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相地篇·山林地》的设计类型及其应用浅析
2019-11-11王子毫
王子毫
关键词:《园冶·相地篇·山林地》;设计类型;应用性
《园冶》是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著成,并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开始发行。《园冶》共分为三卷,是计成对于造园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经典艺术巨作。《园冶·相地篇》是对园林营造的初始——相地进行描绘,其中介绍了多种园林选址的方式、方法,内容既全面又详细,是园林营造中的重中之重,引人深思,为后世的园林营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园冶》概述
《园冶》一书不仅对园林的规划与建筑手法做了详细的介绍,还对园林的营造艺术做了详细的描绘。书中对建筑结构与装饰技法做了细致的整理,附有详尽的图示作为理论解析,让后世的读者能够清晰明了的去学习继承园林营造的手法与原则。可以说,《园冶》一书凝结着古代文人对园林营造的理想和对艺术情趣上的精神追求,是园林营造史上的大成之作。
1.1作者计成生平概述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明万历年间人,祖居今天的江苏苏州同里镇。他生于公元1582年。计成本人在明代时期众多的才子之中并不算最出色的,但是他却以《园冶》一书名垂千古,足以见证他园林造诣的高深。
计成年少时对园林建造产生了很大兴趣,之后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园林营造中去。在他五十三岁时,用“骈四俪六”的创作手法著成了《园冶》一书。这本书中详细描绘了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营造手法与理念,利用图文结合的手法,使得整本书充满趣味,别具一格。
1.2《园冶》划分
《园冶》以三卷划分,共约一万四千字,其各类插图描绘有235张。
卷一以《兴造论》和《园说》作为主干起始,从中总结分析了园林营造的几大法则。之后又以《相地》《立基》《屋宇》《装折》四大部分作为系干支撑,并配有73张各种图示。按照园林的营造次序,分别阐述了差异环境下的观察诀窍,以及选定地形后的房屋建造和内部装饰的手法技巧。
卷二部分则阐述了园林的不同位置、不同种类的栏杆安放原则,并附有100张《栏杆图示》作为图解。
卷三内容是由《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以及《借景》六部分组成,并由各种图样62张作为内容支撑。
1.3《园冶·相地篇》
相地即选定园址,对整体布局大体规划,考察水的源头、流向、地形环境,并且对其进行建筑学、风水学意义上的评估。随后进行造景——构图——初步规划。其中包括: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
1.4《园冶·相地篇·山林地》
文章以“园地为山林最盛……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作为山林地开篇,是因为山林地区地势险要,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又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直接依托现有的自然资源去进行改造,因此多为文人墨客选择隐居的场所。由于这些人的选择,慢慢地也就有了山林地类型的园林出现。文中后几句是对山林地造园景色的一个具体的描述,如“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天……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及“好乌要朋,群麇偕侣……竹里通幽,松寥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干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用“疏源”“凿水”“开穴麓”“培山”等动作词语来表达山林地中的造园手法。在深水中疏通源头,低洼地开凿池塘。挖开沙土可以开辟幽静的洞穴和山脚;把土堆叠成山,连接房屋长廊等手法,依托山林地原有的地形、景色去自改营造园林景色。之后用“繁花”“亭台”“池沼”等兴造的具象景色及“群麇”“竹里通幽”“松寥”“涛声”“鹤舞”等具有意境的词语去营造整个园林景色中的虚实、完美之景,最后达到远眺云卷云舒、近赏满园春色的完美意境。
从整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计成对山林地的营造是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的“天人合一”为宗旨。因地制宜,顺势于原有的自然山势去兴建园林。
2《园冶·相地篇·山林地》中的设计类型分析
计成在“山林地”园林兴建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有:水、土、杂树、云霞、繁花、山涧、飞岩、好鸟、群麇、溪流、竹子、松、涛声、鹤、云、月、干峦、万壑。从这些元素中,可以大致上分为两类——实与虚,虚实结合,真真假假,才能创造出合乎人们精神需求的完美意境(如表1)。
在“山林地”中,涉及到的建筑要素有:房廊、楼阁、亭台、池沼、桥梁、栈道、幽幽小路、寮、台阶。从以上这些元素之中,可以从建筑物与道路两方面划分(如表2)。
3《园冶·相地篇·山林地》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在“山林地”中对自然园林的营造列举出了许多可适用的设计手法。在山地园林之中,因为其自然的属性,使得整个园林营造充满了高低错落、有曲有深。在这同一个空间之中,既充满了园林景观营造秩序的变化,又始终遵循着最基本的空间节奏。让我们从西冷印社和四照阁去解析园林营造中的空间基本节奏与秩序变化。
3.1空间中的整体性与变化性
在“山林地”的园林营造中,整体上具有一个基本的节奏,这样会使得整个空間具有整体性。在西冷印社的整体空间之中,可以看出山底和山顶呈平地状,所以节奏会相应的平缓,这其中的景观主要就是靠建筑与四周的植物、山石的相互接应,以此来表现出一个相对应的空间错落感觉。除去山顶和山底的平缓部分,只剩下了山腰部分,那么作为坡度较陡的部分就成为了主要的表现场景。山腰部分的元素排列较为紧凑,需要亭台点缀其中。因为山坡陡,山路蜿蜒起伏,有一种向上的延伸感,树木丛生,这样游客不会一眼就望到尽头。可是蜿蜒的山路,走的时间长了会使得人产生一直重复的感觉,心生厌烦,所以就要在相应的时机出现一个亭台隐秘在树林中,不仅仅会有一种神秘感还会吸引游客产生继续向上探求的欲望。
在西冷印社之中,山顶、山腰、山底的纵深几乎相同,但是因为植被的丰富和变化,使得整个空间在次序排列的整体性同时又具有一些松——紧——松的错落感。
3.2园林空间中的“隐约感”与“显露感”
在“山林地”的描绘之中,突出了杂树参天,楼阁若隐在云霞与树木之间。建筑隐约显现在云霞与树木之间,充满了神秘感。在四照阁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的关系之中,四照阁前有高大的树木与低矮的从林作为遮挡,后边又是更加高大的树木,这样四照阁就被周围的植物“掩埋”,在风起树摇之间,四照阁又显露出来。这符合了计成在文中的描述:“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西冷印社半山腰的四照阁是“隐约感”与“显露感”设计手法的典型例子。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减少了兴建山石、墙栏的时间,又使四照阁的整体空间中充满了高低错落的感觉。站在空间之外,四照阁是一个整体,进入前门,又出现了高低的空间感,从一楼上到二楼,与楼后的山地成为一个平面,这又与更后方的山坡成了一个高低的空间感。四照阁既显露出了它的本身,又隐约隐藏了什么,想让人一探究竟。
4总结
计成的《园冶》完美展现了古人对于园林建造的思想内涵与意境。从园林营造的伊始去剖析地形的种类、建造手法和规划建造。这种建造手法是一种全套的、整体的、从大致到细节全方位的园林营造的手法,为现代的园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代的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这与古时的游山玩水、寄情山水、隐匿山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暇气魄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我们应该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用心的体会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