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扁铃”的古与今
——以白马藏族“朝盖”乐舞为例
2019-11-11文/武斌
文/武 斌
乐器“扁铃”(即“镶”)是藏区寺院和民间开展苯教信仰活动的重要乐器(法器)。在象雄语中称为“洒拉克日岗”(Sad la kha ri kang),其意为奏响神扁铃之意③。苯教是西藏地区的本土宗教,在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前,苯教为全民信仰,相关的信仰活动在民间普遍开展。自从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之后,佛苯之争长达数百年,由于佛教拥有相对完善的教义教理以及上层阶级的支持与维护,最终导致苯教信仰被慢慢的“边缘化”,逐步由公开转向隐秘的发展和传承。现如今,只有在藏区苯教寺院的宗教仪式和为数不多的民俗活动中可以看到“扁铃”的身影,它依然散发着古朴、原始的历史文化气息、坚强守护着人类古老的苯教文明。
一、历史源流,积淀厚重
“扁铃”是一件历史悠久的苯教乐器,虽然目前还未有出土的古代历史文物遗迹证实“扁铃”的具体产生时间、地点等信息,但是关于“扁铃”的古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故事还是有很多,这些材料的记载保存了乐器“扁铃”的原始性和神秘感。根据苯教历史文献记载,“扁铃”有不同的称谓,例如“金扁铃阔玛赤钦”“万年悠响”等;关于“扁铃”起源的记载:“时光此劫下低处,用此驱邪妖魔之尖刀,为使平息蛇念之嗔心,摘取金阳挂于唇,不料一笑太阳走,伸手只及一乳头,残断乳头手中握,顿时化作一扁铃。又续扁铃之源本,乃为吉祥白铜铸之成。④”;关于“扁铃”在苯教仪式中运用的记载:“有的在击鼓,有的在奏扁铃,有的在吹螺号,有的在奏‘达布热’(Dha bu ra),有的在敲大钟,有的在奏‘丙磬’(Bing chen bsgril),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击‘家巴尔’(Cag par vdebs)等。⑤”“用十八种音色来奏动听的酬谢音乐,赞颂千万个辛氏神名,鼓声、扁铃声、螺号声、笛声、丹布热声、筚旺声、小拨声等众乐器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这就是美妙音乐的供云。⑥”又如“敲打鼓、摇扁铃、竖旌旗、吹螺号、拍‘家巴尔’(Cag par vdebs)、奏‘鸣球’(Sgong bsgyur)、拨箜篌、吹神笛。⑦”;关于“扁铃”意义的记载:“在广大无边的方域,有无数的音乐,我以敬请展示它,鼓、铃、螺号、筚旺、笛、球鸣木马孔雀美。此乃美妙音调之供云,能断我和无数众生之习气昧障,能积大善大德。⑧”上述古文献的描述和记载,可以看出乐器“扁铃”拥有较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它通过乐器本体的不同演奏技法和音色来抒情达意,在人神之间的沟通中架起一座桥梁,不仅是宗教文化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原始苯教文化凝聚的象征符号。
二、乐器风采,彰显魅力
随着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现如今,在藏区的雍仲苯教寺院里还可以经常在各类仪式法会中见到“扁铃”乐器,但是在民间风俗活动中使用乐器“扁铃”的场合较少。现聚居在我国川甘两省交界处的白马藏族地区中,例如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地区的白马藏族乡,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各村寨举行的“朝盖”乐舞是该族群最为殊胜的民俗活动。“扁铃”作为此活动的重要乐器之一,主要承担乐舞中“北盖”⑨吟诵经文音调的伴奏和乐舞的伴奏内容部分。整个“朝盖”乐舞活动为期举行两天,主要目的为祈福、纳吉、驱除妖魔鬼怪和除秽等,通过古老、圣神的乐舞活动使白马藏族全寨各项事物得到彻底净化,最终获得圆满吉祥。
(一)“扁铃”本体形态
“扁铃”(藏语音译为“桑涅”),属于摇击体鸣乐器。主体呈广口圆盘状,形似喇叭状(内部有时刻有吉祥结、妙莲、宝伞、海螺、金轮、宝瓶、金鱼、胜利幢八个藏族传统的吉祥徽),下方挂有一个椭圆形的敲击物。“扁铃”壁较拨略微稍薄,铃盘中心向外凸起部分称为铃顶,中心留有小孔,铃顶内部用皮草绳系硬木圆块为铃舌,铃顶外部系以块状牛皮为铃柄,柄端系彩色布条为装饰,有些彩色布袋会缝制各式图案。“扁铃”多数以黄铜、白铜以及“利”()制作,手铃圆盘的直径为21cm、悬挂的小锥子长5.7cm,悬挂线的总长5.5cm,铁圈长2.5cm,手柄长3.5cm,系在手柄后的布线条长47cm,5种布线条(2绿、1粉、1黄、1紫)。
“扁铃”为苯教标志性的法器之一,演奏时铃口向上朝天或者朝外,右手紧握“扁铃”的铃柄向左右依次摇奏,速度快慢皆可控制,铃舌抨击铃口圆盘边缘而发音,音色清脆而明亮。佛教寺院里一般不使用它来演奏。
“朝盖”乐舞中使用的“扁铃”
(二)演奏形式内容与特征
在白马藏族的整个“朝盖”乐舞活动中,不同乐器的演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伴奏的乐器主要有鼓、铜锣、扁铃等,其中“扁铃”具有十分浓厚的苯教文化色彩。乐器的组合形式为“扁铃”独奏以及乐器合奏(“扁铃”与鼓、铜锣;“扁铃”与鼓;“扁铃”与铜锣)。伴奏的主要内容如下:“北盖”念诵音调的伴奏;乐舞活动中队伍行进的伴奏;“朝盖”和“阿里港珠”舞蹈的伴奏。
2.乐舞活动中队伍行进的伴奏。在乐舞活动中不同场域切换途中的伴奏乐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扁铃”的使用主要起到调节活动布局、渲染圣神和娱乐气氛的作用。节拍主要为2/4、4/4拍,节奏音型如下述:
3.“朝盖”和“阿里港珠”⑩舞蹈的伴奏。乐器“扁铃”主要配合乐舞的步伐和节奏的律动为其伴奏,节奏音型为如下:
在白马藏族的“朝盖”乐舞活动中,乐器“扁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不仅展现出族群古朴的“万物有灵”信仰观念,更突显苯教乐器文化的历史久远。“扁铃”的不同奏法显示出不同的代表寓意,例如“此言‘扁铃’之奏法,铃锤向上演奏时,毁灭一切妖魔敌;铃锤这边演奏时,供祭众神情面高;急促用力演奏时,神鬼八域尽收复;扁铃美妙声响时,侍奉使者心中乐,所有知之使者与,孽缘使者平凶气,悲悯使者欲满心。寂息功业有全成,增长功业有边成,怀柔功业有下成,诛灭功业毁妖魔。⑪”“北盖”通过摇奏“扁铃”不仅要达到沟通“三界”(人界、神界、鬼界)的目的来祈求诸神灵的保佑,更重要的是通过诸神灵的禳灾纳吉和驱邪逐恶最终获得“万物和谐”统一的发展态势。
三、传承发展,守护精髓
