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导读·姚伟
2019-11-12
鸭绿江 2019年17期
主持人语:
姚伟的写作有其自身的“问题意识”,此意识关切的并非大写的主题,也非研究的课题,是深切困扰自身的焦虑,必须在写作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缓解,至少是以写作明确此焦虑如何作用其本人。十年前的《尼禄王》,生发于“我(竟然)是要死的”这一及身问题,十年后的《楞严变》,有感于“人人(居然)肆无忌惮”这一社会现状,其间的变化,在于焦虑已经由己及人、推而广之,写作的诉求,也由“我言”变作“他听”。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姚伟的写作在语言、结构、节奏这些文学要素上有所欠缺,恰恰相反,“问题意识”让姚伟懂得,重要的话语必须以相匹配的言说方式才能准确传递。因此,前后两部作品,姚伟不惜精力,研读典籍、揣想人物,更在个人叙述的调性上,完成了一次从西方到东方、由现代至传统的转换。这转换或许并未臻至完美,但这转换的过程如此动人,并让姚伟将自己从同时代的写作者中显明出来。
主持人简介:
方岩,生于1980年代,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现为《思南文学选刊》编辑,辽宁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著有评论集《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后记》(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五卷:1984-1987》(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六卷:1988-199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曾两次获得《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2014年、2017年),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2016年,二等奖),第五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2016年,一等奖),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2017年,文学评论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年,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