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善款不能靠“编故事”
2019-11-1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38期
日前,一组七旬爷爷“采药救孙”的图文故事引发关注。文章中“悬崖采药”“半月换一粒药”等字眼组合在一起,让不少网友为之动容。感动之余,也有不少人解囊相助。可据调查,这个悲情故事却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采药爷爷”何春元早已不上山采药,也并非在孙子罹患白血病后专门去悬崖“淘金”。故事背后的推动者,是公益机构“上善”和微博博主“马小马”团队,山崖采药的照片也是应推手的指挥摆拍而得。截至9月2日上午11时,已筹集到19万多元,而公益机构“上善”则收取10%作为管理费。
至此,基本可以确认“采药爷爷”的故事又是一次“悲情营销”。但令人矛盾的是,这个故事中,孙子罹患白血病需要筹款救治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因而不少人认为,核心事实并无问题,为考虑传播效果使用一些夸大和渲染情绪的笔法,无伤大雅,反正都是在做善事。但如果我们将这个事例推广开来,就会发现如果只有依靠“编故事”才能获得关注和帮助,那么社会救助的门槛也在无形之中被提高了。
■
1.呼唤信任。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信任,是其积极参与公益的重要心理基础。信任来源于真实,用失真的信息去博同情,消耗的是公益的生命。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长此以往,公益的信任基础被冲击、民众同情心被透支,求助者和爱心人士都将是受害者。
2.反对弄虚作假。靠“编故事”筹集善款,尽管能获得短期效应,却抽空了公益的长远基础,害莫大焉!習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为患重病的小孩筹集善款,本来是一件好事,何必要靠造假去博得别人的同情呢?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