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分析及启示
2019-11-11崔培培
崔培培
关键词:山西;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特征;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先辈运用并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372项,3154个子项。山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对其进行类型和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数据,为研究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以山西的16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类型、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情况,得到了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的共性规律。基于以上规律,希望对山西文化旅游发展给予一定启示。
1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本文对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按照批次、类型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9年,山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物遗产项目数量为168项,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12.2%(1372项),居于全国首位。第一批到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别为33,69,43,23。从类型上看,传统戏剧为37项,占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2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12%)。传统技艺位居第二,为29项,占17.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俗和传统音乐也较多,为22项、17项,分别占13.0%、10.1%。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数量最少,为6项,占3.5%。分析数据表明,山西的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从具体种类上看,山西传统戏剧有晋剧、蒲州梆子、雁北耍孩儿等;传统技艺有阳城生铁冶铸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陶器烧制技艺等。
2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
本文对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分析结果表明,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最多,为25项,占全省总数的14.9%;临汾位居第二,为21项,占全省总数的12.5%。长治、晋中、晋城、忻州、吕梁、太原分别为19、18、18、16、15、13项,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1.3%,10.7%,10.7%,9.5%,7.7%。大同、省直单位、朔州、阳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少,分别为8、7、4、4项,占全省总数的4.8%,4.2%,2.4%,2.4%。分析結果表明,山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不平衡,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临汾、长治、晋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位于北部的大同、朔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较少,阳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数也较少。因此,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表现出不均衡性,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
由于山西的各地级城市面积差异较大,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数量分布和点密度分布呈现出一定差异。例如,阳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于全省末位,但因其城市面积小,点密度数据并不位于全省最后。晋城、太原、运城、长治的点密度为18.97项/万平方千米、18.60项/万平方千米、17.72项/万平方千米、13.70项/万平方千米,居于全省前列。晋中、临汾(10.97项/万平方千米,10.20项/万平方千米)的点密度接近于全省平均水平(10.70项/万平方千米)。朔州、大同、忻州、阳泉的点密度分别为3.75项/万平方千米、5.64项/万平方千米、6.35项/万平方千米、8.98项/万平方千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本文将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情况与文献报道的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对比发现,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城市是运城,为102处。其次是长治、晋城、晋中、临汾,分别为73处、72处、70处、53处。而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为运城、临汾、长治、晋中、晋城,两者相同。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少的城市为大同、阳泉、朔州(分别为27处,11处,7处),而这三个城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居于全省后三位(8项,4项,4项)。因此,山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3基于山西文化遗产分布特征的启示
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与可移动性并存、观赏性与无季节性并存、综合性与非永续性并存等特征,能够对其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举办民俗活动15133场,比2016年增长了3.9%;游客6211万,增长34.5%;演出数量50178次,增长19.0%。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合山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数据,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3.1发展文化旅游业
由前述分析可知,运城、临汾、长治、晋中、晋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于全省前五位。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当地有形的文物资源,运城、临汾、长治、晋中、晋城有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同时,由于运城、长治、晋城地理位置临近,易于连接成片形成重要的旅游线路,使文化旅游产业在此聚集。目前,山西省内已开通了“大槐树——广胜寺——尧庙——壶口瀑布——舜帝陵——关帝庙——运城盐湖”,“太行山大峡谷——凤凰欢乐谷——王莽岭——九女仙湖——珏山——蟒河——历山”等多条经典旅游线路,如能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必然能够发展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较少的大同、朔州、阳泉地区,大同因有云岗石窟等著名景点,旅游业已比较发达:而朔州地区有应县木塔等资源,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
3.2传统戏剧的推广
山西的传统戏剧占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22%,但是晋剧、蒲剧等剧种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演出的形式和内容老旧有一定关系。山西传统戏剧要发展,需要走艺术与商业结合之路。在此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演出形式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山西应当借助新媒体手段对传统戏剧进行宣传,做好山西戏剧走出去的工作。
3.3特色文创品牌的打造
山西的传统技艺阳城生铁冶铸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等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传统美术包括剪纸、面花、砖雕、木雕、木版年画、堆锦、布老虎、建筑彩绘等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色彩。因此,应当依托以上资源打造富有传统特色、具有现代气息和风尚的文化创意品牌。
4结论
文章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山西省的16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戏剧在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占比例最高。
文章将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对比,发现了空间分布的共性规律,即运城、临汾、长治、晋中、晋城五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均位于全省前五位。基于此,文章提出文化旅游聚集地、传统戏剧推广、特色文创品牌等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山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的大省,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这与其资源优势是不匹配的。因此,探究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对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启示。而地理、人文、交通等因素与文化旅游的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