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十年沧桑巨变 新时代重任在肩

2019-11-11

今日印刷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印刷业印刷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70年来,中国印刷业也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主办的“印刷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告会”在北京印刷学院隆重召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徐建国带来的《七十年沧桑巨变 新时代重任在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印刷业发展的5个关键阶段,披露了每个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贡献,梳理出了不同时期印刷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脉胳。

徐理事长在报告中称,我国印刷业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大体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支持政权建设,建立产业体系(1949~1965年);第二阶段:十年内乱,艰难前行(1966~1976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印刷业大体又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新体制、新思维,推动新发展(1978~1999年);第二阶段: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2000~2007年);第三阶段:应对挑战,加快转型,提高发展质量(2008~2019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阶段:

支持政权建设,建立产业体系(1949~1965年)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重视宣传、印刷工作的传统,宣传真理、发动群众都需要印刷。徐理事长在报告中表示,从在上海建党到在瑞金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从革命圣地延安到作出“解放全中国”历史性决策的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和印刷工作。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支持政权建设成为中国印刷业必须首先担负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旧中国留给印刷行业的是一些残破老旧的工厂。据地方史记载,当时北京有印刷企业280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上海有私营印刷企业2877家,从业人员28880人;广东有私营印刷企业仅70多家,从业人员2000人。设备大多残旧落后,多为手摇、脚踏的印刷设备。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印刷得以分别在人民币印刷、报纸印刷以及出版印刷等领域中起步发展。

1.人民币印刷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被最早接管、最快恢复生产的企业——中央印制厂北平厂印出首批伍圆面额的新版人民币。1950年3月,该厂启用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新厂名:北京人民印刷厂,1955年1月启用“国营五四一厂”厂名,与上海“国营五四二厂”同为专业印制人民币的企业。

2.报纸印刷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下的报纸出版印刷始终没有间断。到1960年,全国报纸出版种类达到1274种,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增长8.1倍,年印刷量为58.8亿印张,增长13.3倍。

3.出版印刷

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召开第一届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作了“认真作好出版工作”的题词,并在中南海接见会议代表。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成立。

1950年8~9月,出版总署相继召开全国新华书店第二届工作会议、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提出公私印刷业要为人民出版事业服务,将战争年代各新华书店经营的印刷厂一律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国有企业。1951年4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新华印刷厂工作会议的北京、上海等地出版总署直属的12家国营新华印刷厂的印刷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17%。

4. 《毛泽东选集》印刷

1951年4月2日,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作好毛泽东选集出版、印刷、发行工作的指示》,并决定在北京、上海、长春三地印刷厂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50万册。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经北京新华印刷厂、上海新华印刷厂、长春新华印刷厂印刷出版。

5.设备和器材行业同步发展

为适应印刷的需要,在当时封闭的环境下,设备和器材行业也同步发展。通过17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基本形成了由印刷、印刷设备、印刷器材构成的产业体系。尽管水平不高,但还是为产业今后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1949年9月,国营上海人民铁工厂成立,以生产二回转印刷机、折页机、轮转印报机等产品为主,1958年与中钢机械二厂合并,成立国营上海人民机器厂。1951年2月,北京人民机器厂成立,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该厂为印刷机械专业制造厂。1949年,天津市油墨制造厂成立,我国出现第一个国营油墨工厂。

6.建立研究所和高校

1956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不久,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建立印刷技术研究所。为了培养印刷专业人才,国家从50年代开始启动印刷专业设置,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1953年)、北京印刷学院(1958年)相继在这一时期创建。

在相当薄弱的基础上,经过17年努力,不但保证了政权建设对印刷业的需求,而且在企业布局和国家管理层面上都建立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出版总署主管出版物出版和发行、轻工部主管非出版物印刷和造纸,一机部主管印刷装备、化工部主管油墨(印刷器材)的管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阶段:

十年内乱,艰难前行(1966~1976年)

十年内乱時期,由于“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当时除了毛主席著作、《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省市机关报外,其他图书和刊物几乎全部停止出版,包装印刷(当时称为“零件印刷”)一度冷落萧条。当时企业管理陷入严重混乱状态,以北京书刊印刷业为例,其1970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965年的77%。

