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谱写“三农”出彩篇章

2019-11-12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三农全省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70年,是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70年,亿万中原儿女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砥砺前行、务实重干,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跨越,农村面貌由贫穷落后向欣欣向荣的重大跨越,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重大跨越。

一、粮食生产屡创佳绩

河南坚持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先后迈上1000亿斤、1100亿斤、1200亿斤、1300亿斤台阶,2018年达1329.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42.8亿斤,增加到2018年的1329.8亿斤,增长8.3倍;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49年的171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609.7公斤,增长2.6倍。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749.08亿斤,较上年增加26.34亿斤,同比增幅3.6%;夏粮单产436.6公斤/亩,同比增幅4.5%,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对全国夏粮增产贡献率达45%。河南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粮食及其制成品。各类农产品供应充足、质量安全,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

二、农业供给质量显著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南提出“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基地化、系列化”,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再到本世纪初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再到十八大以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河南农业调整经历了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從种植业到养殖业、从农业生产到产业发展的蜕变过程,农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2018年,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7.8%、60%、2.2%,二产比例占到了60%。粮经饲比例为65.9∶33.0∶1.1。一是优质小麦快速发展。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1204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7,居全国第一位,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达90%,实际售价比普通小麦每斤高出1毛钱,实现了优质优价。二是优质花生快速发展。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265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高油、高油酸花生占比超过50%。花生产量由1949年的6.9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72.45万吨,增长了81.96倍。全省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24.2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31.05万吨,增长了25倍。三是优质草畜快速发展。肉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生猪、家禽、肉羊产业健康发展,畜牧业产值居全国第二位,2018年肉类总产量达662.7万吨,粮改饲面积达10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由1949年2000吨增加到2018年983817吨,增长了490.9倍。四是优质林果快速发展。全省优质林果面积达1356万亩,蔬菜产量由1978年的613.8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7260.67万吨,增长了10.83倍。设施蔬菜从无到有,2018年产量达1858.61万吨,彻底改变了河南冬春蔬菜短缺的局面。水果产量由1978年的47.1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930万吨,增长了18.74倍。茶叶产量由1978年的0.106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7.1万吨,增长了65.92倍。食用菌产值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产值全国第三,三门峡的苹果、南阳的猕猴桃、焦作的山药、宁陵的酥梨等闻名全国。全省农产品供给充足,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持续提升,农产品供给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生动局面。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河南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是做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全省规划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520个,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产值规模达1.1万亿元。漯河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中国食品名城”,永城被命名为“中国面粉城”,孟州市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二是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有207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854家,共有54家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涌现出了双汇、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三是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以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为重点,开展企业提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主食产业化企业数量、总产值规模、整体工业化率等指标稳居全国首位。河南已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

四、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大幅提升

河南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弱质农业“强筋壮骨”,农业生产正在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看天吃饭、肩挑背扛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在成为历史。一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率先颁布实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截至2018年年底,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约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平均每亩耕地的粮食产能提高150斤。二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编制了全省“四水同治”建设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实施十大重点水利工程,加大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9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200万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小麦、玉米育种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十二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4项。2018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1亿千瓦,是1978年的6.79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2年的73.5%提升到2018年的82.6%,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五、农业发展方式深刻转变

河南坚持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一是推进质量兴农。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实施了650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省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7%以上。二是推进绿色兴农。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均从2016年开始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持之以恒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支撑了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三是推进品牌强农。培育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0个、农业企业品牌90个、农产品品牌270个,正阳花生、新乡小麦、郑州黄河鲤鱼、南阳黄牛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百强,78个企业品牌入选中国驰名商标。四是加强乡村物流建设。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企业及“四通一达”物流快递企业均在县市设有物流网点或区域分拨中心,并逐步向行政村延伸。冷链产品消费量约900万吨,增长11.1%;冷链物流总额1700亿元,增长10%;冷库总容量达740万立方米,增长15%。全省通过电商促进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191亿元,34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累计电商交易额1608.1亿元。

六、农村面貌发生巨变

河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乡风文明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不断加强。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森林河南,2018年完成造林260万亩,森林抚育改造450万亩。全面建成5级河长体系、4级湖长体系,共清理河道4.1万公里,治理河塘2080座,初步实现了河畅、水清目标。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省85%的县市实行城乡一体化保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众对村庄环境的满意度连续3年在80%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7.7%的乡镇政府所在地、27.4%的风景名胜区、17.2%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村庄建有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积极开展厕所革命,做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2018年全省完成200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按照“四美乡村”标准在全省打造了1000个示范村,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省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8万公里,6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全国创建最多的省份之一。农村公路里程达23.12万公里,今年年底前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客车。全省集中供水人口达7207万人,集中供水率89%,其中自来水覆盖人口7126万人,85%的村用上了自来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

七、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河南立足省情农情,尊重基层实践创造,不断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从人民公社到“大包干”,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到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从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农村社会不断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坚持聚焦农民和土地、农民和集体、农民和市民的关系,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促进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重点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2%。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抓住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的契机,全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已经形成。四是加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乡镇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8.2%。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探索出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普惠金融“兰考经验”。

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河南坚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探索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办法与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一是持续提升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31元,是1978年(105元)的132倍,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3∶1。二是持续提升农民消费水平。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0392元,比2012年增加5360元,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2.32台、空调94.28台、移动电话262.71部,彻底改變了农民“一穷二白”的面貌。三是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84.8%的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02%。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85.3%的行政村建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三农全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