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内固定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关节置换修复的效果观察
2019-11-12陈敬煌王贤月彭方城张桃根孔令超
陈敬煌,王贤月,彭方城,张桃根,孔令超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伴有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常见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rotation,PFNA)已广泛应用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1],并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然而,PFNA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不仅是对患者及其家庭的沉重打击,也是对临床医师的巨大挑战。该研究对10例PFNA术后内固定失败患者行关节置换修复,并分析了内固定失败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笔者所在科行PFNA术的121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38例,女83例;年龄 61~89岁,平均75.6岁。术后11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发现内固定失败距术后12~32 W,平均16.4 W。内固定失败11例患者骨折原因为:自行摔倒10例,车祸伤摔倒1例;男2例,女9例;年龄73~89岁,平均78.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4例。术后内固定失败情况:螺旋刀片退钉1例,切出1例,退钉并切出9例,其中骨折不愈合6例。修复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全髋关节置换3例,部分患者钢丝固定骨折块,1例放弃治疗。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检查,积极治疗内科疾患。髋关节正侧位片以了解内固定失败情况、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短缩程度、股骨粗隆间及上段骨质疏松,髋关节CT以了解髋臼壁是否完整、股骨粗隆间骨折移位及骨质是否缺损。
1.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取健侧卧位,按原手术切口取出内固定物,再用常规髋关节置换后外侧切口,切口上端应与原手术切口相连。股骨头置换者根据髋臼的直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假体双极头;全髋置换者,磨锉髋臼后,安放合适髋臼。无论小粗隆及后内侧壁是否完整,均行小粗隆截骨平面截骨,取出股骨头及未愈合骨碎片,依次由小到大髓腔锉扩髓,选择相应型号的假体柄。如果大小粗隆骨折粉碎移位明显,股骨柄的前倾角根据患肢小腿垂直地面作为参考标志。将大、小粗隆及股骨矩处骨折复位钢丝捆绑固定,若股骨距缺失,行股骨距处植入骨块,骨块从股骨头及股骨颈处获取,并钢丝捆绑。安装假体后被动屈伸旋转髋关节确定其活动范围及稳定性。所有患者术前准备生物型及骨水泥假体,根据术前及术中评估是否需要骨水泥型假体。
1.3术后处理术后予以患肢外展中立位,伤处冰敷,术后6 h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形成,常规应用抗生素2 d。麻醉苏醒后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床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术后1 d、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拍片随访,记录相关数据。
2 结果
11例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1例男性患者放弃治疗,10例翻修术后全部获得随访,其中1例随访至6个月死亡,其余9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5.6个月,随访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6.7分(72~91分),优 6例,良2例,可 1例。
图1为72岁女性患者,摔伤至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图1a Evans-Jensen分型为Ⅳ型:大小粗隆及后内侧壁分离移位,骨折后行PFNA术(图1b),螺旋刀片位置不良,术后6个月发现内固定切割股骨头坏死,但大小粗隆及后内壁骨性愈合(图1c),行全髋关节置换(图1d),术后恢复良好。
图2为78岁女性患者,摔伤至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图2a Evans-Jensen分型为Ⅲ型:小粗隆分离移位,后内侧壁骨折,骨折后行PFNA术(图2b),螺旋刀片尖顶距过大,患者过早负重(在术后1.5个月负重),术后3个月发现内固定切割股骨头坏死,但小粗隆部分骨性愈合(图2c),行股骨头骨水泥置换并重建股骨距(图2d),术后恢复良好。
3 讨论
图1 72岁女性患者髋关节正侧位CT片
图2 78岁女性患者髋关节正侧位CT片
3.1PFNA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为髓内中轴固定,负荷力线与股骨干力线相一致,符合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且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时间短及临床效果满意,被广泛应用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2,3]。PFNA 主钉近端有 6°外翻,符合股骨近端解剖结构,方便主钉置入股骨髓腔内。螺旋刀片通过压缩其周围的松质骨,加上螺旋刀片宽大的表面积和逐渐增大的内芯直径,可确保最大程度的骨质接触填压,提高刀片的把持力;另外,螺旋刀片通过自动锁定加压,防止股骨头的旋转,增强了抗旋转及抗切出力,对骨质疏松患者有明显优势[4,5]。
3.2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原因分析PFNA在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甚至是内固定术后失败,国外有报道该术式失败率高达25%[6],国内尚未统计出如此高的失败率,该次研究的失败率为9.1%。结合该组失败病例分析,内固定术后失败主要表现为:螺旋刀片切出、内固定松动、退钉、主钉断裂伴或不伴有骨折不愈合。该组失败原因中主要为前三者,主钉断裂尚未出现。术后失败主要有原因:(1)患者自身因素:骨质疏松及过早负重。内固定的稳定性与骨密度(骨的硬度和弹性)有着直接关系。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皮质骨变薄,骨的力学性能下降,对内固定物机械把持力大打折扣,而螺旋刀片的把持力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关键[7],尤其对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骨折未愈合或骨折复位不良情况下负重,压应力完全由内固定物承担,易导致内固定松动、螺钉切割骨小梁,穿破股骨头致内固定失败。(2)术中骨折块复位不良: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骨折块稳定的复位也很重要。Evans-Jensen分型中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内侧壁及外侧壁复位后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着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后内侧皮质骨连续性的重建和固定,对预防术后髋内翻(股骨头颈部内收和后倾)起重要作用,后内侧皮质骨缺损,股骨距失去生物力学支撑,压应力无法通过股骨距传导,内固定物承受的应力载荷增加,易发生螺钉切割股骨头、内固定断裂、内翻畸形等并发症[8]。完整的外侧壁是向股骨头内放置粗大拉力螺钉的良好部位,能支撑股骨头颈骨块、抗骨折块的旋转和内翻,为拉力螺钉提供3点受力的外侧作用点[9]。多位学者也证实了外侧壁的完整性与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10,11]。(3)内固定物置入位置影响。螺旋刀片的位置不当及尖顶距(TAD)过大是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螺旋刀片理想位置正位位于股骨头颈中下1/3,侧位应居中或稍偏后,距关节面为0.5~1.0 cm。研究证实股骨颈中区及中下区的综合骨质条件最好,此处螺旋刀片对股骨头的把持力最强[12],如果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颈其他位置,髋关节活动时将容易造成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摆动、髓内钉与股骨的运动轴心不一致,术后进行康复锻炼时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13]。Baumgaertner[14]指出 TAD≥25 mm 将增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危险性。曹兴兵等[15]通过回归性分析TAD≥25 mm是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4)内固定选择不合适。目前PFNA虽已广泛应用于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包括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但对于高龄、全身基础病较多、身体条件差、预期寿命短、复杂不稳定骨折型、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依从性较差、PFNA术后需要长期卧床2~3个月的患者,容易发生相应并发症,故此类患者可考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6-18]。
3.3关节置换修复术的疗效分析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再行修复的主要术式有:再次内固定(钢板)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钢丝(或克氏针)固定[16]。术后失败患者多为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患者,股骨头及股骨颈切割坏死、骨质条件差,股骨粗隆间骨折不愈合,患者依从性较差,不具备再次内固定条件,故多选择人工关节置换[19]。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可以选择骨水泥型或生物型,手术方式及假体如何选择,主要决定于患者年龄、身体素质、骨质疏松程度、预期寿命等因素。关节置换术中,必需修复和重建股骨距及大小粗隆,使股骨近端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20],该组10例患者中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均在术后1~2 d下床行功能锻炼,恢复良好,Harris评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