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规划

2019-11-12

鸭绿江 2019年16期
关键词:欣赏课流行音乐理论

董 峰

流行音乐源自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在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变迁之后逐渐自成一派,与古典音乐并立,成为现当代世界乐坛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流行音乐传入中国是通过港台流行音乐的间接侵染,于20世纪70年代悄然在中国大陆兴起。恰逢改革开发,对外开放的文化政策为流行音乐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沃土。在此后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流行音乐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并获得了公众的一致认可。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音乐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大范围普及,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从学科的划分来看,主要以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为主,严肃音乐的教育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时尚新产物,虽然在社会领域高歌猛进,但是无论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还是高校教育范畴中都步履维艰。目前,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学科中的一门独立专业,已经逐渐在高校展开,并被纳入到音乐欣赏课程设置中。因此,在教学改革不断向前的推动下,应当思考如何使之形成良好的规划发展。

一、以流行音乐理论先行的欣赏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汇总,并指导实践在可控的环境中发展调和。就流行音乐而言,久久不能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理论发展的薄弱。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就无法对流行音乐的形式、性质、特征等问题做出精准的判断。没有理论知识的完整构架,就无法推行流行音乐课程的完善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薄弱也造成了教育主体和社会主体对于流行音乐认知的误解。近年来,曾遂今、金兆钧、付林、王思琦等流行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对流行音乐进行了详实的理论考述,将中国流行音乐的来龙去脉研究得十分透彻。因此,在当前和未来的流行音乐理论研究课程中,可以考虑对将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

一方面,对流行音乐基本理论概念的研究成果,是此类音乐欣赏课程最先入为主的教学内容。流行音乐是在当代科技引导下,借助各种媒体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全新音乐形态。它具有亚文化属性,具有时尚性、普及性和多细胞体的特征,是目前在社会传播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就流行音乐的基本理论构架做出详细的表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歌、西方古典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明辨基本的理论概念,使学生详细了解流行音乐的属性构成,知道这一音乐形态的特殊性。对于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与其他音乐形态有着截然不同之处。相对而言,古典音乐的历史积淀有几百年之久,中国传统音乐的沿革甚至有几千年。这些音乐文化的主要发展期已经定格在历史中,因此是一种静态的、相对稳定的理论研究对象,因此对其理论研究的结论定义,只要确定足够的资料支撑,便可以着手分析。因此,我们看到对于古典音乐的方方面面,量化标准十分精细,理论研究也具有哲理性和科学性。而相对来说,流行音乐的发展只有百年时间,尤其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过三十余年。而且,随着当代科技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变化不断向前推动,日新月异。在理论研究层面,是否有一种理论概念能够对其进行全面地包容,是否能够成熟完善地将其概括,这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都是一种需要突破的理论瓶颈。

另一方面,中国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从纵向的历史梳理层面来看,也具有研究价值,是音乐欣赏课程中不能回避和忽略的一个问题。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历了80年代的“西北风”热潮,在港台流行音乐的席卷至下逐渐开始反哺,并在90年代开始了商业化的包装机制,唱片公司林立,签约制促使市场精细划分,北、上、广的流行音乐聚集力量明确而强大。新世纪伊始,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流行音乐产业重新洗牌,网络音乐铺天盖地,传统流行音乐受到冲击,唱片公司倒闭重组。在今天,已然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音乐版权规范化发展,并借助虚拟的传播介质在各种移动终端中进行欣赏播放。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何去何从,仍然在瞬息万变之中有待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样一条纵向的发展链条,对于流行音乐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复杂的脉络。而在音乐欣赏课中,完全可以通过各个时期流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研究的有机植入。这样深入浅出的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兴趣的,也使高校音乐欣赏课更加生动具体。

