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提高初中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的研究

2019-11-11常洁

课外语文·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核心素养

常洁

【摘要】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对部编教材课文的教学实践来反思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活动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思辨的层递性和逆向批判思维,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教材;思辨读写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科学精神被细化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落实在语文学科上,就是要培养具有思辨读写能力的学生,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关照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认知,而不是灌输式教学。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提出:“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思辨读写能力地位凸显

部编教材注重学生思辨读写能力的落实。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部编版的“积累与探究”中设置了人教版“研讨与练习”中所没有的思辨性问题。“美女蛇的故事是否为赘笔”,就涉及观点的表达是否予以证据支持。怎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所在。

笔者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教学对比。在《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平行班教学中,同样是探讨阿长的形象,面对“结合具体事例,说说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平铺直叙的问题,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回答内容也是单一零碎的。因为课堂气氛不理想,在下一个班教学中,改动为“你喜欢阿长吗?请说说你的理由”。这下,课堂的气氛、学生发言的欲望被点燃了,而且学生为了说服反方,自己从全文整合信息,充分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一次成功的教学挽救事件,使笔者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意义重大。它不仅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充分关注到学生潜在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盘活了课堂,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文本。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如何凸显部编教材的思辨读写能力培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培育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上具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至少可以从“活动导向、梯度设计、逆向思维”三个维度来探索。

二、好风凭借力,思辨读写能力的可能途径

培育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还要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批判质疑精神,让学生敢于向既定的评价和权威的说法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再创造能力,触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邓稼先》出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该单元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因此,在教授七下《邓稼先》一文时,笔者围绕文章的小标题展开了两次有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是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六个小标题的特点。学生经过小组研讨,发现“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是通过对比得出,“我不能走”直接引用,类似的小标题非常容易识别它们的特点,而“民族感情?友情?”则是通过质疑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小标题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文段大意的概括方式,但通过发现标题特点这一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入研读文本,也起到了殊途同归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小标题的拟定有了一定的方法。

第二层次是去掉原有标题,让学生重新给这六个部分拟制六个小标题。这个层次比上一个层次对学生的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它的任务指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创造总比原创要更有挑战。笔者先以小组为单位,落实每个小组就一段内容重拟标题,小组再讨论,把最好的创作书写于黑板上。给出的指导为:速读,通过筛选,抓住关键词句,提炼生成。

学生之所以能,是因为教师相信他们能。有了老师的鼓劲,学生不凡的创造力也绽放出来。第一组的标题依次是:对比历史,引出稼先;两弹“元勋”,当之无愧;巅峰对比,凸显稼先;打破谣言,情感震荡;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忠诚纯正,永恒骄傲。在质疑补充的环节,第三小组认为第三、四、五部分他们拟写得更胜一筹。依次是:对比凸显,稼先至纯;澄清谣言,自强不息;环境艰险,身先士卒。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展现思维深度的契机,就进行了追问,要求他们解读更胜一筹的“一筹”。学生有理有据地论证道:第三部分,我们凸显了邓稼先“纯”的品质;第四部分,“澄清”比“打破”更恰当,而且这件事体现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靠自己研究的,没有借助外来力量;第五部分我们强调了戈肇滩的恶劣环境。听了这番言论,学生们自发鼓掌,在这样争辩的课堂环节里,学生精益求精探讨更好的小标题,追求标题形式上的对仗、工整。

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标题发现和标题再拟,学生对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的民族情感有了深切的体会,也为课堂最后的总结环节——“为邓稼先写一则墓志铭”做足了铺垫,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同时也让人文情思飞扬其中。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思辨读写能力愿景展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65条开头的一段讲了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教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认认真真。讲完以后,教师问学生有哪些疑问,教室里没人吭声,没人提问。这样的教学状态,放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中也是屡见不鲜。让学生学会质疑、思辨,让他们的思维从被动接纳到主动获取,对于培育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

笔者觉得在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共识的今天,我们作为语文人也必须有锐意改革的勇气和决心。而这绝非是一种假大空的口号,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每一天的课堂中。学贵有思,用课堂任务活动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使命感,用合理有梯度的教学设计来推动学生的思维从初阶认识到高阶的理性思辨,用逆向的质疑批判精神来引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一些粗浅的教学心得。也许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方向和可能,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

相信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有关“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辨的课堂,引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单纯的思想在宁静而热烈的思考和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思考而灵动丰盈。

参考文献

[1]马彦.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重构的认识[J].中学语文,2019(12).

[2]李世芳.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9(7).

[3]王银桥.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策略[J].课外语文,2019(9).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