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19-11-11胡太新
摘 要:阅读能力很重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加深认识,并且在这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语言严谨且准确,阐述了相关的条件,并且存在知识的转化运用,所以阅读能力的提升很关键,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文探究的就是养成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人教版
数学体现出语言的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方方面面,让社会显得日渐数学化,此时,仅仅拥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这些年,阅读理解题目逐渐成为了数学考试之中的新型题目,具备较为强劲的选拔功能。多数的学生存在阅读能力不强等问题,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这些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生的数学发展。所以在实际数学教学之中,应当对数学阅读能力予以重视,从而扩充阅读的形式,积极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细细阅读”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细细阅读”。所谓“细细阅读”即为数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到题目要领,理解材料之中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旨,尤其是在材料之中表现关键作用的字词。积极引导学生反复、仔细、认真地阅读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题目要点,了解知识重点,找出题目的丰富内涵。事实上阅读和思考结合是一个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
比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平方差》教学中,例如公式(a+b)(a-b)=a2-b2的理解,其数学语言阐述的解释应当是“两个数之间的和与两个数之间的差相乘,从而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地阅读”,即找出这段话之中的关键词。例如“两数之和”“两数之差”“相乘”等,其中尤为重视“平方差”这个词,进而加深理解:这就是求a的平方、b的平方,相减获得理想的结果,也就是a2-b2。教学中要与差的平方(a-b)2进行比较,是先求平方再求差还是先求差再求平方,避免出现a2-b2与(a-b)2的混淆。在此处,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很关键,能够让学生根据实际的内容展开细读,从中寻觅出显性条件和隐形条件,了解公式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阅读更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比单纯地掌握知识更有用。如在计算:(a+b+c)(a-b+c),在大家看来这种形式与我们所熟悉的平方差的特征并不一致,不过认真阅读的话还是能够找出其中a+c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a+c视为整体,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加以解决和处理。按照这样的阅读形式,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从而处理掉相关的问题。
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能存在于表面理解,而是要渗透思考其中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阅读,抓住知识点的关键词句,从而发散思维找出关联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只有当学生透过阅读加深理解,才可以充分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的本质,才能举一反三,做对每一题。
二、 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表达观点”
阅读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而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之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观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思考,阅读之后勇于小组协作探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组内自主表达自己的阅读观点,透过阅读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阅读有力地推动其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
比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组》知识点,给出基础题:小红和父母在社区玩跷跷板,爸爸的体重是71千克,坐在一头,妈妈和小红坐在另外一头,已知小红的体重只有妈妈的一半,不过爸爸的那一頭更重,所以小红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找来了重量为6千克和5千克的哑铃各一个,从而让爸爸的那一头被翘了起来。那么请你估算一下小红的体重是多少?对于此类型的题目,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按照这样的方式展开阅读理解:第一步是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景,从而思考其中的不等式关系。第二步则是根据自己阅读理解到的意思凝练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中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学生阅读中认真思考,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理清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思考的问题学会与同学分享交流,通过思考和表达反过来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其数学能力的发展,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能够让数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观点,让学生始终保持数学思维锻炼。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从而得到进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着重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也就是助力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三、 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精准凝练”
光说不练假把式,对于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想要提升阅读能力,就要注重“精准凝练”,也就是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能力应用到反复的练习之中,加以巩固阅读能力。教师采用的方式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题型,比如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带领学生展开变式思维阅读练习,从而帮助学生透过练习增长阅读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有效地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比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这是几何问题,比较抽象,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脑中将抽象的思维一一对应知识点。基础题:如图:已知C、D在BE上,AB=AE,AC=AD,求证:BC=DE。
对于此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这一题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相互重合知识点,也就是三线合一。这是基础性知识点,运用在题中也是最为适合。遇上这样的问题,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可以将抽象思维和具体图形和知识点相对应的办法。此题,通过阅读可以得到BC+CH=DE+DH,由于CH=DH,知道BC=DE,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是最为常用的三线合一的方法,学生在理解题目意思之后思维得到拓展,逐渐提升阅读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此处,教师应该采取变式方式转换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于知识一题多解,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一题多解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灵活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综合了解各个知识的定义予以延伸,对知识加以深化,也就实现了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初中数学知识比小学知识更具难度,大部分的几何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解决。教师课堂上更应该有意识、有针对性、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活动,通过变式、条件结论互换的方式进行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在理解阅读能力上的提升,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有效延伸,从而助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 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说题”
想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自主说题。所谓说题就是学生透过阅读问题展现的材料,说出题目给出的信息条件、题目表达、解题思路还有规律方法等。让学生学会说题,能够让学生直接了解到题目思路和形成原因,就是数学阅读能力的养成过程。透过此语言形式和别的同学和老师展开有效的解題沟通,致使学生迸发思想的火花,从而获得精彩的解题方法。如此说题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推动数学有效学习。
比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知识点,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直都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方法灵活、技巧性强的特点,所以尤为注重数学阅读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内容。基本题:分解因式am+an+bm+bn,面对这个典型的分组后能够直接提公因式的题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题目,思维能力打开,在思考过后自主说题,有一个针对题目阅读题干,理解阅读材料的过程。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区间之后,教师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阅读过程,对于题目的整体思路。学生A会说这一题在初次阅读的时候会认为整体上并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而后发现无法运用公式加以分解。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那整体上思考不出来,可不可以看看题目的局部呢?会不会在阅读中有新的收获呢?让学生们从局部出发,去阅读材料,寻找思路。如此就会有学生发现这个多项式前两项都含有a,而后两项都含有b,至此就有学生表示可以让前两项分为一组,后两项分为一组进行分解,最后再来观察和思考两组之间的关系。数学阅读是一个阅读材料并且引发思考的过程,教师应当让学生将思考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此运用数学阅读能力可以提升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端锻炼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自主说题,本身也是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一种形式。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加以思考,组织思维过程,较好地表达出来,老师能够通过此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够对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以一定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中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和语文学习一样需要阅读阅读能力的帮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应当相当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多读、多说、多练,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养成就可以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日渐增长。只有这样,我们教师的教与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唐新若.关注数学阅读,提高数学素养——谈发展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8):66-67+73.
[2]卢盈才.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A4):93.
[3]邱立波.应用主动式阅读开展初中数学阅读教学初探——以“不等式性质”为例[J].中学数学,2018(22):63-64+67.
作者简介:胡太新,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