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老兵,更乐意与昨天的自己战斗——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

2019-11-11谷一飞上海广播电视台

杂技与魔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马戏杂技团杂技

文︱谷一飞(上海广播电视台)

图︱李之祺

俞亦纲对于细节的较真是出了名的。

最近的一次例子,发生在一个模型的修改上。那是杂技剧《战上海》的第四幕——月明星稀,街巷逐斗。传递情报的我地下党员与黑色装束的国民党行动队员,集聚于用根根晾衣竹竿营造的狭小空间里周旋。

但这并非俞亦纲于此间想要聚焦的图景。通常来说,在作品框架已定的前提下,他会在排练厅或剧场角落,细细察看舞台的犄角旮旯和表演过程中被忽略的习惯性动作。“精致不精致,上不上档次,都藏在细节里。”他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团里人人周知。

视线反复扫描后,位于舞台一隅的“石库门”造型落入他的眼帘。这天排练结束,舞美团队收到他的三条建议:石库门砖头颜色最好用青砖,现在的灰色砖接近,但不准确;门楣弧形通常是最出彩的,只有配红砖才能原汁原味;除了过年,大门上通常不贴红色福字。

8月26日,历经三次调整的这次修改,赶在了第三轮演出前完成。连排环节,当渐次亮起的舞台灯光在迭代模型上勾勒出焕然一新的轮廓时,台前幕后的很多人都颔首称许,为之忙碌许久的上海杂技团副团长蔡荣华轻舒了一口气。这个夏天,转台改造、视频调整、道具优化,他从早到晚都会收到团长的微信“轰炸”,但无一例外,每一个问题后面也附着破解路径,这是俞亦纲的工作习惯——不怕找自己麻烦,不怵推倒重来。“踏踏实实遵循舞台规律,只有自己觉得作品每个环节都好看、舒服、妥帖,观众才会实实在在为你叫好。”

二十多年来,这位习惯以加速度赶路的上海杂技团领路人初心始终未变——以业内现象级生产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前端生产,不间断推出兼具技术和艺术“双核CPU”的综合舞台产品。从《时空之旅》成为来沪客人不可不看之剧,到《欢乐马戏》首推项目实体制创新;从《腾跃——大跳板》创新2.0版荣膺国际顶尖大奖,到《战上海》把红色故事演出大片即视感……传承、赋能、拓展海派杂技艺术的征程上,他和同事们始终没停下脚步。

坐标系

这种以“规律”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并非一蹴而就。俞亦纲觉得,其底色养成于他在广州军区空军地勤部队度过的那段青年岁月。

空军地勤兵是进行战斗机维护保障工作的一个技术兵种,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托着飞行员的宝贵生命,多重责任让这群军人更信奉规定和程序。他记忆最深的一个细节是,每天接班前必须检查保管工具是否齐全,小到螺丝刀、大到扳手。而当天交班的最后一件事,是再度复核这些东西是否在原位。从军六年,近乎苛刻的这套流程被精准复刻了两千多天,从运转参数到性能区间,“歼六”战机座舱内百多个仪表、电门、手柄,他极自信做到了成竹在胸。不断重复繁琐,对人性格品质的淬炼也在于此——“让人逐渐想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也想明白了要做成什么样。”俞亦纲把这份军营体悟浓缩为“责任”“规矩”“担当”三个词。日后杂技路上之所以能成功逾越沟坎,就因为他终揣着由这三个词串联起的一个坐标系——横坐标是为传统技艺的精髓沿袭,竖坐标是世界杂技潮流的开启同步。他所做的,是在这坐标系中找到上海杂技的位置,并沿着这个点将辐射圈放大开去。

超级链

第一步的迈出,总是不太容易。

在原上海杂技团党委书记、著名驯兽师陆星奇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末,团里状况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因此,对于新团长到任没多久就提出“演艺追求国际一流,技艺追求国内一流”的口号,员工们普遍态度是观望的。但随即燃起的“三把大火”,令每个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大锅饭”被端下了桌,“多演多得”+“演好多得”成为分配制度主题词;面向体委、学馆、社会广泛吸纳新人,有力推动演员队伍新陈代谢;以国际杂技潮流为风向标,从空中到地下,重新拟定节目发展方向……这一切和俞亦纲担负的使命有关——接任上海杂技团团长兼上海马戏城总经理,等于挑起了既做内容又做市场两副重担。他正式上任是在1999年9月底,当时的上海市文化局领导半开玩笑地给出嘱托,“有好节目,市场不好是你的责任;有好市场,没好节目也是你的责任。”这让俞亦纲心中一沉,但也眼前一亮——专业院团vs专业剧场,二者分别位于产业前后两端,与其分而治之,不如建立一个强力纽带,确保上下游得以贯通,形成品牌资源的多重聚集。以此为出发点,一个超级链打造行动全面开启。在他为此设计的突围组合拳里,“苦练内功,打磨体系”属于常规套路,“打破内循环,嫁接优势资源”才是首发业内的制胜王牌。

