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由: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新起点
——读《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9-11-11薛忠祥

民族大家庭 2019年5期
关键词:定义校园文化民族

文/薛忠祥

大学作为自觉的文化性存在,其自身的学校文化或者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伴随着大学成为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轴心和发动机,大学校园文化也从一种亚文化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民族院校作为国家民族高等教育重要承担者,其校园文化必然地也必须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以自身特性彰显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面对全球化多元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挑战与冲击,民族院校如何在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政策咨询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作出独有的贡献,大力加强与发展自身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建设是重要渠道之一。所以研究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与特点、价值与功能,进而提出切合民族院校历史与现实特点的建设路径和策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由中南民族大学杨胜才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荣达教育基金项目“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RDGD13037)已顺利通过鉴定并获评优秀,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通观此研究成果,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其中所揭示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地位与作用、本质与内涵、价值与功能、理路与策略,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研究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最为综合、系统、深刻、切实的成果。可以说,此研究成果的获得,不仅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自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文化自由,可谓是民族院校乃至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新起点。

该课题研究最终成果的主体由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应然研究、实然研究、未来设想、具体案例等四部分构成。在应然研究部分主要从逻辑学理的角度分析探究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历史与反思、内涵与特征、价值与功能、理路与策略,从而揭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地位、作用、本质、内涵、特征、价值、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提供逻辑分析框架和理论根据。在实然研究部分主要根据应然研究框架观察、分析现有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实际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分为理念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行为文化研究和环境文化研究。同时还对于全国9所民族院校进行了个案研究并且拿出了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是通过启蒙、建构与奠基,引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由。

文化自觉是中国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此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可以说,文化自觉是各个文化主体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境遇,对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具有文化觉醒、文化反思和文化创建意识。文化自觉这个概念适用的主体可小可大,既可以以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中华民族以致全人类的共同问题;也可以以大看小,从全人类、中华民族的普遍问题看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生存与发展问题。同样,文化自觉的概念也可以为大学校园文化、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等主体所应用,从而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南。所以,文化自觉是各个文化主体在多元文化境遇中文化适应与新生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秉持文化自觉的路途中,各个文化主体的文化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与水平才算达到文化适应和文化新生呢?因为对于文化的自觉只是一种意识和路向方面的指示,对于具体标准和内容并没有一致的界定,所以就可能导致多元文化境遇中的文化主体在建设文化的途中即使是自觉地,也会因为辨别不清自己主体地位和特质所在,只是自觉地或者把别的所谓先进文化主体的文化改头换面地拿来,或者随波逐流地把社会或者全球流行文化拿来作为自己的文化而呈现时代共名特点全然缺乏自己的主体特性、民族特性。这样的文化自觉其实是一种迷失自我的盲目自觉,而要真正达到拥有自我主体的自觉,就必须达到文化自由的高度。而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由,正是《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所取得的核心成果,取得这样的成果是由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定义的新角度、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探索的新思路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新方法所显现的。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定义的新视角:力求“三个统一”

如何定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是该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该课题研究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定义的统一、核心内涵定义与外延定义的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定义统一的角度来定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

