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视剧的时代变迁与发展对策

2019-11-12高晓虹王婧雯

中国文艺评论 2019年9期

高晓虹 王婧雯

电视剧既是时代的记录者,又是文化的诠释者,它以丰富的影像书写着新中国七十载春秋的沧桑巨变。历经摸索与尝试、改革与发展、转型与创新,一大批记录国家发展、反映时代变迁、描摹现实生活的优秀电视剧亮相荧屏,剧作数量增长迅速、作品种类不断丰富。2018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323部、1.37万集,播出21.76万部,电视剧国内投资额242.85亿元,国内销售额达260.95亿元,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今天,电视剧在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视听媒介”,在家庭的客厅中、在移动的终端上,电视剧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形式,成长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陪伴之一。中国电视剧的生产量之大、受众面之广、影响力之强是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企及的。

本文将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进程为脉络,探寻电视剧变迁的时代印记,并立足电视剧的发展史,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经验与文化传统,以期为未来中国电视剧的再次腾飞提供参考。由于电视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态不断丰富,为了较为全面地认识电视剧艺术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趋势,本文对电视剧的考察既包括在电视平台播出的电视剧,也将视角延伸到各类网络平台制、播的网络剧。

一、历史“剧”变: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变迁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社会主义文艺的职责与使命。中国电视剧创作始终与时代同行,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新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既描摹了电视艺术从诞生到腾飞的巨大成就,也生动记录下新中国七十载春秋的历史脚印。

1. 起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同年,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由此开启了中国电视剧一个甲子的辉煌岁月。受到当时电视技术的种种限制,早期的电视剧大多为直播,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现场置景演出,演员在现场表演,观众同步观看,题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相较于如今的电视剧来说还较为单一。虽然在电视剧发展初期,电视机在全国尚没有普及,电视剧也只是简单的单本剧,但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创作者积极探索、广泛实践,中国的电视剧事业初具雏形,为之后迎来电视剧的黄金年代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2. 成熟:20世纪80年代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间,政策的支持与技术的推动使中国电视剧行业初具规模。伴随着社会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逐渐深入,电视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度得到极大的提升,“看电视”成为一种大众的文化时尚。随着录制播出技术的成熟,电视剧改变了过去现场直播的单一形式,开始出现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的系列连续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这一生动的系列情节剧形式极大地提升了电视剧的艺术魅力,引发了强烈的反响。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立了“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即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地方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一系列社会文化事业的顶层设计之下,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日渐繁荣,形成电视剧制播热潮。与此同时,有线电视技术日臻成熟,大量的电视剧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一部部经典剧目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时代记忆。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不断从文学与历史当中汲取养分,一方面出现了许多根据中国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如《四世同堂》《西游记》《红楼梦》《济公》等,这些电视剧以通俗的文艺形式、深厚的思想韵味凸显出中国电视剧艺术所独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历史剧走上荧屏,在雄浑大气的史诗传奇之中蕴含着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渴望民族崛起的精神内涵。此外,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电视剧也是这一阶段的主流剧目。例如,《高山下的花环》展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战士们保家卫国、抛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剧中平凡而崇高的解放军形象深入人心。随着越来越多精品电视剧的涌现,自1981年开始,“全国优秀电视剧奖”评选活动启动(1992年更名为“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并沿用至今),成为中国电视剧思想艺术成就的最高奖项,电视剧艺术愈发成熟,彰显出塑造文化记忆、凝聚社会共识的影像魅力。

3. 繁荣:20世纪90年代

进入90年代,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电视剧在市场与政府双重力量的驱动下,形成了多元、立体、繁荣的文化格局。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为促进电视剧行业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指引了方向,奠定了政策基础。在这一时期,电视剧的类型化程度逐渐提高,红色经典剧、家庭剧、历史剧、古装剧、青春偶像剧等类型多元的电视剧体系日臻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体现出90年代电视观众的文艺审美变迁。这些电视剧发时代之先声,书人民之精神,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引发电视观众的广泛共鸣。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家庭伦理剧以普通家庭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传递出中国人最朴素的道德观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现象级收视效果,从此,以“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剧成为中国电视剧的重要创作类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一系列历史剧在延续宏大叙事艺术风格的同时,也通过适当的历史虚构,对人物情节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历史的文化魅力与吸引力。而《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电视喜剧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讲述着火热的生活与家庭的温情,也为电视观众疏解生活压力提供了渠道,开创了新的电视剧娱乐文化形态。

