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依母亲河
——评“长江主题”第一批原创歌曲
2019-11-12◆刘夜
◆刘 夜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视察湖北时,曾多次满怀深情地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江情怀,让长江两岸人民倍感振奋和鼓舞,也点燃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湖北省文联迅速开展“写长江、拍长江、画长江、演长江、唱长江”等系列文艺创作活动。湖北省音协组织词曲作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路线进行采风创作,研讨交流,先后创作了一百多首以长江为主题的歌曲,并于2019年3月29日在洪山礼堂举行了第一批原创歌曲展演活动。
“说是有条江啊,说是有条河,在那天上流啊,在那地上过。”舒缓而清冽的童声《江水谣》拉开了展演晚会序幕,并在演出各篇之首分别由童声陈家睿、抒情女声王丹萍先后独唱串联,为整场晚会的主题提升巧添妙彩。展演晚会中,《中国大三峡》《长江月》《白云深处》《我的江汉大平原》《又见长江》《长江流进新时代》等具有浓厚的荆楚地方风韵的声乐作品给笔者留下了较深印象。
长江三峡“黄金水道”上,这段独一无二的古老“高速”通道上飞扬着巴山号子,《中国大三峡》演唱者男高音操奕恒,以高亢冲霄的船工号子连连横空迸发,令人领略到浪卷飞舟、奔涛击石之势。《长江月》的呈示段以长气息的问句令人沉思,引入“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深情,艺术性歌曲的旋法积蓄了足够的内在能量后舒展地进入男高音大开大合的展开段,江流心怀,月照古今。《白云深处》在柔纱般的和声层层铺引下,竹笛轻悠飘逸,“山通山,路盘路,云卷云,雾锁雾……我的家就在白云深处”,镜像与心像交融,进入副歌行云流水地升华至一段无比俏丽的花腔,余惠承教授的演唱如一串串玉珠洒向天际。男女声二重唱《又见长江》“曾经的你清波荡漾,滋养多少爱的故乡,不知何时由清变黄……越过岁月太多忧伤,那是我们索取太多……”,以真诚反思与自省,热切响应着习总书记指出的“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整场音乐会的配器,无论是意境性描摹烘托、形象性刻画特写,还是管弦乐史诗般渲染都娴熟而准确,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一批新作中不仅有上述优秀之作,还有不少洋溢恬美安适的“走心”之作,如《古老背》《山水》《告诉你》《江边桃花山》《家在山水间》《麋鹿说》《远方在歌唱》等等。诗人、词作家唐跃生与作曲家方石饱蘸深情创作的《东湖》,与浮克合作的《三峡之书》让我们领略到了内在的“古典”与外在的“流行”富有韵致的相映相融。武汉东湖的一波一纹、一林一角“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至深至大的宁静。在远古哲人、世外高人理性的亲近自然的生命中,自然不再是人类精神的对应物,而是人类精神本身”。当民通风格女声在三拍子圆舞曲的律动与汩汩流淌一腔醉意间缓缓吟唱:“山退一步,江已成湖。沉鱼落雁,水好如初……心在东湖,爱在荆楚,寂静无声也是满怀的倾诉。人在东湖,诗意居住……”这不禁又勾连起八百多年前古人以文字“拍摄”下的画卷:“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南宋时袁说友《游武昌东湖》的激赏“画卷”依旧在。列岸青山,浮舟烟水,各以其苍茫诱人;小桥亭阁,曲院杉堤,各以其清幽动人;冬梅夏荷、春梨秋菊,各以其香色撩人。此处可以寻清静,寻旷达,寻淡泊,寻天籁,令人体会到天人相和的和谐之美。《三峡之书》由沧桑而温情的大提琴舒缓独奏牵引人声进入:“风已起舞,云在漫步,长江在此写下绝美一书。阅尽万水千山,不如在此一读,许我此生只做美的囚徒……屈子问天诗意放逐,昭君出塞柔情难诉;三峡之书,一阅千古;三峡之书,我心一悟。”听来,如沐唐风宋雨,心灵受到洗礼。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的重要论断,正鲜明地道出了文艺创作更要立足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那么,我们今天用音乐书写长江,是否也特别要以最善传达精神的音乐“侧耳于”历史长河文明创造中,探寻究竟是什么在坚实支撑民族的精神,如何确认、创造、坚守这种精神?
