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2019-11-12巩金龙
巩金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正在推动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是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集中反映,呈现出因时而新的价值结构和特征。精准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价值结构和内涵特质,将思想转变为行动的力量,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演进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演进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分界点分别以1978年、2012年来标的。
新中国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萌生与发展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各类专门人才。在“以俄为师”的主导下,进行了院系调整,直接服务于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逐步确立,高等教育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1957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60条”),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规范化工作条例,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方针、任务和有关政策,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它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回归与拓展阶段。1978年以来,伴随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开启了回归与发展之路,基本延顺着高等教育工具理性的路子演进发展。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体现出对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内部与外部、当下与未来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与高校关系、高校办学自主权等进入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范域。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工作指导方针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发展等日益明确。
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深化与创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看,不平衡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既有高等教育内部的也有高等教育外部的;不充分既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既有质量的也有数量的。
从发展规模和体量来讲,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条件和现实环境。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更加聚焦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方法、标准等。
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价值结构
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和表征。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有其主体价值结构。要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四大要素。
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高校立身之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新时代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由“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了党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方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确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强调对根本任务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政体系都要围绕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来设计,高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唯此,才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优先发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教育第一”。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先导性、全局性、戰略性地位愈发凸显。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必须率先建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高等教育强国要率先建成。
人民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人民中心”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具体到高等教育指导思想领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等理念与之构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共同体。人民中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从高等教育的属性上来看,它既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又是民生的重要领域。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国计民生的双重载体。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人民满意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根本尺度,将学生发展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核心指标。人民中心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动态化的态势。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就是要通过改革发展,破解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着力破解其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结构,不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中国特色。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具体的把握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对标世界一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辩证关系,坚持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的统一,扎根中国大地又放眼世界,坚持中外融通,提高中国人才队伍在国际各领域中的竞争能力,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完成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要彰显民族气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话语体系。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和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个性化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与精神风貌,向世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主体价值结构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立德树人是根本要求,优先发展是理念认识,人民中心是价值取向,中国特色是总方法论,分别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主体价值是什么(立德树人)、为什么(优先发展)、为了谁(人民中心)、怎么办(中国特色)等一系列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元问题。这四大要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一个完整的耦合体,共同形成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主体价值的基本结构。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价值结构内涵丰富,涉及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理念认识、价值取向和总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多重路径选择。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涉及的各个领域。要着眼于“五育并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要着眼于“三全育人”优化人才培养流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能力为关键,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着眼推动优先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主动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着眼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率先发展,不断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解决好区域布局、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率先发展。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谋划布局、精准施策,既要加大投入,着力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又要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推动形成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要推动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为重点,强化协同育人,协同推进招生制度、就业指导改革,通过实现高等教育率先发展,使其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就是要在办学治校中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优的课程体系、更强的职业引导,逐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当前主动作为、面向未来主动谋划,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方式手段及工程教育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
构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文化支撑系统。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约占世界20%,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对国际高等教育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到达了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拐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有坚强的文化支撑系统,形成浓郁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氛围,特别是“重本氛围”。本科生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正是青年学生的“拔节育穗”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必须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