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研究
——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为例
2019-11-08周维方
周维方,周 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公安特警突击队员作为国家“反恐、防暴、处突”的拳头力量,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攻坚能力,这种技能型人才培养属于典型的职业教育。公安特警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拳头力量,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专业化建设要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1]在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以下简称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方面,各公安院校还都处于摸索阶段,培养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不高。研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楚、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随着武装警察转隶,国家对公安特警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开展公安特警培养的公安院校数量也在急速增加,当务之急,有必要构建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本科层次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基于此,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公安特警人才培养为例,运用经验归纳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构建本科层次优秀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满足公安部对公安特警人才培养要求以及社会对突击队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为我国公安特警人才专业化培养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一)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本科层次下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始于2001年10月,共历时18年,特警班毕业生达1650余人,其中本科生超过860人,毕业生遍布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特警班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受到所在单位高度认可,迄今为止有超过400余人次在公安工作岗位上立功受奖。因特警班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获得同行院校和公安机关认可,被中国刑警学院等公安院校录用并担任警务技战术教官以及在公安机关担任兼职警务技能教官的人数超过400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在2015年被公安部列为重点专业。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经过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到最后形成的。因此,不管是从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对象数量还是研究时间跨度等,该模式都具有成功的实践基础。
(二)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基于人才培养中各种能力发展需要,本科层次下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该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中课程与教学相关知识,运动训练学中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等相关知识,管理学中沟通、激励与控制等相关知识以及认知心理学中记忆、知觉与思维等相关知识,对本科层次下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二、精准定位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的培养目标
随着恐怖主义新趋势形成,[3]个人极端案件和突发案件高发、频发,建设一支“拉出能战、战则能胜”的公安特警突击队(组),成为每个地方公安机关打击力量的标配。只有精准定位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的培养目标,才能够培养出公安机关所需要的特警人才,因此,开展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研究的前提是精准定位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起点”,[2]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实施过程调控的依据,所以精准定位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的培养目标是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队员培养模式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对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应设立以培养“具备快速反应、一击制胜的单兵或警组协同攻坚、突击的能力以及小组协同与指挥能力”的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培养目标。理论方面,应掌握基本法律法规、侦查和指挥等基础知识;职业意识方面,应政治立场坚定、忠诚于党、服从指挥、执行力强、讲奉献、敢于担当、果敢、意志品质顽强以及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等;勤务执行能力方面,应具有较强的警务搏击能力、警械与武器使用能力、特种装备操作与使用能力,以及较强的力量素质、动作速度能力、攀登与越障能力、全身协调发力能力和身体重心频繁变化情况下的身体运动能力,或称为“身体灵活性(physical agility tests)”。[4]
三、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本科层次下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能力素质的表现形式、特征,前期经过专家论证、实践检验和再修改,最终形成以职业意识养成和勤务执行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本科层次下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
(一)预备突击队员职业意识养成