4. 飞跃:21世纪之初

千禧年以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宏观战略的重要层面,电视剧进入了产业化运营的飞速发展阶段。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号召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产业,着力加强完善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经营管理。同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向八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颁发《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中国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由此,越来越多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开始加入电视剧的制作与运营,我国电视剧的制作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3年,电视剧生产达到了一万集的规模,2007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播出量、观众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在量的提升的同时,中国电视剧也有着质的飞跃。《长征》《亮剑》《开国领袖毛泽东》《恰同学少年》《历史的天空》等主旋律电视剧讴歌伟人、礼赞英雄,以雄浑的气魄和艺术感染力再现了革命史诗。《汉武大帝》《大秦帝国》等古装历史剧则以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彰显出中华文化传统与精神源流。此外,如《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希望的田野》等一系列现实题材剧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民的生活与梦想,凸显出文艺作品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气息。

5. 创新: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文艺作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电视剧进入了改革、发展与创新的新时代。在国家发展战略、文艺工作精神、融合传播理念的引领之下,文化艺术领域大发展、大繁荣,电视剧精品不断涌现。以《红星照耀中国》《黄河在咆哮》《太行山上》为代表的主旋律电视剧引领广大观众回顾历史、缅怀先驱,宣传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主题思想,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强劲的总体氛围。一大批现实题材电视剧,如《好大一个家》《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扎根生活、贴近人民,以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诠释主流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电视剧的新标杆。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故事的代言人,如《琅琊榜》《媳妇的美好时代》《虎妈猫爸》等一大批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为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伴随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网络剧、IP剧逐渐兴起。2014年被电视剧行业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网络剧逐渐成为电视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网站开始深度参与电视剧制播的全产业链,而电视剧受众也成为参与内容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用户,“台网融合”“多屏互动”成为了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电视剧开始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影视剧的相加相融促使电视剧的内容与形式得到进一步拓展,契合了新时代更加多样、细分的受众需求。未来,中国电视剧及其附属产业将更富活力、更具魅力、更有潜力。

二、文化铸魂:中国电视剧腾飞的历史经验

从采用直播形式的舞台单本剧,到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大观,电视剧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制播模式、数量规模等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历史巨变。中国电视剧在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之外,更承载着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价值与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影视工业发展框架的中国道路,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 将历史史实与时代大局相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以电视剧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位置显赫,在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首先要铭记中国革命历史传统,强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铸魂育人。在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始终是创作的重点,也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富矿。例如电视剧《海棠依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为人民幸福、为中华崛起而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用真实、生动的影像故事,歌颂了一代伟人的“忘我”精神。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则刻画了与日寇抗争长达14年的英雄群像,在以林海雪原为家、以枯草树皮为食的艰难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斗争。这一系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将历史史实与当下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紧密相连,以革命历史关照时代现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将党的领导与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规律相统一。中国是电视剧大国,但还不是电视剧强国。面对全球化的文化冲击和西方文化工业的渗透,中国的电视剧领域面临着复杂的资本竞争与严峻的文化威胁。因此,电视文艺工作者更要树立大局意识与家国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鼓与呼,增强政治自觉与文化自省,守护好电视剧这块大众文化宣传的核心阵地。

2. 用民族精神支撑内涵与价值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重大问题。中国文化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支撑。

首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一系列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将历史打磨成一面观照当下的镜子。它一方面书写着历史传统,把中华文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文明脉络讲清楚、说明白,呈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宝贵的智慧光芒;另一方面,历史题材电视剧也体现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时代价值以及蕴藏丰富的文化基因,让民族精神与当代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既延展了中国历史的生命力,也以鲜明的民族精神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比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与唯物史观,再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他励精图治,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展现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岸身躯和胆识气魄,这也呼应了当下世界发展格局中文明互鉴、命运与共的中国智慧。