也正因此,著名音乐家方石在创作工作会上,提出了“长江主题”歌曲既要谱写出“创新之歌、绿色之歌、开放之歌、幸福之歌”,又要“打造出更具长江元素、突出时代主题、展现荆楚特色、带有中国气派的精品”。
笔者认为,在“长江主题”歌曲的创作选题方面,还可更用心挖掘“不一样”的长江历史文化素材。譬如,距今一万余年的世界最早的第一捧稻谷的由来,试以《稻颂》;近万年前的长江两岸最早诞生的陶器,试以《器象》;六千多年前迄今尚见最早的一抹桑麻,试以《纺梦》;横贯东西6300公里的干道同时收纳了三千六百多条通航支流河网,长江诞生了距今一万余年的第一艘古船,试以《首航》;辉煌的青铜冶炼成就最早领先于世的,试以《青铜之光》;“神农尝百草”精神衣钵的继承者、洋洋大观《本草纲目》作者蕲春人“药圣”李时珍,可否试以《本草之心》展示长江人的心怀博爱、踏破铁鞋知行合一之精神……那些实实在在奠定祖先生存之基石,滋养长江文明的创造之源,立心励志地抱有追寻精神的音乐人能给予漠视么?
围绕开拓农耕文明的神农氏炎帝更有诸多精神内涵可以大颂特歌。譬如,汉代桓谭《新论·琴道》中曾记载“神农造琴”:“昔神农氏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部落在五谷丰足的农耕文明之初,就高瞻远瞩地启示、开掘人类精神文明之道。湖北出土的上古琴瑟就占据了全部出土的九成以上,最新出土的枣阳郭家庙春秋早期墓七弦琴1张,距今2700年,为已发现年份最早的七弦琴。古琴传承至清末,由张孔山携琴沿长江入川尽览雄奇灵山、激雷奔流,感化于心而开创出琴史上最具专业性和灵美化的泛川琴派。若以古琴为题,《琴赋》或《琴颂》亦可拓展长江主题。
学者臧艺兵教授感慨:“要把人的音乐活动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起加以审视,把人的音乐行为放入人类的整体存在加以认识,特别是把人的行为作为人的音乐行为的背景,从而不断地发现其中潜在的生命的创造价值。”笔者甚为认同。“立夏做秧畈,小满满田青,芒种秧成苗,夏至二边田,小暑旺发棵,大暑长棵脚,立秋长茎节,处暑根头谷,白露白迷迷,秋分初头齐,寒露含浆稻,霜降割晚稻。”长江两岸的这类在节气月令相伴农事稻作的农谚,其实可以直接采为鲜活的童谣儿歌的选题。
又譬如,在屈原、宋玉骚辞之后,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陈子昂、张九龄等历代文人源源穿江来去,他们为长江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优美辞章。亦可以古诗词谱新曲,或围绕这些人物情态生发情境,状写长江的别样韵致。
再譬如,仅湖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数千项,这些传统文化是滋养灵魂和文艺创作的丰厚乳汁,如刘健先生以潇湘客家的原生三音歌及其传统演唱,配以多维的音乐演绎及电子音响,将古老山谣诠释出焕然一新的《盘王之女》,成为经典范例。我省襄阳(荆山)巫音、兴山“三音腔”、长阳南曲,鄂西《黑暗传》和无比丰富的山歌、田歌、灯歌、风俗歌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更为生动多姿的体裁形式、表达方式可以借鉴。像六十余年前毛中明、杨玉钧先生发掘创编《龙船调》那样,立足本土,在乡音民风间传达时代的灵动情思。
还譬如,可否收集有多个文化层面的子题库经专家甄选、研讨、编辑组构而成“长江主题”歌曲选材主干系统;有规划地在媒体上投放,向全球创作人才征集作品,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长江,认知长江,热爱长江,参与古老长江文化的当代创造。
伟大历史深切召唤我们赤诚聆听壮丽长江,在雪峰之上,在白云深处,在纤绳勒入的石壁里,在草木间,在月影中,在望眼欲穿的眼神里,在祖先的背影上……长江精微而博大、深沉而宽广、虚静而畅透、亘古而宏阔,值得音乐人用心、用情去书写……
注释:
[1]熊召政:《角园林》,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 riter.com.cn/2007/2007-03-19/39290.htm l,2007 年 3月19日。
[2]王晓晖主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第六章第一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129-131页。
[3]曾侯乙墓十弦琴1张;荆门郭店七弦琴1张;枣阳九连墩楚贵族墓十弦琴2张。出土的瑟更有四十余张。
[4]臧艺兵:《论音乐法则与人类生活秩序》,《国学研究》,2019年3月第41卷。
[5]《龙船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五首优秀民歌”之一。详见赵娟、余开基:《关于〈龙船调〉编创历史之考证研究》,《黄钟》,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