根据属加种差等于定义的逻辑规律,该课题组首先把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归属于文化概念,然后在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再归属于校园文化概念,揭示校园文化概念区别于其他具体文化概念的种差也就是特质在于教育文化,进而在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揭示高等教育文化的特质,在高等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揭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所在。这样一层一层地揭示下来,就把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定义为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高等教育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是具有多元文化共生性和文明德性教化性等民族院校特质的,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的高等教育文化,此高等教育文化归属于学校教育文化或者校园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的定义就把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特性——多元文化共生性和文明德性教化性与高等教育文化的一般性区别开来,同时作为高等教育文化、社会主流文化与普通中小学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区别开来,但是在普遍归属上又扎根于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这就达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定义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外延特征包括理念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这样划分的校园文化外延与传统的把校园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三分法更为准确。因为传统的三分法所用的概念物质和精神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直接借用的大概念,用来概括校园文化有点大帽套小头的不协调感,也就是太概括,同时与制度文化并列有点不伦不类。制度文化属于政治学或者社会学、管理学范畴,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列本身并不适合。再有在校园文化中更多的是生动活泼的人文、科学、生活等活动、行为文化,这些都不好被概括到前面三者中去。因此在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这样的三分法既不能准确揭示校园文化本质也就不能很好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由理念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四分法,便可以很准确地反映校园文化的内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表达了三分法所要表达的以及不好表达的意蕴。例如用行为文化就可以既概括外显的师生活动或行为,又概括指导规约这些活动行为的制度规范,理念文化则更为准确地反映了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则准确地反映了物质文化,视觉文化则把原来物质文化表达模糊笼统的物化形式化的东西更为鲜明地表达出来。如此就达到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定义相统一的要求,进而为准确、全面把握和分析现实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提供了逻辑视角和分析框架。

此外,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定义方面还体现了共时性定义与历时性定义统一的视角。一方面,通过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定义揭示民族院校的核心内涵,通过内涵和外延统一的定义准确描述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这都是确定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普遍的、本质的共时性规定性和特征,以便使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不至于因为具体民族院校的差异性而失去共同本质。但是,当规定了、抽象出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定义的时候,可能又面临另一种危险,只是从概念化、形式化的角度把握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从而可能导致空洞、漂浮而不利于具体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所以,为了避免此不利结果发生,就需要在共时性定义的时候还要从历时性角度定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历时性定义就是从具体的学校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乃至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产生发生的角度、在实证基础上归纳校园文化乃至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阶段或者发展性特征。基于此历时性定义要求,该课题组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把包括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在内的学校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或者三个发展层次水平:自发的、自觉的和自由的三个阶段或者层次水平。据此大体说来,我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20世纪50-80年代为自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自由阶段尚有待发展。课题组认为,在自发阶段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明确的文化建设意识,办学理念和思路仍需进一步凝练和理清。在这个阶段,各个民族院校主要是根据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所赋予的职责完成既定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比较突出政治属性。处在自发校园文化阶段凭借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学体系、运行机制,在教育任务的实际运行当中,也会多少形成一些自己的特点、做法、经验、机制等,都体现了不同于单纯执行政治政策需要和行政命令的民族院校办学特色,都为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走向高等教育文化自觉提供了素材和基础。在自觉阶段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全国其他普通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样,在推进主体上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等主管部门行政发动,在内容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在文化样式方面尚未区分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校园文化。所以,尽管校园文化自觉进行了,但也是共性大于个性,与社会的整体的联系性多于自身高等教育文化的个别性。到达自由阶段校园文化的民族院校,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成自己符合大学教育文化、高级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共生示范体的办学理念。其能以自己办学理念为主导,承担起知识创新、价值引领、人性教化、社会批判的独特使命,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和领域位置。在处理外来的社会文化、社会力量(包括政治力量、经济力量、世俗力量等)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盲从与跪拜,而是以自己为主体,凸显和保持自由选择的能力,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价值、人性、理想进入和引导社会,而非相反。在处理校园内部关系时,不是行政力量和功利力量推动,而是求知、求真、向善、唯美的力量引领人性进步和发展,以大学教育文化为自己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以高级主流文化为自己的社会功能展现,以多元文化共生示范共同体为自己的院校特色。处于自由阶段的民族院校不媚俗,不阿上,不从众,不为功利捆绑,而是求真、向善、唯美,在此基础上引领并实现一切世俗力量、世俗功利和世俗幸福。

通过历时性定义把握了具体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方位,为评价、分析具体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提供了分析框架,同时也为指导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南。在最终研究成果中的实然研究部分,像理念文化研究报告、视觉文化研究报告、行为文化研究报告、环境文化研究报告等都应用了此历时性校园文化定义,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楚各个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更能看清楚现有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