十年内乱期间,全国印刷业广大干部职工与极左路线的倒行逆施奋力抗争,坚持印刷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进步,骨干企业建设、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负重前行。徐理事长表示,这一时期,有两方面情况尤为值得关注。

1.印刷装备制造骨干力量有所增强

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印刷机械行业新建了两个大型专业制造厂、扩建、改建8个中型专业制造厂。至此,中国印刷机械制造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人民机器厂、上海人民机器厂、陕西印刷机器厂、湖南印刷机器厂等4个大型专业厂和十多家中型专业厂为主体的专业制造骨干力量。1973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与一机部、轻工部和化工部联合制订了《1974~1975年印刷技术改造规划》,提出发展28项新产品试制任务。这个规划得到国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的重视。28项新产品中如高速印报轮转机、B-B式胶印机、无线热熔胶订联动机、精装书籍联动生产线等一般机械产品都如期完成,而电子分色机等技术较为复杂、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电子、光学产品等10项产品未能完成试制任务。部分新产品试制任务的完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印刷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0世纪70年代,国产双色胶印机、全张单色凸版轮转机和书版轮转机大批投入生产。北京许多大中型印刷厂大量购进此类设备,印刷生产开始由低速向高速、单色向双色转变。197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社第一张彩色报纸试印成功,翌年1月1日正式发行。中国彩色报纸印刷开始走出了第一步。

2.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开始起步

1974年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通讯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向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提出《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请示报告》,请求将汉字计算机信息处理工程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计划。这个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听取了立项汇报。

1974年9月,国家计委以(74)计字448号文批复,同意将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并责成四机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在四机部设立专项办公室,电子部任命郭平欣为办公室主任。这个工程因1974年8月上报立项,因此被称为“748工程”。从此“748”不仅成为我国印刷技术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748工程”揭开了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序幕。从1975年开始,王选教授投入到“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制工作中。

放以来发展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第一阶段

新体制、新思维,推动新发展(1978~1999年)

改革开放不久,20世纪80年代初,印刷技术装备发展规划首度列入国家发展计划。1982年,中央明确提出: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经济委员会牵头解决印刷技术落后问题。同年7月,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主持了一场以“振兴中国印刷工业,改变落后面貌”为议题的会议。同年8月,国家经委决定设立印刷工业技术改造协调小组,由国家经委机械工业调整办公室主持,同时联合机械、电子、轻工、化工、国家出版局(后改新闻出版署)、中央宣传部出版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有关人员共同组成协调小组,由范慕韩和鲁兵任正副组长,负责规划、实施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技术改造事宜。

与此同时,国内首个跨部门、全产业链的印刷协会组建,印刷工业走出了行业管理的第一步。在1984年12月12日,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听取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赴美国、日本考察情況汇报,邓力群、张劲夫同志在会上指出,加强印刷及装备工艺之间的横向联系和行业管理,可以采取成立协会的形式。1985年12月,经国家经委批准,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我国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为名誉会长,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组长范慕韩为会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成立,是我国印刷工业走向行业管理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印刷及装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协调小组和行业协会联手运作,一方面抓重点项目突破,一手抓行业技术改造推进。提出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16字发展方针,组织各部门研究制订我国印刷技术装备“六五”“七五”发展规划。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推动行业发展的一种首创和实践。

1987年12月2日,《经济日报》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和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宣告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的诞生。1995年全国1500多家报社全部采用激光照排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重点书刊印刷厂全部采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我国印刷业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

通过协调小组和行业协会联手运作,印刷行业经历了一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确立技改项目261项)、范围最广(涉及200多个印刷及印刷装备骨干企业)、投资最多(完成总投资27.92亿元)、历时最长(历经“六五”到“九五”4个五年计划)的一轮技术改造,印刷及设备器材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后来的产业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第二阶段:

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2000~2007年)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印工协深入调研、未雨绸缪,于1998年提出“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28字指导方针,确定了我国印刷工业“九五”后3年至2010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有力推动了我国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全国印刷行业发展出现了3个显著特征:

