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意义及方法论思考

2019-11-12刘汉瑾

鸭绿江 2019年16期
关键词:学家音乐学民族音乐

刘汉瑾

一、田野工作简述

田野工作,又称田野调查,是指调查者经过前期的地点选择、数据收集,在田野中进行采访、参与、观察、学习并完成记录、音乐分析等一系列工作的研究方法。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需要通过居住、体验的方式,建立起与本地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上升为一种与本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情感交流,进一步获得对当地文化的一种真实体验与了解。关于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考察对象,薛艺兵先生将其进行了具体的表述和细致的分层,包含音乐、音乐活动、音乐人、社会人等七个层面。

“田野出真知,田野得新知。”对于一个民族音乐学者,最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在田野中的感知力,在感知某种现象和规律后,就会问“为什么”,将田野中所获的新知与文本中的旧识比较,进而达到理论升华,由此得出新的理论成果。

二、田野工作对现代民族音乐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种类繁多,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稀的民族特色。一个研究某种音乐形式或者某个音乐乐社的学者,却不曾在当地村落行走进行深入的访问,何来鲜活的数据和经验。民族音乐学家们在田野工作中,获取了有关民族地区的第一手资料,捕捉到了他们当下的生活现状和音乐留存,并编辑成各种民族志,我们才可以通过他们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便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基于横向、纵向的观察,比较与分析,历史人类学的借鉴与学习,强调调查者要从整体的角度,正确把握研究对象,例如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文化心理等,举凡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纳入考察的范围。项阳先生就曾强调,审视与考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注重田野考察与文献文本之间相互印证,而田野工作就是针对研究对象展开具有历时性特征的多视角、立体性质研究的重要一步。

三、田野工作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中国的民间传统音乐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它的主人掸去历史的尘埃。民间艺人的高龄化,部分民间传统艺术后继无人,实在令人惋惜。许许多多民间传统音乐的留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民族音乐学家们切实有效地开展田野工作,正是新时期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民族音乐学家进行田野工作,强调求真和纪实,对一个个历来少有人问津的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深入调查,收入史册,生动记述记谱,音乐事实与音乐本身的一次亲密互动,给予后人们一次有益的思考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并不是只注重调查而忽视理论。对于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学家而言,不容忽视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看待传统音乐在当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我们的田野工作,通过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多重观察,去发现一个文化群体是如何面对变化的——接触、交流、涵化、对抗甚至重组。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察,去思考和发现这一文化群体在面临新的世界秩序与关系的过程中将如何重构自身的生命力并利于其生存和发展。”新信息时代的田野工作要在主动避免自我文化中心的偏见的基础上,重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方方面面,又注意其文化及社会现象的公开一面,宏观审视,横纵比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最强有力的时代脉搏。

互联网时代,“百度”“中国知网”等似乎成为了新时期的“田野圣地”。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文字信息、信息数据更有无穷尽的音乐材料。有人觉得这样工作起来更加方便了,甚至花费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坐在电脑前整理“田野资料”。事实上,这必然会产生一个学术规范和学术严谨的问题。以往我们在进行田野工作之前总是会选择图书馆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而互联网上的资料和数据部分并不具有同样的学术价值,有很多是由个人随意编纂而写,毫无价值可言,因此,使用之前的筛选、辨别就成为互联网学术研究关键一步。量变的积累,再到质变的产生,从客观事实的阐述,再到主观体验的生成,生生不息的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唯有每一位学者都能有一颗学术责任心,脚踏实地、深度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方能撑起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学家音乐学民族音乐
音乐学人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挖秘密的X学家
和鱼类学家交朋友
跟踪导练(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