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9-11-11陶飞
陶飞
【摘要】在当下的形势,语文这一学科慢慢被边缘化,在学生的心中,成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存在,学生花在语文这科的学习时间远远不及其他科目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搞好语文教学难度很大,我觉得要是想把学生拉回来,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如何抓住学生的 心,个人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激发;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在语文教育中,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占据主体地位。语文教育的各种因素,如教师、教材、环境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以学生为其存在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就会获得主体地位。
首先,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创新精神充分自由地发展。严管式、毫不放手的教育方式,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变得麻木,学习主动性没有了,就更谈不上学习的效果了。因此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所需,并进行积极引导。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学生对《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和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把林冲这一英雄人物的过往和上梁山后的一些英雄事迹做了一些简单的设计和引入,再把我们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中知道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鲁达,和我们要学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进行比较设题,林冲与鲁达都非文人,他们都具有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但性格却有差异。从而更好地去把握这篇课文中的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的主题,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武松、鲁提辖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先设题让学生主动去找资料了解林冲的相关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本课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对于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关心、重视他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例如在教《庄暴见孟子》这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我指导说:“在读‘不与民同乐的两幅画面时候,我们要读出愤怒的感情。”这时一位学生大胆地说:“我认为应该读出怨恨的感情。”我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便马上引导全班的同学好好品味,并表扬这位学生,从此后上课发言特别积极,并带动了全班同学,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涨。
二、积极提高老师的个人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的正确认识应当是“主导与主体”,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征、素养条件以及教学实践决定的。教师职业特征和根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就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及反映社会需要的教育目标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个性。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书育人就只是一句空话。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决定了教师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学习的发动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与要求。一些调查证明,学生喜欢语文老师,一般也就喜欢语文课,学生不喜欢语文老师,一般也不喜欢语文课。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个人素养十分重要。
第一,教师的个人知识素养。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语文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博而复杂,除了语文知识外,其他自然常识、社会常识、文化常识都要有所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许多课外的,如电视、电影、人际交往、哲学等,如果学生问一个简单的,你都回答不上,那么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就会下降,更不用说让学生喜欢语文了;相反,要是学生无论问什么,你都能给以解答,并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那你在学生心中就会处于偶像般的位置,学生自然就喜欢学习语文了,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
第二,语文教师要具备美学素养。语文学科虽然说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但大多语文教学需要欣赏文学作品,这就需要美学素养了。作为教学主导的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首先能够感受、欣赏作品的美,进而带动学生一起去感受、欣赏作品之美;其次,可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再次,就是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而教师的美学素养,在教学中十分重要。例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首先教师自己能够感受、欣赏诗中的清新、自然之美,然后才能带学生感受,进而欣赏诗境之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多了。
三、积极引导学生去发掘文学作品的美
语文这一学科其实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我认为更具有优势,因在语文课本这个载体里,有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等等。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积极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的真善美,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很容易被激发。
第一,积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抒发情感、描绘景物、刻画人物都必须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著名作家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学生把握作品深层的东西,其前提就是能读懂,若是连句子的基本意义都读不懂,就更谈不上作品的深层内涵了。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在中学与教材中可以找到许多好的例子。
先看动词的妙用:《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和“翔”把鹰和鱼的动态写得多么矫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从“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圆月普照,一泻无余的景象。《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就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既表示這回不是赊欠的“神气”而又舍不得拿出那几个来之不易的现钱的心理。
再看形容词的妙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用“袅娜”“羞涩”来形容,使花儿变得像美人一样,非但姿态柔美,而且富有感情了。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中的“直”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异景观,烽火台上的浓烟就格外醒目,“直”写出烟的坚毅挺拔之美。“圆”字,广阔的长河背景,更加衬托出落日之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画面壮观,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对这些加以指点,让学生真正领会语言的运用对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从而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积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人物的心灵之美。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众多的心灵美的形象,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忠贞爱国、顾全大局;《边城》中翠翠的 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离骚》中屈原的赤胆忠心、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至死不渝。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不仅能产生一种愉快之感,还能让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基本的知识传授,要有能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用美的教育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