1.资本市场上,境外资本、民营资本投资活跃

①外商投资增多:外商投资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形成高潮;投资地最早集中在实行特区政策的深圳,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地区,尤以港资为代表,逐渐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内地。2000年以后,不少国际著名印刷企业在中国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包括从事印刷的当纳利,从事设备制造的海德堡、惠普、高宝、小森等。境外资本涌入,推动了国内印刷品出口。2002年全国印刷加工出口额300亿元,广东达200亿元;当年广东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全国的3/4。

②民营企业活跃: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民营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整体来看,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民营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逐渐成长起一批以包装业务为主的规模印刷   企业。

③上市公司崛起:越来越多的民营印刷企业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探索,并有一批企业成功登陆股市。1994年2月上海界龙实业在上证所上市,赢得“中国乡村第一股”美誉。通过境内—境外、主板—创业板多样化上市路径,截至2018年底,全国印刷行业共有上市企业83家,其中A股37家,新三板46家。

2011年7月,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书刊印刷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以后,北京盛通充分运用上市公司机制,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能力,近3年连续获评“中国印刷业百强企业”,成为中国书刊印刷业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2.产业结构上,包装印刷业迅速崛起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从事包装印刷的民营、外资企业相继成立,并快速成长为这一领域龙头企业。出现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各揚所长、竞相发展的新局面。截止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包装印刷企业38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5000多亿元,占整个印刷业比重超过75%,成为印刷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地区集聚发展。作为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服务型加工业,经过这一轮发展,基本适应和满足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对印刷业提出的要求。

3.印刷技术上,由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变

1996年中国标准出版社引进第一台CTP,到2008年9月,国内CTP装机量超过1400台,基本覆盖全国,标志着我国印刷业从以CTF为代表的模拟技术时代转向以CTP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时代。2010年印工协推荐的北大方正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产业化等7个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补贴资金4785.48万元。2014年CTP制版总量占制版总量95%以上,CTP技术全面普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总产值两位数增长持续了30多年。2012年印刷工业总产值为95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长速度首次回落到一位数,但仍高于国民经济7.8%的增长速度。2013年我国印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整体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第三阶段:

应对挑战,加快转型,提高发展质量(2008~2019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印刷业面临数字印刷和环境治理两大挑战,开始进入换档提质、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印刷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阵痛中,不断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印刷产业又经历了砥砺奋进的5年。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宣部印刷发行局2018年、2019年两次召开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的历史方位、使命任务、发展目标、当前重点,明确了“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创新发展导向。2018年11月,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又发布了《北京市出版物印刷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两次创新大会的精神、《升级指南》的导向,对于全国印刷行业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引领性、规范性。

为了应对在新常态下面临的各种挑战,近年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引导整个行业开展了两方面探索:

1.编制技术发展路线图

从2014年开始,协会举行业之力、毕三年之功,组织编撰《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6~2025)》,提出“印制方式多样化、生产过程绿色化、技术支撑网络化、装备制造智能化、服务产业专业化”35字战略指引方针。2016年11月,《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6~2025)》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2.成立行业创新联盟

2016年12月,在工信部支持下,协会召集有关企业,成立了两大创新联盟:印刷行业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和VOCs治理企业联盟。为推动智能制造瓶颈突破,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将印刷装备和器材行业的龙头企业组织起来,推进全产业链合作。陕西北人、杭州科雷等两家企业被工信部列入第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018年9月,协会又向工信部推荐了北人、长荣、科雷等4个智能制造典型案例。为解决环境治理中的技术难点,VOCs治理企业联盟将油墨制造企业、印刷企业、制版企业、装备企业组织起来,协同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在新常态下持续发展,印刷行业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领域,提高发展质量”,开展了大量创新实践。

1.在融合中发展

在应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推进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方面,中国印刷业“十二五”以来,始终走在全国都市产业前列。数字技术在书刊印刷、商业印刷、包装印刷、标签印刷、户外广告、文化创意以及工业印刷、印刷电子等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书刊印刷领域

