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与传统术式的疗效比较
2019-11-12王海波陈树伟刘延军武文龙李风臣
王海波,陈树伟,刘延军,武文龙,李风臣
结肠癌是消化道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以手术治疗为主。然而,常规开腹结肠癌根治手术中存在失血量多、机体创伤大,不利于术后康复等问题,致使其整体应用受限[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也已成为外科手术的新方向。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创伤轻微、失血量少、利于恢复等优势,但部分研究认为此术式操作难度较高,加之术中需要触及许多组织器官与血管,易导致出血[2,3]。 为了确保结肠癌患者的就医质量,该研究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49例结肠癌患者,对其应用了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并与49例行传统开放式手术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8年2月—2019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择期手术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各4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 48~75 岁,平均(55.4±4.8)岁;病程 2~6 个月,平均(4.0±0.5)个月;癌症分型为中分化癌10例,高分化癌8例,低分化癌31例;病灶位置在回盲肠10例,升结肠9例,樱花结肠25例,结肠肝曲5例;Dukes分期为A期12例,B期29例,C期8例。研究组:男 28 例,女 21 例;年龄 46~74 岁,平均(55.8±3.5)岁;病程 2~6 个月,平均(4.2±0.8)个月;癌症分型为中分化癌11例,高分化癌8例,低分化癌30例;病灶位置在回盲肠12例,升结肠10例,樱花结肠23例,结肠肝曲4例;Dukes分期为A期14例,B期27例,C期8例。纳入标准: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结肠癌;病灶直径未超过5 cm;可以耐受根治性手术;该次研究内容已取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有腹部手术史;伴有肠梗阻;严重代谢性疾病与其他脏器功能障碍;预计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凝血功能障碍。上述一般情况比较中,两组结肠癌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1)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体位,从腹部正中开放一个15~20 cm的切口,逐层切开后对病灶部位、病灶直径等情况予以探查。经肠系膜左侧静脉,切断右半结肠血管与系膜,待胃结肠韧带切除后,继续游离横结肠肝曲,对胃网膜右侧淋巴与血管给予结扎处理,将右侧腹膜切开。在Toldt间隙游离右半结肠与相关系膜,选择病灶两侧>10 cm处行右半结肠切除,完整取出病灶送至病理科检查。切除后的断端给予侧吻合,并间断缝合,最后将结肠系膜关闭。取适量生理盐水不断冲洗腹腔,若未见活动性出血便可进行引流管留置,缝合腹腔。(2)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麻醉及体位与对照组相同,在其脐正中5 cm处开放一个12 m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置入Trocar。建立气腹,并将压力调控在13~15 mmHg。在患者锁骨左侧中线肋缘上方开放一个12 mm的切口,作为主操作孔,置入Trocar与器械。副操作孔为反麦氏点,并在其所对应的右侧部位开放两个切口,作为助手操作的入口。患者左侧为操作医师站位,双腿间与右侧为助手站位,若有需要可根据手术需要调整站位。置入腹腔镜设备后先对病灶部位、大小,以及转移情况予以探查,制定具体的手术方案。选择肠系膜上静脉与回结肠动静脉后腹膜投影夹角部位作为操作点,将其切开,切至肠系膜静脉根部。之后在左侧肠系膜上静脉切断回结肠动静脉,进入Toldt间隙,贯通此间隙至肝结肠韧带,根部结扎处选取为胃网膜右血管、右结肠血管与结肠中动脉右支,全面处理根部淋巴结。于胃血管弓下方,切开胃结肠韧带与肝结肠韧带,开放右侧侧腹膜,整块游离右半结肠。选择腹正中开放一个6 cm的切口,其他操作与开腹操作相同,吻合横结肠与回肠。
1.3观察指标(1)评价两组结肠癌患者术中情况与术后恢复情况,其中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的数量;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患者首次排气与住院时间。(2)评价两组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肺部感染、小肠梗阻、吻合口漏、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 20.0软件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x±s)、(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与χ2检验,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情况比较在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与住院时间比较中,研究组指标较对照组更短(P<0.05),在手术时间与清扫淋巴结的数量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04%,较对照组16.33%更低(χ2=4.404,P<0.05)。 见表 2。
3 讨论
结肠癌是危害人们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脂肪与纤维素摄入量不足有关,特别是存在结肠息肉的患者,可以显著增加结肠癌的发生率[4]。同时,遗传因素也能够导致结肠癌的出现。结肠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进一步发生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并伴有乏力、贫血、下肢水肿、消瘦等[5]。
表1 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情况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目前,结肠癌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方案治疗。右半结肠切除术是结肠癌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部分研究发现,由于右半结肠解剖部位较为复杂,手术时受空间局限性的影响,术中需要触及重要组织与血管,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7]。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也已成为了外科手术的新方向。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术野,利于淋巴结清扫,特别是根部淋巴结清扫,所以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势[8]。同时,现阶段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主要采用中间入路,将结肠系膜血管离断,结肠固定装置离断,并游离结肠,以便在解剖肠膜上静脉的同时将结肠系膜切开,到达手术操作的外科平面,这样不仅缩小了操作难度,且创伤更为轻微,显著降低了并发症概率[9]。学者张有钱[10]对58例结肠癌患者施以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并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与住院时间比较中,研究组指标较对照组更短(P<0.05),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2%,低于开腹组12.07%。该文研究结果与此结果相近,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腹腔镜在微创器械的辅助下实施手术,对传统开放式结肠癌根治术未进行本质改变,仅利用腔镜操作替代传统开腹操作,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以及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更利于术后恢复。在手术时间与清扫淋巴结的数量比较中,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在肿瘤清除方面的效果相当,手术时间则与术者操作技术有关。此外,在术后并发症比较中,研究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04%,较对照组16.33%更低(P<0.05)。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符合微创技术要求,术中可以充分暴露出神经组织,有效减少了腹下神经损伤;术中利用超声刀、腹腔镜等技术切除肠系膜、腹膜及韧带后,能够及时给予止血处理,所以进一步预防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总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不仅具有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微创优势明显,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