1.预备突击队员职业意识内涵界定。职业意识属于职业素养主要构成内容之一,偏重于精神、作风等。通过文献资料分析,警察职业意识是“警务活动及其本质要求在警察头脑中的反应”,[5]概括起来包括“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廉洁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6]根据公安特警勤务需求特征,公安特警职业意识是指公安特警勤务活动及其本质要求在公安特警头脑中的反应,主要包括政治立场坚定、忠诚于党、服从指挥、执行力强、讲奉献、敢于担当、果敢、意志品质顽强和极强的团队协作等。
2.预备突击队员职业意识“三位一体”养成途径。意识的养成途径需要多元化。根据管理学中沟通、激励与控制以及认知心理学中记忆、知觉与思维等相关知识,说教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产生效果,形成概念认知,但无法达到深刻理解,内化程度不高,养成意识的范围局限性大;行为训练则可以通过身体认知产生效果,认识深刻、高度内化,但需要精准、系统控制训练。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支撑,经过18年公安特警人才培养实践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最终形成融“教、训、管”于预备突击队员职业意识的养成途径。通过法律法规讲授、特警文化学习、个人先进事迹和师兄师姐进校园宣讲、观看执法实战影像等强化学员的法律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通过长期、系统、合理负荷量度刺激的警务技能训练和短期见习、随勤务训练、假期实习等训练手段,从身体认知层面养成优良的战斗作风、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奉献精神;通过将警务化管理融入学员学习、训练和生活的创新模式,帮助学员在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战斗作风方面全面养成公安特警突击队员所应具备的品质。
3.预备突击队员职业意识养成途径的操作理念、机制和手段。
(1)理念。经过归纳、提炼实践经验,研究认为,公安特警人才培养中应坚持“三分训练、七分管理;训练中管理、管理中训练;生活中管理、管理中生活”[7]的职业意识养成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应保持教育教学、警务训练、警务化管理高度统一。
(2)机制。教管合一的学员管理机制,其重点是负责特警学员核心能力训练的教官既是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管理者。教官不管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履行学员管理工作,将管理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到训练中的每个环节。实践证明,教管合一更有利于学员政治素养、心理品质、职业习惯和战斗作风的养成。教管合一机制运行周期为四年,即教官接手一个区队后即负责到学员毕业。该机制运行有强有力的人才和制度保障,即有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与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官,有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监督机构。
(3)手段。一是开展规律性大负荷量度训练。规律性大负荷量度训练主要是在学员警务技能、职业体能、特警勤务模拟对抗中增加难度、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循序渐进、有规律、有监控、有保障地挑战学员的生理心理极限。这种训练手段的目的是培养学员顽强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挑战、顽强的斗志、灵活应变、团队协作和勤于思考的习惯。二是营造“三公”环境。在学员四年教育过程中,不管是入党、评优、评奖学金还是各种竞赛活动,将学员作为主体、教官作为主导,以制度保障学员参与程度、参与人数,让学员有更多的发言权;定期开展学员座谈会,学员可采用书面或现场口头反映问题。通过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的教育手段培养学员的正直、正气、正义。
(二)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培养
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培养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练什么”,即构建课程体系;二是“怎么练”,即构建训练模式;三是“练多少”,即设计训练实施的控制要素。
1.“练什么”: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以教育标准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类别包括通识课、公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与专业课。
课程设计应坚持“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首先,在对“蓝剑”突击队、“龙虎”突击队、“飞龙”突击队等实地调研和已发极端案件处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模型;其次,在前一步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再次,邀请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的专家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并设计每门课的教学训练内容;最后,不断完善、创新,形成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怎么练”: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培养路径。经过设计、实施、改进,最终形成由六个路径构成的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六结合”[8]培养路径(如图2所示)。
(1)警务化管理与科学施训相结合。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可以概括为军人一样的战斗作风、优秀运动员一样的娴熟技能和优秀公安特警的业务素养,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要求所设计的路径能够促进学员勤务执行能力各构成要素协同发展。通过多年公安特警人才培养实践,摸索出一种创新的警务化管理与科学施训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训练、管理三者统一,主带教官应既是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管理者。操作理念,“三分训练、七分管理;训练中管理、管理中训练;生活中管理、管理中生活”贯穿预备突击队员整个培养过程。
图2 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六结合”培养路径
(2)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为解决能力形成所需时间较长和教学、训练时间相对不足这对矛盾,经历了最初的录像机录制单个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到中期的拍摄微课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到现在的制作核心课程SPOC或MOOC供学生课后自主预习、学习,采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解决课堂教学训练时学生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条件实战、模拟实战,如“警务搏击五步程序训练模式”[9]和“徒手防卫与控制的‘3自主+1集中’的训练模式”。[10]另外,在预备突击队员业务能力发展中坚持课堂教学与特警支队短期实践相结合,后续课堂学习、训练要针对实战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成功运行的关键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校局(队)合作机制。
