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东莞“宋遗民诗社”文化

2019-11-12柯小瑜

鸭绿江 2019年16期
关键词:遗民诗社东莞

柯小瑜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岭南地区在先秦至隋唐时属于化外之地,“蛮荒”的“瘴疠之乡”,粤人也被列为“蛮夷”。但唐末以来,岭南就由于天然屏障的地理位置,与中原相比相对安定,逐渐成为战乱的避难之所,天下名士多往之。到宋代,岭南进一步开发,广东沿海一带已经成为珠江流域最富庶的地方,也是文化教育最先进之地。

一、东莞“宋遗民诗社”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

宋末,发生在江门新会的崖山海战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告终。它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也标志元朝最终统一中国。崖山战役是东莞遗民诗人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再加上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掠夺政策,散居在岭南的文人学士对故国的念念不忘和对元朝的痛恨反抗,就不同于历史上那些仅拘泥于“君臣之义”,甚至为暴君虐政的覆亡而“守节”的遗民。他们大多隐居山林、田园,与自然为友,以诗歌抒发对故国故园的怀恩,共同的无归属感和民族失落感使他们结成了一个群体。遗民诗人聚集地域集中,对乡邦文化的认同使文人相轻的观念淡薄,彼此较易产生同病相怜之情感,使他们时常以群体的方式在一起结社游玩、作诗填词,交游唱和之风盛行。这些诗人群体刚开始只是松散的、无意识的,但当出现具有广泛感召力的中心人物时,就会变成有组织的诗社。

二、东莞“宋遗民诗社”的组成结构特点

东莞的遗民诗社就是这种对故国追念、对当朝反抗的隐逸大环境下形成的。赵必(王象)正是东莞“宋遗民诗社”群体中最具有强烈的领袖意识的诗人。赵必(王象)凭借着宗室遗民身份和个人高尚的情操与人品成为东莞遗民诗人群体的中心人物。这从张登辰为他写的挽诗中,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点:“颓波谁砥柱,善类孰纲维。”赵必(王象)自幼聪慧,与父亲一同中举,后被任命为肇庆府高要县簿。他为官清廉,能力非凡,宋末积极投身抗元运动,表现出色,慷慨激昂,豪情满志,以天下为己任。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也有所提起:“壮志曾期捋虎颁。”但后来他发现抗元已挽回不了南宋王朝的败亡之势,于是他选择了隐居,以诗词悼念故国抒发自己的情怀,“空谷寥寥绝足音,月明千里故人心”。正是赵必(王象)自觉而明确的领袖意识和宋遗民诗人群体成员对赵必(王象)的认同感,使东莞遗民诗社群体意识不断强化。东莞遗民诗人形成的吟社群体,每逢佳时良辰,就常常聚会赋词唱和,每次都吸引了大批游士和地方文士参加,其后渐渐变成了以赵必(王象)、李春叟、李得朋、黎友龙、陈庚、陈纪、陈大震、翟龛、赵东山、何文季、赵时清、李肖龙、张登辰这十三人为主的遗民诗人群体。

东莞“宋遗民诗社”相较同时期其他遗民诗社,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东莞“宋遗民诗社”组成呈现族群特征,更具有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赵宋宗室遗民这个宗族,他们身背着国破、家败和族衰三重打击,与其他遗民相比,有着更深刻的痛苦。东莞“宋遗民诗社”赵宋宗室遗民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赵必(王象)外,还有赵北山、赵东山、赵时清等人。而东莞本土爱国诗人群体则是由李用、李春叟、李得朋为代表的李氏家族,陈益新、陈庚、陈纪为主要代表的陈氏家族,张登辰、张元吉、张迓衡等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等几大家族组成。本土爱国诗人群体在东莞“宋遗民诗社”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必(王象)在《挽李梅边》一诗中对其整个家族褒奖有加:“一世龙门羡李膺”“收拾故家花萼集,翩翩三凤以闻名”,还为陈益新写挽诗《挽陈东湖》,用“书声响三世,诗派禅诸孙”颂其家学渊源。

三、东莞“宋遗民诗社”文化的特点

东莞“宋遗民诗社”唱和以诗歌为主,以词藻为辅。古体诗如赵必(王象)七言古诗《和同社酒边韵》《和李梅南对梅韵》《南山赏梅分韵得观字》等。近体诗如赵必(王象)七言绝句组诗《吟社递至诗卷足十四韵以答之为梅水村发也》等。词如赵必(王象)《朝中措•饯梅分韵得疏字》等。相比之下词的数量明显少于诗的数量,充分说明此为诗社而非词社。

东莞“宋遗民诗社”的诗作常寓有高清节气和隐逸情致。诗社的风格清新飘逸,多以梅花为题材,如赵必(王象)《和朱水乡韵》中的“何处著诗豪,白云高更高。山中别天地,门外自波涛。夜雨荒园菊,春风媚观桃。归来怀故宇,招隐愧离骚。”隐逸情致如赵必(王象)词《朝中措•又饯梅分韵得疏字》云:“聚能几日,忽忽又散,骑鹤西湖。整整一年相别,到家传语林逋。”又如赵必(王象)诗《吟社递至诗卷足十四韵以答之为梅水村发也》(共十四首)其二云:“梅花我辈人,例合束高阁。”其三云:“梅花隐君子,未可一样观。”李春叟、李得朋、李松叟也分别自号梅外处士、梅边处士和梅际处士。

结语

“宋遗民诗社”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让我国古代诗词歌赋自成一派,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同时,通过东莞“宋遗民诗社”反映出当时社会得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现状,折射出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精神食粮”的宋词,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这代人和几代人去传承,让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广泛地发展。

猜你喜欢

遗民诗社东莞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