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五位一体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9-11-11杨忠陈小虎田小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2期
关键词:团队人才培养实验室

杨忠 陈小虎 田小敏

摘要:探索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五位一体建设,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坚持学科支撑作用,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升;坚持专业导向作用,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为了保证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共同进步,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发展和实验室发展,促进适应社会发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坚持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和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五位一体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162-03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存在和进步的基础是专业和学科,高校的核心和特点所在也是专业和学科。高校最主要的使命是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力点是师资队伍建设。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创新型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服务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学科建设的引领,努力推进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实验室发展、人才训练基地发展五个方面的融合发展。学科建设是支撑,专业建设是基础,教师团队发展是根本,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是目的。经过努力,自动化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地提高。自动化专业作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专业已通过验收,并且是学校第一批试点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学校培育的品牌专业。专任教师团队现为校优秀教学团队、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自动化专业所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

为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我校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市高等教育发展纲要等要求,大胆创新理论实践教学方法以及人才训练方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变革,持续探索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二、主要探索

(一)培养谁为谁培养

为了满足智能制造产业这一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自动化专业以地处南京立足南京的“地方化战略”为指导,注重坚持面向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研究开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将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和拥有强大竞争力的自动化及相关专业领域专业人士及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定位。

(二)探索思路及途径

本专业以满足区域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发展需要为目标,开展自动化专业基于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五位一体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如图1所示。

1.注重发挥学科支撑作用,促进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现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是坚持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一体化建设的理念,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成、凝练探究要点和探究层次。(1)将学生吸引到教师的纵向科研项目中,通过参与实际课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发现问题,使学生掌握发明专利创新性的挖掘,专利材料组织、申请、回复,学术论文写作和出版等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细心指导学生的发明专利申请、学术论文写作等。(2)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帮意识,提高学生书本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里,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单位实际问题解决中,本专业与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签订产教合作协议,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与新技术的研发方面开展合作。(3)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积极使用科学研究成果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以工程应用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培育为核心,不断调整课程的结构,形成针对区域特点的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人才产出机制。

2.注重发挥专业导向作用,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坚持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五位一体建设,建设专业时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方向和实验室设备投入方向。(1)通过发展专业促进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的提升。本专业建立了由学校老师、行业骨干和实际用人单位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行业的企业和行业的协会始终保持着紧密的沟通。行业骨干和实际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和人才训练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悉行业学术的最新前沿,动态调整探索研究的方向选择。(2)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结精神,在同学中营造崇尚科学的气氛,为学生真正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打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创新竞赛。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等,学生获奖超200人次,教师获奖超50人次,获得集体奖超10项。(3)发明专利授权专利窗户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自动跟踪风向风力发电系统等2项发电科研成果成功实现应用转化。

3.注重发挥团队纽带作用,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同步提升。高校的学科发展专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发展的层次和效果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本专业教师队伍在优秀教学团队、南京科技创新团队中,充分发挥本专业队伍的作用,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不断充实师资团队的结构和实力,促进专业发展学科发展同步提升。(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发展“双师化”和“行业化”教师。引进外部教学资源和国内外实验室设备,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探索,推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不断推广,加强年轻教师培养,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2)不断发展科研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科学研究教改研究课题共有3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科学研究项目2项等);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3)学生参加申报国家专利、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肯干、实干、能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教师获授权专利100余项,包括授权发明专利4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

4.以实验室建设为新支撑的教学探索。注重实验室和实验教师建设,加强和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领先企业的合作,强化实验室建设保障教学,使人才培养条件适应江苏智能制造产业需求。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可以完成多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保证学生的知识不脱离实际。(1)与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等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完成校内理论和仿真教学。其中,智能科學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引入罗克韦尔(中国)公司实验设备1200万元。共建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入企业智力和产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2)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探索将“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与“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学科、“自动化”省级专业、“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市级实验室、校外合作基地产业化平台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一体化建设,共同成长,贡献智能控制技术行业发展,并逐渐在同类高校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3)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引导学生准备和申请江苏省及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训练项目。同学在教师指导下成功立项江苏省和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训练项目9项。

5.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探索。为了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肯干、实干、能干的能力,教师以学生复合素质和探究能力提升为出发点,以产教融合办学为平台,进行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培养改革探索,大力输出能胜任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发展需要的复合工程型建设者。(1)以用人单位满意为根本,以区域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复合工程应用能力为追求,改革实践教育体系,展开招生、培养、就业范式各种探索,积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2)目前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企业有: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罗克韦尔(Rockwell)自动化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等,以上单位均有较强的综合实力。(3)与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合作,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窗户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技术推广应用。已成果转化实现新增税收5251万元,新增利润8070万元,完成销售4.58亿元。专利技术产业化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探索结果

经过不断探索,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专业已通过验收,并且是学校第一批试点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学校培育的品牌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的学科。师资团队已通过验收成为南京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已经成为南京市培育的重点建设实验室。通过探索和实践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基于五位一体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团队学科专业建设,在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领域工程人才输出方面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输出人才软硬条件的支撑程度、同学就业能力目标达到程度、同学的就业领域方向选择余度、同学复合素质提高程度、社会和家庭对毕业学生的满意程度和比较满意程度等均得到稳步持续升提。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为100%,毕业同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率达到100%,为社会输送了一届又一届服务区域、奉献祖国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我校自动化专业探索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一体化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坚持学科支撑作用,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升;坚持专业导向作用,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坚持团队建设的基础作用,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坚持实验室建设,促进适应社会发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坚持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科专业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五位一体建设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结果,期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智勇,李郡.协同教学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跨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高等研究与实践,2017,36(4):47-51.

[2]杨忠,陈小虎,司海飞.自动化专业“四融合、四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3):8-12.

[3]彭熙伟,廖晓钟,冬雷.自动化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72-74.

猜你喜欢

团队人才培养实验室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