二、音乐欣赏课对于多类型流行音乐的介入

所谓“无知者无畏”。之所以流行音乐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些青年人误入歧途,其重要的一点在于对流行音乐理解的偏差。高校对于流行音乐知识内容的有意回避,造成了学生在这些知识领域学习能力的匮乏,反而使社会教育占据了主流位置。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于,何谓流行音乐的类型,其包容性有何种表现。其实,流行音乐并非是某一种具体音乐形态的代名词,它是一种抽象的、对于当代新音乐形式的理论概念积累。流行音乐是一种多细胞体的构成,在其组成的类型中,包括了民谣歌曲、抒情歌曲、摇滚乐、轻音乐、爵士乐、重金属、蓝调等等种类多元的子细胞体。在音乐欣赏课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分门别类地对每一个类型的流行音乐进行欣赏,促使学生们讨论各个乐种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进而了解流行音乐的真实内涵。

比如,抒情歌曲是流行音乐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国内地对于流行音乐的最初认知就来自于抒情歌曲。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港台流行音乐的当红歌星刘文正和邓丽君在大陆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所演唱的歌曲便是典型的抒情歌曲。这种歌声也让当时的中国国人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音乐旋律。流行音乐的抒情歌曲主要抒发个人情感,这与那些主旋律歌曲中强调国家、人民、道德等主题的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这类抒情歌曲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尤其以爱情主题最为出众。也正是因为这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类型,才使国人对流行音乐十分喜爱。

又如,与抒情歌曲截然不同的摇滚乐,是流行音乐母细胞体重最为强硬和具有节奏动感的一种音乐形态。作为一种非主流音乐类型,摇滚乐所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批判和自我精神的一种宣泄。中国的摇滚乐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最为重要的一股精神潮流,许多优秀的摇滚乐手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中国流行乐坛的重要位置。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沉,受制于社会层面的压制。但是在新世纪文化开放、百花争鸣的今天,摇滚乐又迎来了春天,也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具有革新精神和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作为音乐欣赏课,就是要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文化形态,透过音乐和歌唱的声音,理解其真正的本质含义在于何处。这是音乐文化最具价值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意义所在。作为一种高校音乐普及型课程,面对的是各个学科的学生,就需要在此过程中理解当代音乐文化的本质。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和理解是一个良好且具有时效性的切入点,值得充分利用其价值,促使学生得到艺术审美的熏陶。

三、音乐欣赏课对于流行音乐质量的鉴别

长久以来,之所以在学术领域对流行音乐有一定的歧视或误解,一方面是由于流行音乐相对于其他音乐形态,没有足够充分的历史沉淀;另一方面也在于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在自主创作、全民参与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比如:在网络状态下,有许多音乐作品的制作粗制滥造,歌词内容萎靡不振,音乐编曲存在着随意抄袭的现象。这种情况对于不明真理的青少年来说会具有一定的恶性影响,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作为音乐欣赏课,审美是重中之重。所谓审美,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音乐是值得欣赏的,什么样的音乐是糟粕。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乐坛近四十年的发展中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优秀的音乐作品必然是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通过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列举出流行音乐优秀的文化构成,品读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也应当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教育学生如何判断流行音乐作品的优劣,思考劣质音乐作品造成的危害。比如,在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的21世纪初始,当时由唱片公司出版的流行音乐作品被大肆盗版,网络音乐也孕育而生。一些网络音乐作品用颓废的风格解读社会问题,在家庭作坊中粗制滥造,完全没有任何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些作品造成了公众对于流行音乐作品公信力的担忧,也使社会各界产生了极大的反感。这样的流行音乐作品是显然不值得推广的,在音乐欣赏课中,也可以适度地列举这些反面案例,使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明辨是非,理解教学意图所在。

流行音乐作为当今社会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最为重要的音乐形态,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也需要音乐教育层面的知识汇总与普及。音乐欣赏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环境中惠及所有专业学生的一种重要音乐普及课程,理应促使这一音乐文化得到学习交流和深入推广。结合音乐理论、音乐作品案例、音乐审美知识等层面的教育信息传播,可以促使当代学生更好地了解流行音乐的真谛,明辨流行音乐的文化内质所在。作为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主体,对于与时俱进的音乐事象和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各种作品内容,应当广开胸怀,以学术的眼光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流行音乐教育深入人心,也使流行音乐文化真正在高校音乐教育平台得到全面绽放。

猜你喜欢

欣赏课流行音乐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