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概念图策略在高职ESP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09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1 引 言
阅读是将书面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加工、解码和重构,获得意义的心理认知活动,也是理解、赏析和探究的大脑思维过程。阅读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开阔眼界以及学习相关职业领域中的国际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主要途径。ESP阅读材料由于具有生词多、句子长、结构复杂、内容艰深等特点,使得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的高职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产生畏难情绪。目前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很少参与讨论和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容易陷入厌教厌学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更新观念,在对学习者、企业及行业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新的教学模式,探索能够提高学生ESP阅读能力的高效教学方法。
2 概念界定
2.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翻转“教”与“学”顺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与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先学后教”,这种模式为ESP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课上传授策略,师生关注的不仅仅是最为费时费力的语言点,而是更多地把重心放在阅读理解、语篇分析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提升上。将阅读过程前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究,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预期,降低学习焦虑,增强信心。
2.2 概念图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感知、记忆和理解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重新构建、整合和同化,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基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Joseph D. Novak)于1970年提出了“概念图”的教学策略。概念图由代表概念的节点(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和表示概念关系的连线(附带有连接词或说明的文字标注)构成,是运用层级结构和交叉连接的方式将不同概念或者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具体化、图形化和可视化的方法。
3 概念图在高职ESP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3.1 概念图有利于激活图式,发展阅读策略
学生在阅读ESP文章时,往往会由于篇幅长、概念多、专业知识难、逻辑结构复杂等原因产生易遗忘、难理解、无印象等尴尬的现象,即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字典弄清每个生词的含义,还是觉得“云里雾里”,收获甚微。这表明学生没有激活大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没有将“接收”转化为“理解”,还需要运用认知及元认知策略,提取、储存、加工和重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图式是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的单位,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阅读理解就是将抽象的知识表征图式具体化的过程。陈贤纯在其著作《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中提到,“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或者说某些图式具体化,其中的空位被填充以后,我们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2]。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构建概念图,将大脑中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和形象化,有利于将接受到的信息从直接感知的短时记忆转变为稳定储存的长时记忆。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借助多种阅读策略,如预测(通过标题、作者和图表,预测文章的主题和方向)、略读(快速浏览全文,通过阅读首段、末段及每段概括性语句,了解主题,获得粗略印象)、查读(带着问题,寻找关键词,到文章中定位,获得所需信息)和推断(根据构词法、关联词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含义,把握段落关系)等。概念图的绘制,促使学生综合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阅读的速度,加深记忆和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2 概念图有利于启发智能,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借助一切外在因素和内在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导、感知未知事物、探索本质规律的属性和过程。人的思维活动是复杂多变且高度抽象的,反映了人理解客观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制概念图,就是将思维过程外显化,“它通过智力相关的图形化符号来连接创建一种对概念的信息和知识的认知模式”[3]。在此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看待问题,利用各种思维技巧,比如归纳(从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一般规律)、演绎(把一般规律推及到具体事例)、对比(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寻找异同点)、跳跃(跳过中间的次要环节,忽略琐碎的细节,直接抵达目的地)等,将文字和图表联系起来,把各个概念和主题的相互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使结构清晰化、知识系统化,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记忆效果,还能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4 概念图在高职ESP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1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制定详细的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进度安排、资源链接和评估方式等,介绍阅读策略以及概念图的运用,以文档或者视频的格式上传至班级公共学习平台(如微信朋友圈、QQ群等),使学生熟悉阅读材料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对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整体的把握,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和执行的程序,在头脑中构建丰富的知识网络。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障碍,扩大词汇量,理清框架结构,激发阅读动机,激活背景知识,为后续的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课中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开展合作学习。从文章的语言、结构和内容三个层面,充分讨论,使用概念图软件(如MindMapper等)绘制课文主题概念图。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以及关键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选择相应的概念图类型(如树形图、鱼刺图、流程图、矩阵图等)。
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评判者,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深度剖析,以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如填空、问答、复述等,对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评价,如概念是否正确,层次是否清晰,各级连接是否有逻辑性等,纠正错误,鼓励创新,赏析亮点,从不同的视角予以解读,拓展学生的思维格局。
4.2.1强化核心词汇
专业英语词汇是ESP阅读中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传授词汇学习策略,让学生产生联想,加深词汇所指示的物体或概念的印象,强化核心词汇的记忆和运用。如图1所示,在音乐英语中,会涉及大量和“music”相关的词,通过绘制图表,让词语之间彼此建立联系,以熟带新、归类识记,让单词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网。
图1 概念图
4.2.2促进知识整合
ESP阅读材料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看懂工艺流程、产品结构、工作原理等。为了帮助学生整理大量的信息,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纵揽全局,提纲挈领,对所学知识梳理序化,去芜存精,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构建框架,把相关要点网络化、条理化,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如图2所示,展示的是光电英语中“电路”的知识网络图。
图2 知识网络图
4.2.3提高语言能力
概念图作为一种视觉学习工具,将文章的重要细节和基本概念联系起来,是高度地概括和浓缩。学生在构图中,既要通观全局把握整体脉络,又要抽丝剥茧抓住核心要点,“是一种积极、主观能动的思维认知过程,是理解性地学习”[4]。对照概念图,学生再将抽象的思维活动转换为具体的言语表达,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要点归纳,强化记忆和理解,增加了语言输出的机会,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4.3 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进一步补充、完善、共享概念图。同时,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强化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通过持续交互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广泛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归纳整理后,绘制出既能彰显主题、突出重点,又具有鲜明个性、见解独到的概念图。随后将学习成果上传至班级群或者微信朋友圈,接受同伴和教师的点评。这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交互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5 结 语
概念图策略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运用于高职ESP阅读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尚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比如,如何促使课堂功能的多元化,如何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如何将传统的阅读策略与概念图策略有机地融合等,还需要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假设论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将高职ESP阅读教学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