可以说,该课题组在共时性和历时性定义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定义统一、核心内涵和外延定义相统一的基础上界定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特征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核心成果,同时也是整个课题研究的逻辑基点,更是未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绕不过去的理论框架和起点。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探索的新思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如何更好地深入、全面地揭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现状、成就和问题,以为进一步建设校园文化提供建议和对策,在研究思路上就必须坚持应然研究和实然研究的统一。

事物的存在状态有本然、实然与应然。本然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样子,与人的主观意志没有任何关系;实然就是事物现实中的实际状态。实然不同于本然,而实然是在人们的活动影响下事物发展的现实状态,与人们所期望的进一步发展所应该达到的应然状态相对应。本然也可能是事物的应然状态,也可以是实然状态。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实然研究,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揭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实际建设中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和环境文化状态,一方面作为应然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另一方面与应然的校园文化进行比较,以确定现实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否偏离了大学文化本身、是否符合校园文化的标准,进而纠正偏差、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和路径选择。

应然是指基于事物现有的可能条件或者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所能达到的人们所期望的应有状态。因为人是自在与自为、事实与价值、现实与理想等相统一的存在,因此在人的世界里必然伴有基于自为、价值、理想等特性产生的对世界的预期,是通过努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创造条件能够达到期望的发展状态,这便是应然的世界。应然必须立足于实然同时又高于实然,这样才能够不断推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本身就是在实然世界基础上产生的人的应然存在状态,但是,一旦某种文化被创造出来,它相对于人的期望而言,又成为人类创造新的应然文化的实然基础,因此,文化也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通过应然提出新的文化创设目标,通过实然为文化创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作为人的意义的自我生成存在,作为人自觉塑造自己的专门或者自然交往方式的产物,其本身必然寄予了人类对自己美好形象的应然预设,因此其必然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文化,包括校园文化,一方面是对现实的交往条件和交往关系、交往方式的反映,同时也寄托着对于智慧、善良、美好等人性的价值期待。应然的校园文化目标设计由于来自于对于教育本身、教育性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因此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文化状态;同时应然的校园文化目标设计高于现实的校园文化现状,因此能够推动、校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因此,对于校园文化设计,包括民族院校校园文化设计,都需要在实然的基础上进行应然设计,从而厘清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征、价值与功能、理路与策略,从而揭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价值,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本观念、目标、标准和价值尺度。

基于以上理由,坚持应然和实然相结合、相统一的研究思路既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本然的角度界定现实校园文化应有的发展目标和特征,又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人们对于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角度界定社会各界和师生对于民族院校的应然诉求,同时把这些应然要求统摄于现实的民族院校发展现状和实践当中,既能看清楚应然的发展目标,又能界定清楚应然的校园文化目标拥有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现状、问题,进而确定更符合现实条件和价值诉求的校园文化发展愿景。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新方法:逻辑与实证的统一

现代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其他科学,在具体方法论上都需要坚持逻辑演绎和实证归纳的统一。以逻辑演绎确立研究假设、方法路径、言说方式、价值规范、分析框架,以实证归纳提供数据证据、检验结果、目标效果、事实根据。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研究也不例外。无论是关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应然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质与内涵、价值与功能、理路与策略等学理研究,还是实然研究中的理念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调研、分析、总结、报告等,都贯穿了以逻辑演绎提供分析框架、研究预设和思路,以实证调研归纳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经验、成就和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设方案。正是坚持了逻辑与实证统一的方法,才令人感觉到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成果是可信的、可行的、可观的。

如此,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新角度、新思路和新方法,就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副清晰、全面、深刻、系统、条理的我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脉络、图画,同时也提供了可行性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特征、价值、功能、理路和策略等理论成果。以大学文化观检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后者是特殊的存在;但是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观解析大学文化,则前者又蕴含着普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理路和策略。所以其中所得出的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由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预设目标同时也蕴含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愿景目标,因此是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的新起点。

猜你喜欢

定义校园文化民族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成功的定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