其次,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电视剧作为当代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风尚的精神塑造力。多年来,中国电视剧以春风化雨的多样艺术形式,为传播主流文化、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聚焦大时代变革下普通人的奋斗史,通过展示西北农村青年在城乡生活变革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塑造出在现实压力与人生抉择中依然不忘初心、勇敢追梦的人物形象,传递出向上向善、积极奋进的正能量。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中国电视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以传递真善美为艺术追求,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了良好的精气神。

3. 以现实主义精神展现变革与转型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现实主义精神是贯穿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关键要义,电视剧艺术始终伴随现实步履,洞察时代脉动,拥抱时代变革,并以“精神的号角”引领时代。

新中国70年的时代变迁是中国电视剧的灵感源泉,这些电视剧作品往往以变革、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为宏观背景,毫不回避转型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企改革浪潮、农民进城务工、教育资源分配、老龄化与养老、住房矛盾与买房压力等。每个时代都有特定阶段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而每个时代更有其赖以支撑的时代精神。面对这些社会热点和痛点,电视剧往往能够寓理于情,通过对现实百态的忠实反映和艺术再现,揭示特定时期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客观规律,以有思想、有温度的精神品格凝聚社会共识。例如,《正阳门下》以知青返城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几个青年人在曲折中创业的奋斗故事;《温州一家人》聚焦改革开放大潮下温州商人的创业人生,塑造了一代创业者的精神品格;《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通过20世纪80年代北京一家普通市民真实琐碎的生活细节,呈现了市井百姓在清贫生活中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大江大河》以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真实刻画出火热变革的年代中,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种富有时代特色的经济体制下的典型人物故事;《心术》观照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矛盾,塑造了仁心仁术的医者形象;《虎妈猫爸》透过一对年轻夫妻,思考当代中国的儿童教育问题与婚姻家庭观念,引发舆论热议……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立足新中国的时代变迁,植根中国乡土大地,对中国社会进程与当代中国人的多样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展示,是一批富有艺术价值、饱含文化内涵、具有思想高度的文艺精品。

社会是宏观的大家庭,而家庭则是微缩的小型社会。中国电视剧常常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此管窥社会现实百态,通过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与变革中的思想意志,捕捉个体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闪光点。一方面,电视剧中的家庭故事能够折射出国家社会的价值理念与发展轨迹,另一方面,时代的风云变幻又推动了家庭故事的戏剧性发展,以家运书国运,呈现出家国同构的剧作艺术视角,剧中的个体人物、家族命运都蕴藉着时代的风貌与精神的力量。以《大宅门》《乔家大院》《闯关东》这类家族宅门剧为典型代表,电视剧将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从个体的小我上升到社会的大我,建构起以家族发展史映射国家、民族发展史的鲜明叙事模式。再如,电视剧《父母爱情》以上世纪50年代到2000年这段长达50年的时间跨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温情故事。资本家出身的大小姐嫁给了来自农村的海军军官,两者之间在价值观、家庭背景、生活习惯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和磨合协调,正是整个时代社会转型的缩影。

4. 讲百姓故事绘生活画卷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毛主席曾说,“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也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的灵魂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将人民作为电视剧创作的源头活水,乐于反映人民生活,立足中国社会的蓬勃现实,描绘立体多彩的生活画卷。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手法,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中国电视剧擅长从人民生活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故事素材、吸取力量源泉,比如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以山东淄博“第一书记”下乡为剧本创作原型,编剧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采访了42位“第一书记”和多位大学生村官,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取经,从而使得剧中的喜剧元素源自生活细节、不矫揉造作,剧中的喜剧人物也栩栩如生,充满着生活的智慧。

其次,要善于反映真情实感、刻画人民的喜怒哀乐。扎根人民,不仅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许多优秀的国产电视剧处处流露和释放出对人民命运的悲悯与对民众悲欢的关切。例如,被称为“农村三部曲”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透过中国农村变革过程中,女性与命运抗争的一系列故事,真实反映了农村女性渴望超越自我、摆脱命运束缚的心灵呐喊,也激发了当代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风尚。正是由于电视剧的创作从百姓的视角出发,才能够触达生活的本质,让这些或令人唏嘘、或感人至深的影视故事产生激荡人心的力量,使广大观众被感染、被激励,以新的视角面对生活、思考人生。

