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其巩与北平私立中国大学

2019-11-11戚荣达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北平市中国大学北平

戚荣达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何其巩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毕业后进入江淮大学。1919年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会长,带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而被校方除名,独自来到北京,加入冯玉祥所在的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成为冯的亲信。

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经冯玉祥推荐,何其巩得以担任首任北平市市长。其上任后对北平市政建设有许多开创性贡献。早前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何其巩几经宦海沉浮,而后受到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由政界转向教育界。1936年9月,中国大学爆发了驱逐总务长祁大鹏的学潮。何其巩极力支持学生,得到了其他董事以及学校教师的认可,深孚众望的他于1936年10月被推举为中国大学的代理校长。

正当何其巩凭借着其由政界积累的广泛人脉力图发展中大时,日寇却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高校除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部分教会学校凭着外国背景坚持留下继续办学外,大都纷纷内迁。中共的建议是何其巩决定继续办学的主要原因。

中国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抗战爆发后,教育部的补助随即中断,加上物价不断上涨,先前预留的经费早已捉襟见肘。有人建议,不妨暂时接受日伪一些经济援助,解决燃眉之急。何其巩认为“如果接受了日伪的金钱,日伪必然派人来校进行控制,这无异于引狼入室”,所以拒绝了这种饮鸩止渴的建议。在何其巩及师生的努力下,中大得以有些许资金赖以维持。

因在沦陷区办学,何其巩在舆论方面也颇受压力。日伪教育总署想要接管中国大学,将其改造成为文化侵略的战略基地。他用“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的口号以及“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与之周旋,利用社会声势迫使日伪目的未能得逞。伪临时政府中的汉奸汤尔和早年与何其巩相识,有意拉何其巩入伙,充当教育总长伪职,被何严词拒绝。

何其巩还将自己的爱国言行付诸实践,他曾帮助张自忠将军成功逃离北平,为抗战保存了一位优秀将领;还利用一些秘密渠道将一批批爱国青年送往大后方,充实了抗战力量。中大与燕大、辅大建立了统一战线,在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成立了“北方救国会”,并且在成立当天即发表了《驳〈日本近卫首相声明〉的声明》。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强行封闭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英美教会学校,致使大部分教师失业,学生失学。中大积极帮助这些师生解决难题,不仅收容了大批失业学生,而且还聘请了大量名师,增强了中大的师资力量。

为了应对沦陷区日伪的奴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中国大学大力开展弘扬民族气节教育。何其巩在扩充中国大学图书馆时,在馆内正厅的墙壁上亲自书写“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楹联,用以劝勉在校学生不忘责任,奋发学习。他还亲自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选为最后一篇,希望学生通过精读著名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来培养崇高的民族气节。

穷途末路的日本人在1944年4月5日傍晚通过罗织“涉嫌营救抗日人士”等罪名,公然冲进何其巩家中将其逮捕,关押在东城煤渣胡同日本宪兵队监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何其巩面对日本人的审讯毫不畏惧,以沉默和绝食来与他们抗争。日本人最后在4月12日将何其巩释放,但是并没有放弃对何的监视。

就这样,身处沦陷区的中国大学在何其巩校长的带领下,与日伪敌对势力周旋,力克万难坚持独立办学直至抗战胜利。

1947年,何其巩辞去中国大学校长一职。1955年在京辞世,享年56岁。

(节选自《文史春秋》2017年第5期,有删改)

圈点批注

介绍何其巩早年的经历,侧重于他的爱国思想。

介绍何其巩由政界转向教育界而出任中国大学的代理校长。

在日寇入侵的情況下,何其巩决定继续办学。

详细介绍何其巩在抗战爆发后的一系列爱国行动。

介绍何其巩关心民族危亡,投身革命的行动。

介绍何其巩对大学师生的帮助。

在抗战期间,何其巩倡导教育救国,气节凛然。

面对日本人的逮捕和审讯,何其巩保持了民族气节。

何其巩坚持与日伪斗争,直至胜利。

何其巩的辞职和逝世。

何其巩一生的事迹非常多,但是作者重点选取了他任中国大学校长期间的事情作为重点来写。在这期间,北平已经沦陷,在与日伪的斗争中,何其巩保持了坚韧的品质和高风亮节,讲人格,重操守,保持了爱国的气节。

何其巩任北平市市长伊始,即组织评定菊花为北平市市花,有人也因此评价何其巩“人如菊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关注《作文周刊》报社服务号,回复“高考版14期6版答案与详解”,获取这篇阅读的订制讲解。】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进行注意整体阅读,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思路分析意识和寻找中心句意识;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最后是答题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即答案在文中,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分点分条作答。

猜你喜欢

北平市中国大学北平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北平市整顿粪业研究——以1936年为核心的考察
想北平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博物馆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平市两千青工学生参加义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