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思想“道”论的基本问题

2019-11-12杨珉沣

鸭绿江 2019年18期
关键词:理学学派哲学

杨珉沣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在先秦,“道”囊括了天人、内外,后来又引申出了体用、主客,提出“天人之际”,宋明理学则概括为性与天道,其实就是《中庸》所说的天之道、人之道及其关系,关键在于追求自然与社会、本原与现实、本质和现象、经验与实践、现实与理想、客体与主体等的统一,为现实人能成为理想人,现实社会能成为理想社会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

一、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意义

中国哲学有自己独有的思想,如:本体、阴阳、精气、精神、五行、有无、道、性、德、仁、心、中和、中庸等,无不凝结着中国古哲人的智慧。以原始、传统的中国哲学词汇为对象作为整个中国哲学体系研究的核心,以最为普遍性的语言表述中国哲学的思想,甚至是明确中国哲学的立场。而且,这些最为普遍性的语言,使得整个中国哲学的研究与目的是针对“自然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及其辩证统一,是唯一的哲学主题与目的的定位及论述。

二、中国古代“道”论的提出、发展与三大派别

就中国古代道论而言,老子的“道”、孔子的“道”、《易经》提出的形而上的“道”,以及后来思想家提出的“道”其意义是混融的:它可以是《易经》所理解的“气”,作为宇宙的太极,也可以是《老子》中所理解的宇宙根源、依据、归宿的“道”的统一体,可以是孔子所理解的作为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据与规范,还可以是孟子揭示的宇宙根据作为主体的“良知良能”,也是庄子的“无为”、“逍遥”境界。到宋明理学,几乎完全揭示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根据“道”所指称的外延不同,形成了在理论思维方面比较成熟的三大派别:

一是气学派: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他们提出的是以“气”为主的“道”。

二是理学派: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他们提出的是以“理”为主的“道”。

三是心学派: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他们提出的是以“心”为主的“道”。

这三大学术流派所揭示的“道”,都是形而上的抽象物,它们所讲的学问,都属于“道”论。一般来说,“道”论的学术思想,总是受到当时历史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产生于现实的土壤中。

三、中国古代道论所探究的问题

三大思想流派,针对着“道”的基本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方面:

气学派所针对的主要是世界的根源问题,它力图解决世界是从哪里来。人是从哪来等问题,力图运用追根溯源的历史思路,寻找宇宙的终极根源,从而为现实人类社会提供一个可以生生不已的客观存在,从而从根本上给人的生存发展以深沉信心。

理学派在气学派后出现,理学派针对气学在“道”的结构分析不够的不足,讲出自己的“理”学思想,从而为现实世界的各种规范,为人类社会的各种准则,提供终极的“道”的根据,探讨世界的很具或规范的问题。从道的高度,思考现实世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秩序。

心学派也是在理学派后出现,思考和探索理学家所说的“理”世界是那么绝对、无限、永恒、和谐而现实世界又这样的相对、有限、短暂、矛盾,形而上的世界与形而下的世界对立太盛难于现实的统一,心学家用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思路,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来解决人类如何可能认识和把握真理的问题。心学思想的优点,就是能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从现实的具体问题中,揭示人内在的本性,揭示人的“真我”。

四、中国古代道论演变的历史周期

心学思想在气学家看来,抽象的“大我”的树立过于理想主义色彩,忽视经验实践,所以,荀子批评孟子甚于批评诸子,王夫之批评陆王甚于批评程朱,导致的结果,就是道论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发展上,呈现出“气学→理学→心学→气学…”的历史循环。

从《周易》的“气”,到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仁”,再到孟子和庄子,是先秦时期“气学→理学→心学”的第一个循环。

战国中后期开始《易传》、荀子、黄老之学,两汉之际宇宙论领域发展和魏晋玄学,佛家提出的“至理”,唐代韩愈的道统论,则是“气学→理学→心学”的第二次循环。

宋明理学时期,先有张载等人的气学,后又程朱理学,最后陆王心学出现,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王夫之的“气”和顾炎武的“实理”则是中国思想史上“气学→理学→心学”第三次大循环。

结语

“道”论是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包括以人性全面实现的圣人、明明德于天下的大同理想信念,以仁义道德为人性内涵的精神家园核心要素,是前贤努力思考和解决道问题的历史收获,灌注于文化中,是中华文化成为唯一没有中断自然发展进程的核心要素,在天人合一、以人为重的“道”的支持下,中国文化具备了化野蛮为文明的综合文化能力,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理学学派哲学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菱的哲学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理学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