不得不说,几经波澜最终上线的这个超级链,从里到外的“硬核”程度出乎了所有人意料。2005年7月26日,由SMG、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杂技团/马戏城三方联合投资的时空之旅公司注册成立。“马戏城出租场地,杂技团提供演员,中演公司组织国际交流,SMG在技术和媒体环节予以大力支持。三家单位为《时空之旅》‘打工’,又同为投资方。”2009年出版的《时空战略》一书里,详尽描述了此次合作的最不寻常之处。以全新市场主体进行充分市场运作的这家公司快打出招——第一次大规模聘用国外创意制作团队,第一次实现国内跨地区跨行业深度合作,第一次在战略上把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事实证明,这些“第一”不仅理念超前,而且掐准关节——截至2019年8月,《时空之旅》演出5200余场,观众近515万余人次,票房收入6.3亿元。其传递的更深意义在于,破解“改变杂技”这道命题多了一种全新路径。“机制创新后的项目公司化,确保了策划创排、人才培养、宣传推广、运作经营的全产业链齐头并进。在此坚实基础上,艺术创新既有了新动力,也实现了新突破。”2006年7月,文化部办公厅在《文化要情》中如此总结阐述。

专业观众

《时空之旅》对于上海杂技团又意味着什么?

“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作品里这些不同寻常的演出品质,就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也在敦促演职人员从创作理念、演员能力、市场运营各个环节放大眼光,提升视野,不断找到新的发展规律。”俞亦纲沉稳的声音里透着笃定。

然而,与他的行动选择截然相反——这个老兵骨子里更乐意与昨天的自己战斗。在与他共事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陆星奇眼里,俞亦纲是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每场演出或比赛过后,从他嘴里听到的必然是‘还要好,还能新’‘这次是三个月练出来,下次争取两个月练成’。”来自外地同行的评价则保持一致,“和你们团合作真心不容易啊。”

某种程度上,这支团队整体效率和战斗力提升正是从“催”起步,在一次次超车速度的优化调整中,每个人的内在潜力被一个个新目标带来的新驱动“锤”了出来。十年多里,更多观众记下的是海派杂技变得好看又耐看,却很少人了解俞亦纲和同事们为实现这些改变的艰辛付出:2008年,“欢乐马戏”在业内首度开启项目制改造尝试,由此实现了单位与员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2012年和2018年,在被誉为“马戏(杂技)界奥林匹克赛场”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上,“金小丑”奖杯被两次捧回上海,书写了中国杂技节目参加该赛事的优异成绩;为“走出去”订制的杂技剧目《十二生肖》《小龙飞天》,三年时间巡演足迹覆盖欧洲近40个城市和地区,场次达到200多场……

俞亦纲的办公室并无特别,只是进门处至今未及打开的四个搬运箱子,透露出连轴转的满格日程。类似的细节比比皆是:每每遇到提供单人照片,艺档室上下就会为之犯愁,手头不多的几张合影还是从朋友圈里“盗图”而来。至于“星期六不保证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的著名老梗,时隔多年还在团里流传。

因为时间不够用,周末通常是被用来出差或者邀请专家研讨的。在这些场合里,他总习惯以“我不是专家”作为开场白。而心里没说出来的下一句是——“我属于专业观众”。之所以选择站上这个观测位,源于这位国际赛事评委身上愈发强烈的换位思维,“舞台上所有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杂技更好看,让观众更为喜闻乐见。”

归根到底,杂技世界既“小”也“大”——以肢体技巧作为本体,令其过往的边界设置曾经只重“惊奇”,却也因为一个“杂”,集腋成裘式的跨界汲取正赋予这门传统艺术打开未来的密钥。一直以来,洞悉于此的俞亦纲以“坚持”和“宽阔”作为倚仗,不断跳出杂技看杂技,在把无限可能变为常态同时,更为之注入汩汩新能量。

“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地处上海这个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大码头,拥有特别能战斗的演出、保障团队,而今,我们必须迈步从头越。”——在为纪念《时空之旅》演出跨过5000场次大关而推出的纪念场刊里,他写下这样的文字。

猜你喜欢

马戏杂技团杂技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马戏魔方,联结你我”中国杂协热烈庆祝第11 个“世界马戏日”
马戏团来啦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老鼠演杂技
借伞
去看马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