉庆《泾县志》,古籍有效地得到传承。又倡议在中江书院遗址创办芜关中学,还争取到被皖江中学堂带走的中江书院款产作为芜关中学的永久基金,并被一致推举出任校长。他励志于书法,草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世所珍。
民国二十(1931),芜湖大水为患,青弋江一带灾情严重,他日以继夜写字义卖,得款悉捐灾民。
抗日战争中,他又去芜湖长街设摊卖字,捐献抗日。芜湖沦陷后,查秉钧迭被日伪威逼利诱,不为屈挠拒绝伪命,潜赴无为县,转到九江、取道四川,辗转到重庆。查秉钧到重庆后,皖南东至县人、国民党元老、赈济委员会主席许世英闻讯执弟子礼前往拜见,聘其为赈委会委员。
查秉钧初居重庆北温泉一年余,后迁两路口孟寓。1941年7月14日,敌机袭渝时不幸被炸殒命,终年80岁。蒋介石闻讯后,特派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安徽全椒人王东原前往吊唁,赠金五千元。国民政府褒扬令称其“志行安贞,学识优裕,克持晚节,以身殉国”,并发给治丧费三千元。
父亲是学者
查全性的父亲查谦(1896—1975),原名查贵师,安徽当涂人,字啸仙,物理学家、教育家,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
1896年11月22日,查谦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镇(今马鞍山市博望区),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查秉钧是其养父。
1915年,查谦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学习。在校3年多,共学习文、理课程15门,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因查谦属文学院学生,在所学课程中以文科学时为最多,毕业后理应继续进行文科研究或步入仕途,但由于家庭的影响,他自己又认为,“官做不得,学物理可不依赖政治”。故而在赴美留学时,选择了物理学作为主攻方向。他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助教。
1920年,查谦赴美,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学习,后于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查谦获得美国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到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工作。
查谦在教育战线上耕耘一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家。他把在我国高等学校办好物理系当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和不少著名的物理学教授。他注重基础课教学,曾开设“普通物理学”“热力学”等课程。在教学中,认真备课,一丝不苟。讲稿年年重写,不断增补新的内容。他重视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能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除开设了基础物理课外,他还开设统计物理、量子现象、近代物理、理论物理等课程,使学生毕业后便可投入前沿研究。他大力提倡动手实验,竭力主张改变中国知识分子只重书本知识、不愿动手的积习。他还身体力行,开设出多门物理实验课程。
查谦一直倡导文理渗透,主张通才教育,重视科技史研究。他曾着重探讨过有关科学技术史的两个问题:其一是1600年以来世界科学加速发展的原因;其二是中国近代何以对自然科学无重要贡献(这两个问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还积极推动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曾作过题为《近代科学的一个贡献》《国防与科学》《物质科学之今昔》《无线电传播》等许多专题讲座。这些报告不仅使学生们拓宽了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科学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价值,加强了他们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意识,而且大大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科学研究。
查谦是我国教育界一位有较高威望的老一辈物理学家,他热爱祖国,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他的毕生精力。
1975年1月23日,查谦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79岁。
查全性中小学阶段
1932年,7岁的查全性和父母、弟弟查全恒、查其恺等住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上新建不久的仿欧式风格小别墅“十八栋”中的第9栋。他父亲一个月能领到400多大洋的薪水,当时一个大洋就可以买100个鸡蛋。他与弟弟们去汉口法租界帝国剧院看查尔斯·卓别林的电影。他母亲雇了一个厨师和一个女佣在家里帮忙。家里吃的西式糕点和冰激凌都是从汉口订购的,用冷冻船运过江,送到珞珈山他家门口。
当时的武汉大学学术空气自由,吸引了一大批像查谦这样不得志的海归青年,他们成了办学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武汉大学也因此积攒了雄厚的实力和旺盛的人气,在全国名列前茅。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中心搬到武汉,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因此不仅是国民党的要员,周恩来等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当时也留在武汉——他们中很多人就住在武汉珞珈山上。这时的十八栋就不仅仅是教学骨干身份的象征,蒋介石、宋美龄等人的搬入使它更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那时候小查全性见过蒋介石、郭沫若、宋美龄、周恩来等人,但他们身边总有人保护,不让他们接近。
十八栋的生活非常惬意,周围的环境很好——那个时候绿化已经建起来了。山上的生活宁静但并不单调,很多教授年轻有为,都是三十多岁的人,很活跃,周末或者过年过节大家经常搞些聚会。小孩子们也经常在一起玩,捞鱼、捉蚯蚓。
查全性的小学阶段是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简称“武大一小”)度过的。该校于1915年成立,是湖北省第一所公立小学。1931年,武汉大学在珞珈山设立小学。2000年7月,新武汉大学成立,原4所大学的附小于2001年3月进行了合并,组成武汉大学附小。2005年8月,原武大附小分成两所小学,成立武大一附小和武大二附小。现“武大一附小”的前身为原“武大附小”第一教学点。
查全性的中学是在武昌博文中学(今武汉十五中)度过的。188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英国基督教循道工会巴修里神父,在武昌创建了“博文书院”。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东门外官购民地,修建山形西式楼房作永久校址。1928年,中国人沈文卿出任校长,学校更名为“武昌博文中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博文中学先后整体或部分迁至钟祥、巴东、恩施乃至四川奉节、万县等地继续办学。虽战火纷飞,国家动荡,然薪火相传,不曾中断。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博文中学迁回武昌原校址。1952年,湖北省教育厅将博文中学、武昌中学、东湖中学三校合并,成立湖北省武昌第二中学。1954年,省武二中又分成两校,在原武昌中学校址上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附中,在原博文中學校址上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十五中校名由此而来。1962年,十五中被定位为武汉市重点中学。
查全性读了三个大学
从1946年至1959年,查全性先后在大同大学、武汉大学和莫斯科大学学习过。
1946年,查全性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大同大学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尤以“理工”著称,在其40年的大学历史中,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私立大学中的翘楚,素有“北有南开、南有大同”之说。查全性之所以考入大同大学,那是因为1938—1946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其父查谦因不服四川水土,于1941年春夏之交举家迁至上海暂住。
1946年,武汉大学从四川乐山迁回湖北武昌原址,查谦从上海回到武汉大学物理系,继续担任物理系主任,查全性随父回武汉。1947年9月,他经过统考,他入武汉大学化学系继续求学。查全性之所以选择学化学,那是因为他年轻,不想天天都被父亲掌控,所以数理化均十分优秀的他,特地避开物理,选择学习化学。
1950年,查全性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了,被留在该校化学系任助教,1956年提升为讲师。
1957年至1959年,查全性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电化学研究室进修,在国际著名电化学家、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弗鲁姆金指导下从事电化学研究。
1959年回国,一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他于1964年升为副教授,1978年升为教授,1980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查全性如同其祖父、父亲一样,不喜欢当“官”。除了1978年至1982年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之外,他一直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他说自己不是那块料,能力、性格都不适合从事行政工作。
1977年,查全性一家五口,夫人张畹蕙是他的老同学,当时担任武大化学系教师;大儿子初中毕业后下农村3年,回城当工人5年,当时在武重车间工作;女儿1976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钟祥劳动;小儿子还在读初中。
那时,他的两位大孩子都在努力适应环境,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追求进步。虽然心里也想上大学,但当时大学招生的机会绝少轮到他们。
查全性的慷慨陈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冬天,举行了至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570万学生报了名,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这些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
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均参加了1977年的冬季高考,一个考上武大物理系,一个考上武大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