2013年,江苏凤凰新华投资4亿元,建成凤凰云计算中心;投资近1亿元,集成创新亚洲第一条黑白、彩色POD数码按需印刷全连线。

②工业印刷领域

2018年由浙江大学陈耀武教授与杭州宏华共同完成的“超高速数码喷印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③标签印刷领域

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现有规模化的标签印刷企业6046家,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4%,成为世界最大的标签市场。薄膜类标签、RFID标签、智能标签、功能性标签快速发展。

2.在坚守中创新

行业出现了一批坚守主业、不断创新、富有情怀的企业家。为集聚企业力量,上海天岑、浙江华岳、浙江正润、浙江劲豹的第一代创业者,于2002年创建了中德集团。第二代掌门人接棒以后,不忘初心、不断前行,在推进主业发展的基础上,构筑纸包装国际论坛,自2015年以来,三度邀请国内外业界精英,探讨纸包装的创新发展。2019年10月举办的国际论坛主题是:面向全球,倡导“绿色·智能·创意·互联”理念,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迎接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

3.在重压下拓展

在北京纾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北京印刷行业协会和印刷企业,围绕推进环境治理、加快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继中宣部印刷发行局2018年11月发布的《北京市出版物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之后,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制定的《印刷工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印刷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3项技术法规,充分吸纳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印刷行业的丰富实践、合理诉求和专家建议。

①印刷装备

在印刷机械领域:北人智能制造和全资子公司陕西北人,坚持创新驱动,聚焦“面向出版、面向包裝”两个重点方向,推动企业向绿色智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高斯(中国)瞄准市场痛点,聚焦重点突破,2012年研制成功全球首台融合数字技术与胶印技术的紧凑型报纸印刷机,已拥有12家海内外用户,2016年研制成功亚洲首台可变尺寸胶印包装组合印刷机,深受市场青睐。

②印前设备

杭州科雷研发成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计量型墨控系统EZcolor智能印刷系统”,联手多家设备制造商,在2019年印刷业创新大会期间,演绎《一本图书的智能制造》真实场景,推进印刷制造智能化。

③印后设备

在天津长荣、深圳精密达等龙头企业牵引下,我国印后设备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品50%以上出口国际市场。2019年4月,长荣股份全资子公司卢森堡SPV成为海德堡单一最大股东,持有海德堡8.46%股份。这是海德堡创立近170年来,第一次引入有中资背景的股东。

④印刷器材

在乐凯华光等龙头企业的努力下,中国已成为全球胶印版材最大生产市场。2019年8月,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与乐凯华光达成协议,在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未来仍将面临重重挑战

①大型高速胶印设备、数码印刷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喷墨头等关键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总体上说,行业基础性引领性自主创新比例还比较低。

②包装印刷存在无序包装、过度包装问题,既影响产业发展质量,又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亟待研究解决。

③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新的环保技术法规2019年出台以后,国家环保督察、排放监测的力度、精准度将继续提高。尤其是印刷企业,要继续在绿色化上下苦功、上台阶,在新的挑战下挺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④人才仍是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稳定现有队伍(技术研发队伍、高技能人才)、吸引千禧一代加盟、适应技术发展趋势(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

抓住未来发展机遇

①印刷人始终面对的是一个有增量的市场。教材、教辅、儿童读物的市场持续扩大,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优化产品设计、采用绿色技术,打造清洁产业链。

②践行“一带一路”带来的机会。我们要拓宽视野,拓展领域,研究产品、服务“走出去”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在追求互利双赢中实现新发展。

徐理事长表示,印刷业是经济、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朝阳产业,其使命是“传承文明、传播美丽”。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印刷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印刷人依然要不忘初心,再次出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伴随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印刷业自身的创新转型,开创中国印刷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倩 liqian@cprint.cn

猜你喜欢

印刷业印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印发《关于推进印刷业绿色化发展的意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未来亚太地区包装印刷业发展趋势
把心交给印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基于超效率DEA-Tobit模型的中国造纸印刷业经营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