5. 借中国故事构建国际影视传播生态

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而故事作为文艺的载体,是一种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好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更容易让人记忆并产生联想。在国际传播中,电视剧能够借助“故事”的传播优势,以“情感共振”的方式凝聚国际共识,形成“美美与共”的国际影视传播生态。

中国电视剧的海外输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古典文学改编而来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电视剧率先走向海外市场,受到东南亚国家及广大海外华人的喜爱。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一批大投入、大制作的古装历史剧,如《努尔哈赤》《雍正王朝》《甄嬛传》《琅琊榜》《花千骨》等陆续走出国门,形成中国古风古韵的国际热潮。当前,中国电视剧的国际输出渐成常态,输出数量不断增长,传播范围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出口规模稳步拓展的同时,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也日益深耕细作,注重品质和品格,努力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此外,近年来一系列由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多元化运作的影视工程在推动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2012年“中非影视合作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多部电视剧被翻译成当地语言在非洲传播。2013年,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代表的当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非洲一些国家热播,掀起了不小的收视高潮。这些富有时代印记和生活气息的电视剧作品,将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传递到世界各地,向国外观众展示了一个蓬勃发展、立体多彩的现代中国,让中国的时代风尚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

三、守正创新: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走势

中国电视剧已走过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守正创新是其保持文化活力,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一方面,电视剧要坚守其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立价值与审美理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另一方面,创新是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所有文化艺术的生命所在,是作品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文艺工作者要以更广阔的视野不断创新中国电视剧的文化表达,要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度,将创新理念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释放中国电视剧的无限潜力。

在电视剧市场更加开放、更富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只有深刻反思中国电视剧现存的弊端,才能促使其守正创新、良性发展。在电视剧产业迅速崛起的过程中,经济效益与流量思维正挑战着电视剧的社会价值与审美品格。互联网的参与极大地拓宽了影视剧的受众规模与题材形式,但大量同质化的玄幻剧、穿越剧、宫斗剧等以架空的历史和夸张的叙事刻意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降低了电视剧的艺术品质,有的作品还流露出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同时,当下部分电视剧对潮流明星的盲目追捧,对小资情调的浪漫化表达,对消费文化的过度渲染,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文艺所坚守的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如何平衡思想、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比重,将是未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关键课题。

第一,要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电视剧工作的中心环节,将最好的影视精神食粮献给人民。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影视艺术的需求与中国电视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有高原缺高峰”的电视剧行业呼唤更多的艺术精品与更高的文艺品格。无论市场行业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才是电视剧工作者的压舱之石。在创作过程中,电视剧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吸纳中国电视剧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把握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充分表现新时代社会伟大变革的生动性、真实性与时代性,努力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电视剧作品。

第二,要顺应媒介生态变革,探索电视剧制播新格局。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播出样态,形成了与传统电视剧截然不同的剧作风格,吸引着大量年轻观众。电视剧收视从网下转移到网上,从家庭电视走向个体手机,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视频平台“台网联动”,形成了电视剧跨屏传播的新格局。以网络剧的内容生产为核心,以网络IP、全产业链运作为动力,影视剧的制播样态正处于激荡变革中,未来的市场空间、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都亟待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形成与媒介生态相匹配的电视剧产业模式新格局。

第三,要创新政策与管理规范,引导电视剧市场健康发展。在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电视剧的顶层设计为繁荣电视剧行业、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播出环节,优化了资源配置,遏制了电视剧的传播乱象,对规范电视剧市场、引导正向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当下,面对新的台网关系,需要进一步创新网络剧的政策引领与监管,平衡电视剧的市场活力与内容品质,改善网络传播秩序,从而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为优质电视剧资源提供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电视剧作为宣传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领域,在中国人每日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面对当前“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政治化”“去主流化”等复杂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国电视剧更应当站稳脚跟,以马克思主义为定盘星,坚守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发展传统,不忘来路,厚积薄发。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最富特色的实践变革,这一伟大实践必将为中国电视剧带来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激发出更为多彩的生命活力。期待未来的中国电视剧能够继续唱响主旋律、歌颂新时代,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