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当代文学转型期存在主义接受比较研究
2019-11-12刘宇松
刘宇松
存在主义对中国和韩国当代文学潮流的影响与萨特这个响亮的名字密切相关。存在主义者否认客观但独立存在,坚持只有自我感觉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而这种真实存在和客观现实总是相反而无法形成团结和统一。萨特思想一经问世就成为人们好坏参半褒贬不一的混合体。就存在主义而言,萨特更像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作家,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全面定位了存在主义,并以一己之力使其成为一个在哲学和文学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体系。
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对韩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有许多年轻作家在战后社会的残酷和腐败中探求客观意识的存在,使战前引入的这些存在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趋势,并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所有社会秩序都已经严重脱节的社会中寻求有意义的新一代作家中,张龙鹤和孙昌锡的作品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张龙鹤的《约翰诗集》(1955)是战后剥夺了最基本个人权利的社会象征。而所有个人欲望均被无情扼杀的社会观念则都是孙昌锡作品中各种古怪人物的背景。在他们作品中的这些人没有道德意识,也没有复杂的禁忌或变革,这些战后知识分子试图寻求或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为自己设定了理想的目标,其意识核心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崔仁勋的作品《广场》就是表达自由追求的代表作。他的作品直接接触战争的后果和许多知识分子战俘必须面对的艰难选择。比如在休战之后自己何去何从?两只海鸥跟随韩国的“泰戈尔号”轮船载着一批已经对战争心灰意冷的韩国战俘去了战争中立国。 《广场》的内容充分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主导欧洲文学的存在主义思想,尤其对年轻的韩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压力描述在当代问世的文学作品中独占鳌头,是结合了加缪和海明威思想最引人注目的优势。但是此作品内容一直到现在,对研究者来说还是有些晦涩和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哲学论点和主题非常黑暗和悲观,让人有些压抑和望而生畏。作品中的人物太过自我,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过于个人化和自私的,无法想象有限的经历之外的世界。当读者看到他的残酷和凶悍时,读者非常有可能因为不熟悉韩国当时的环境而对其产生厌恶。
二、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存在与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对这种现存哲学精神的精神认同是纯粹而浮动的。他们抛弃了当前的文化状况和传统的文化心态,但这种不可靠的狂热主义企图探求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希望,并试图提出了各种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前卫小说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种趋势。他们转向世界的边缘和人性的交界,自然、直接、世俗地表达个体和生活的共性,并充分表现出普通人的焦虑和孤独。
这种文学主题的启蒙可以在1985年残雪的短篇作品《山上的小屋》中看到,文中通过永无止境的人与人之间的探寻和怀疑,表现了在这个令人沮丧的生活场景中,人们无法面对荒谬,努力对抗绝望和无能为力。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帷幕慢慢打开时,中国当代文学终于呈现出人们社会地位的异化和生活经验内化的趋势。
三、中韩当代文学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与比较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更迭,文学在发展。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韩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学的传承、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代非理性哲学与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联合行动下,诞生了新的现代主义性文学。存在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文化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将当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的不同哲学本质分开,并在意识形态的含义中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中韩数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广泛影响在世界上都甚为罕见,这种效果在文学和文化变迁中更为突出。
萨特在两国的“变化”和“误解”部分归因于萨特思想和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更重要的是,两国知识分子和政治文化主要来源于对国内环境的解释和对时代局势的反映。在这方面,萨特主义始终站在存在主义的最前沿,深刻思考人的存在与自由,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力,以及人的绝对自由和责任,揭示人的真实存在,这对于两国当代文学个人生存价值的启示和意义至关重要。
结语
尽管人们对存在主义哲学及文学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是,存在主义以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鲜明的文学特征、较高的文学成就而在中韩当代主义文学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岁月流变,艺术永恒,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将伴随人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