从乐器“扁铃”(法器)伴随藏区苯教文化发展以来,虽然在佛苯文化长期斗争之中,以信仰苯教落寞告终,但是苯教文化依然在广阔的民间地区流传、变迁和发展。现如今,这件古老的苯教乐器(“活态”)只能在雍仲苯教寺院以及民间信仰活动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并且在各种宗教典礼、仪式及民间活动中,能够熟练掌握“扁铃”演奏技法的传承人也变得相对较少了。关于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教育与传承的发展规划与方向是值得每一位民族音乐学学者去探索和思考,这不仅是探究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教育与传承的发展道路,更是构建少数民族宗教器乐音乐教育与和谐发展的未来。
近日,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接受《影响力》专访时谈到,绿色是普洱的一张靓丽名片,普洱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把普洱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祖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的新发展定位,做实做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普洱新篇章。
笔者从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教育与传承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视角出发,归纳下述建议和有效措施:
1.普及当地大中小学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教育。白马藏族地区各学校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需做持续的改革创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应当始终实现“无缝隙对接”的教育模式;
2.建立专门机构学校和民间艺术团体。深入白马藏族各村寨地区,积极建立关于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发展的相关机构学校和民间艺术团体;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例如可根据各村寨实际的不同情况,分别建立“北盖”传承研习班、“扁铃”乐器演奏班、祭祀舞蹈学习小组等,逐步扩大学习的各类人员,快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保护与全面发展;
4.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和记录保存;
5.完善宗教器乐音乐教育理念,创新教书育人发展机制。
结语
白马藏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铸造了白马人的神秘音乐和文化精髓。本文通过上述主要内容,希望今后白马藏族的宗教器乐音乐保护和传承之路迈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原始苯教音乐是西藏地区最为古老和神秘的文化基石,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髓,更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心灵精神诉求。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等相关文化发展政策和制度的指引下,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保护和传承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经过数次的田野作业和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力图从多层次和多角度挖掘乐器“扁铃”的文化内涵,以及展现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发展和传承的真实情况,希望本文的探求有利于白马藏族宗教器乐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元素融合而努力。
注释:
①苯教为藏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本土文化,蕴含着人类古老的文明。“苯”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反复诵读、基本、根本等,属于原始信仰文化范畴。它是在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前,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根基。
②“朝盖”含义为勇猛的男女,也是头戴愤怒相面具的祭祀舞蹈。寓意为对面具狰狞、愤怒形象的形容和对苯教护法神的赞美。
注释:
③《八界抉择本意记》(bahad modzod yid bzhin nor bu),西藏大学图书馆馆藏苯教油印版本版本经书,P.130。
④《怒神拉轨近修三业之说雷鸣·善言螺、鼓、扁铃、胫骨笛之源流》(Khro bo lha rgod tog pvi bsnen bsgrub las gsum gyi gsung pod bzhugs so),苯教油印版本。
⑤《不朽名部》(Mi nub mtsan mdo),西藏大学图书馆馆藏,苯教油印版本。
⑥《多色米》(mdo gazer mig),西藏大学图书馆馆藏,苯教经书油印版本。
⑦《八界抉择本意记》(bahad modzod yid bzhin nor bu),西藏大学图书馆馆藏苯教油印版本版本经书。
⑧《不朽名部》四十二卷(Mi nub mtsan mdo),西藏大学图书馆馆藏,苯教油印版本,p.92。
⑨“北盖”为白马藏族的祭祀道师,以男性为主,是整个“朝盖”活动的总指挥。道师杜塔如和格格是平武白马藏族乡最为有名的“北盖”,各村寨日常和重要的祭祀活动都请他们来主持、作法。
⑩“阿里港珠”舞蹈(即“猫猫”舞蹈)原为一种白马藏族祭祀舞蹈,后逐渐变为娱乐性质的舞蹈。
⑪《怒神拉轨近修三业之说雷鸣·善言螺、鼓、扁铃、胫骨笛之源流》(Khro bo lha rgod tog pvi bsnen bsgrub las gsum gyi gsung pod bzhugs so),苯教油印版本,P.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