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精神造像
——李烜峰访谈
2019-11-12李烜峰LiXuanfeng
李烜峰 Li Xuanfeng
1李烜峰八女投江180cm×50cm×88cm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获奖提名作品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八女投江是著名的抗日战争时期8名女兵殉国的事件。《八女投江》这件作品表现了8名女战士面对信仰和死亡时的坚定与勇敢。是什么机缘让您选择以“八女投江”为题材进行创作?在创作时的场景、人物动态设置上是如何考虑的?
李烜峰(以下简称“李”):“八女投江”是发生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真实事件,1938年10月,8位抗联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战略转移,成功吸引了日本关东军大部队的追击,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巾帼英雄们手挽着手转身投入了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她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她们的名字应该被人们世代永记。这是史诗般的悲剧,也必是造型艺术永恒的主题。弱小与强大、正义与邪恶,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绝境中,八位女英雄选择了舍生而取义,将青春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无畏牺牲,慷慨赴死,此乃大丈夫之气节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不是要增加民族仇恨,而是不让屈辱的历史重演。谨以此组雕塑凝铸烈士英魂,升华浩然正气,弘扬凛然大义,讴歌中华民族英雄,赞颂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
现实主义题材雕塑往往容易落入纪念碑雕塑的程式化套路中,在情节设定上,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扬弃了昂首挺胸英勇无畏的城市雕塑样式,转而抓取英雄们转身投江的瞬间,女战士们相互搀扶向中心靠拢,为转身的动作储备了势能,就此隐喻地表现出了“投江”。整体构成呈三角形,这样稳定的形式使得雕塑内在的“力”与“气”指向中间,形成“合”势。占据黄金分割点呈“A”字构成的人物冷云,是抗联女战士的指导员兼文化教员,她正用身体极力保护着仅有13岁的王惠民,右侧是班长胡秀芝,中间杨贵珍和黄桂清架起郭桂琴,向左是穿长裙的李凤善和手臂受伤的安顺福。
其次,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尽可能尊重历史图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八位女战士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稚嫩、沧桑,个性鲜明。目光中透射出她们当时的心理活动,有不屈的坚毅、视死如归的决绝,有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对山河故土的哀婉。最后的目光包含了一切,传神写照也尽在阿堵之中。
再次,飞溅的浪、破衣烂衫、断枪、乱发、包扎的布条和围巾等“丑”的事物交织在一起,用朴素而有力的方式描绘出了当时的严酷场面。雕塑中的“物”是现实中物件的“迹化”,比如;枪非真实的样子,而是一个拉出整体之外的残缺的线状形体。一切物件、服饰、头饰等都为雕塑的整体服务,与泥性合而为一,使作品的逻辑更完整。
当:《八女投江》的雕塑语言与您之前的作品相比有所发展变化,保留了许多制作时的肌理和质感,更加凸显人物的坚毅。在雕塑风格和语言的把控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李:现实主义题材决定了雕塑的主要表现方式必然以具象写实为住,为了强调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创作风格,在塑造过程中我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寻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平衡关系。物象的显现程度是根据雕塑整体需要而自然呈现的,我没有把实实在在的形象和体积作为主要创作目标,而是在“像”与“意”之间寻求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既非客观也非主观的自在生成的过程。另外,写意雕塑手法的运用能更好地发挥泥塑的特性,能让泥巴鲜活起来,在塑造时更加自由。
《八女投江》的形体塑造多采用直线和明确的方向面,力求传达一种刚烈和勇猛的壮美。去繁就简,直接、硬朗的体面关系传达着一种决绝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凝练出此件雕塑的品格,删拨大要、去质离形、直指人心!
当:您曾提到希望自己的创作向意象、写意转变。请谈谈您对写意雕塑的理解。
李:写意雕塑简言之就是以“三昧”之心在物我通会的状态下表现审美意象的自在的雕塑行为和艺术方法。它介于写实和抽象、似与不似之间。
写意雕塑盖有:就简、直接、适性、忘形、得意、自在等表征,而觉悟的“心”才是写意的根本,绘画、雕塑等一切艺术都是如此。这个“心”,我谓之“三昧”,它通于孙过庭所说的“天地之心”,即超越了一切存在的、融通了一切方法的自由自在的心。三昧(samadhi,梵语),意思是止息杂念,心定神平,是佛教修行方法,在这里我指的是对造型的相关问题无碍的智慧。“三昧”首先要具备“极工”的基础,“极工”出自郑燮言“必极工而后能写意”的命题,在造型艺术层面就是良好的造型基础,它包含造型、笔墨技巧等诸如此类的能力。“三昧”其次要求“入定”,即涤除杂念,心无旁骛,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从而才能通会物我,实现心中意象的自由表达。
吴为山还有一个重要的雕塑命题,即:雕塑只为雕塑!其含义值得思考,妙在不言,立象以尽意!从吴为山的雕塑行为和作品可见端倪,雕塑只为雕塑,只为雕塑的形象?体积?形体?还是空间?我认为只为雕塑的诗性,为雕塑的天地之心!终于窥到,只为雕塑意象!这就是写意雕塑!我还要引用孙过庭对写意的判断:“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风骚的诗意和天地自然般的表达,二者的结合是写意雕塑的创作方法,自在之象是写意雕塑的载体,意象是写意雕塑的对象。“风骚之意”是艺术家在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关乎审美对象的自然形质、审美对象的气息,以及艺术家本身的精神情绪等诸多因素,这一切的综合,使得艺术家产生诗性的表现意象。而“天地之心”的表现方式是“风骚之意”的意象得以实现的方法,它可以像王右军《兰亭集序》般悠闲自若的信笔,也可以像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狂狷不羁的表现。总之那是一种自由、无碍、怡情的创作行为。
写意雕塑在《八女投江》中也有一些具体表现。8个人的组合,如何经营位置安排构图是首要的环节,这组雕塑的头、手等形体可视作抽象构成中的“点”,四肢等可以视作“线”,身体以及大面积的体块可视作“面”。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和布局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来安排的,聚散分合、抑扬顿挫相得益彰。将这种抽象构成关系带入到具体形象的塑造中,人的五官也生发出了生命的律动和节奏,进而和写意的表达贴切地结合。
人物的组合雕塑是我惯用的雕塑方式之一,整体团块蕴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势力,在《八女投江》的雕塑创作中我将雕塑的空间关系和绘画的平面关系统一考虑,将正空间、负空间以及平面空间运用到创作中。雕塑的整体性就犹如石涛所讲的“蒙养”,它包含一切所要表达的事物,它们却又在不断变化中,并不十分确定,这时便需要“生活”的细节作为点睛之笔激活雕塑的整体,这些细节的塑造也将是写意的。
当:在历届全国美展中,民族历史与社会现实,往往是创作的聚焦点与表现母题。《八女投江》是一件表现历史的饱含敬意的主题性作品,在前两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您也有关于民族和其他主题的主题性作品获得获奖提名。请谈谈您对主题性创作的理解。
李: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时代立传,为英雄立传,弘扬民族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八女投江时,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23岁,最小的王惠民13岁,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正是现在的孩子小学六年级到大学刚毕业的阶段。青春正好、生如鲜花,却在战火中凋零,湮没于乌斯浑河滔滔水波!然而她们的生命在悲壮中灿烂定格,她们年轻美丽的面容永远铭记在历史中,她们不屈的身姿铸成了永远的丰碑!雕塑《八女投江》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八位英雄,更是以英雄为形象纪念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英烈,为民族精神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