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9-11-12郭想德
郭想德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能够树立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让学生明确自己进行阅读的教学目标,以阅读目标为阅读方向。比如学习《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播放一段钓鱼的动画,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你在钓鱼的时候,如果钓上了一条正值繁衍期的大鱼,是你期待了很久,很辛苦钓上来的,你会怎么做呢?用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勾起其阅读课文的兴趣。其次,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尽量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点的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对图的兴趣逐渐消失,教师可以适当地在阅读前期用图来吸引学生,后期逐渐将阅读重点放在文字上,用图文配合的方式提高兴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读书分享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读书心得,激发学生的动力。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赞扬和肯定,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和自信。有目标、兴趣的阅读才算是有效的阅读活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阅读是需要长久坚持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外,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有效性的保障。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内容、理解阅读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培养人的气质,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多种思路和方向,增加学生的思想深度。比如在讲解《詹天佑》一课时,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火车轨道的思路,体会当时的艰难,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为了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通过电脑、书籍等多方面进行资料搜索,掌握文章描写的时代环境、詹天佑的人物介绍等,充分进行预习。之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导,比如,詹天佑修建铁路的决心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他当时面临哪些难题?你能够用笔画出铁路修建的简易图纸吗?你看到了他身上的哪些品质?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习惯。最后,将类似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应用相同的方式进行阅读,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理解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素质教育,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文性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品德修养和素质的提升。因材施教是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可以通过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来体现。个性化阅读意在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突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现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进而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
比如《再见了,亲人》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文章、理顺文章。其次让学生二次阅读,理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并且能够初步体会文章情感。学生对于文章描述的生活环境距离很远,在理解和认知上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影视剧等多方面了解这一时期的生活环境,掌握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师再适当地进行补充和介绍,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比今天的生活,发表自己对文字的感悟。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环境,通过自主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和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多种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丰富语文阅读素材,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学生难以理解圆明园毁灭的切肤之痛,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圆明园的辉煌,同时过多地采用华丽的辞藻进行描绘会显得浮夸,这时教师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影视资料,如圆明园被烧毁之前的历史资料等,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让学生更能够体会圆明园毁灭的痛苦。信息技术还可以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教学内容。
结语
教育改革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阅读教学更加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而在阅读教习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重视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