(3)学期教育与假期业务实践相结合。突击队员的警务技能水平要不断提高。从表现形式、物质基础看,突击队员运用的警务技能属于身体活动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实战的格斗‘场’中通过‘切身感’的积累建立技能运用的身体认知范式形成”。[11]在学历教育中,最贴近实战的训练手段是模拟对抗,然而学员仅能够掌握基本技术,能力发展却相对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将学员所掌握的技术和初步发展起来的技能放入勤务“场”中发展。因此,要构建学期教育与假期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把假期业务实践安排在第二和第四学期暑期,让学员到特警队进行一个暑期的业务实践,每个学员由特警队中有经验的队员带着进行“随勤务训练”。该方式成功实施的关键是建立顺畅的校局(队)合作机制和高效、实战、实用的学期教育。
(4)短期见习与实习相结合。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坚持量和度相结合,不断提高警务技术熟练程度和使用能力。发展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短期见习如临时大型安保、突发状况增援以及实地调研,从中能够发现学期教育中自身训练存在的问题,能让学员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训练,训练实效大大增强。为了使学员所掌握的技术最大程度转化为“反恐、防暴、处突”中的攻坚突击能力,在第四学期的暑期至第五学期九月期间安排学员到特警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业务实习。短期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学员勤务执行能力训练的时效性,满足学员能力发展的需要。该结合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有固定的短期见习单位,见习单位数量视学员的数量而定;二是与短期见习单位、实习单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三是制度完善、政策保障到位。
(5)单项模拟实践与综合模拟实践相结合。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构建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单项模拟实践与综合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单项技术熟练掌握后通过单项模拟实践提高学员的单项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践,从而达到发展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该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一是合理安排单项教学与训练的顺序,在实践中一般按照“体能+基本功”、警务搏击、枪械使用、基础战术、攀登与速降、“特警战术与战法+特警勤务指挥”、特种装备使用顺序;二是综合模拟实战案例选择应合理,对抗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一般按照由单一警情到复杂警情、由使用一种技能到使用多种技能、由单警处置到多警协同处置;三是综合模拟实践遵循先程序后效果、先推演后对抗的原则;四是单项模拟实践和综合模拟实践方式应多样化,如开展“单项警务技能比赛”“警务技能节”“战术周”和“综合实习周”等。
(6)模拟实战与实战相结合。模拟实战是以特定案例或设计的案例为蓝本,通过与情况显示员的对抗达到发展学员的勤务执行能力的目的。模拟实战适用于学员勤务执行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但是由于模拟实战的对抗强度不足,学员的生理、心理刺激程度不够,所以需要结合实战,即模拟实战与实战相结合模式。模拟实战在学期教育中开展,主要进行单项执法或综合模拟实战;实战在公安机关特警队开展,方式多样,有短期见习、调研活动或实习,有假期的调研活动、见习或实习,还有专业实习。该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一是合理安排模拟实战和实战的时序与时间比例;二是完善的制度保障和顺畅的校局(队)合作机制。
3.“练多少”:教学、训练中的控制要素。
(1)课程及其内容安排时序与时数。基于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依据学员在校训练仅有6个学期这一实际,为提高学员的勤务执行能力发展的时效性,科学、合理的课程及其内容安排时序与时数是基础。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设计勤务执行能力发展课程及其内容的时序,通过后期人才培养实践的检验、修正,形成最终的勤务执行能力课程及其内容安排时序(如表1所示)。理论融入实践,基础与专业有效衔接、融入。
表1预备突击队员勤务执行能力培养课程及其内容安排时序
(2)训练中负荷控制的依据。以适切的考核评价作为调控训练负荷的依据。考核评价既是检查教学训练效果、了解学员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又是调整学员培养计划、训练过程控制等的依据。通过专家论证、实践检验,构建单项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为训练控制提供依据。以职业体能单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应依据学员身体能力发展特征和职业需要,构建由一般体能与职业体能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不变,但是三年中的权重却不同,考核项目在耐力方面第一学期为1500m,之后测试项目变为3000m。实践中,评价标准应为阶梯式提高的3套标准,即三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构成为第一年训练负荷以中等到最大训练量、中等到次最大强度为主;第二年训练负荷量、强度由次最大到最大;第三年训练负荷以最大到次最大量、次最大到最大强度为主。后一年负荷量度指标由前一年周期测试结果确定,同一周期内负荷变化由周期内测试结果确定。
四、本科层次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运行保障
(一)高技能与研究型人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
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主导者,师资结构合理、教官职业素养高是本科层次下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基于公安特警事业对预备突击队员能力需求的特殊性,师资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高技能、高水平专业人才,另一部分是有一定技能基础的研究型人才。高技能、高水平人才在预备突击队员培养过程中承担教官角色,主要由搏击、枪械、体能、谋略与指挥、警察战术和特种装备使用等方面人才构成;研究型人才主要承担教学训练保障工作,为教学训练创新研究提供支持,主要由战训创伤、警务技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和极端暴力犯罪理论与方法等方面人才构成。
(二)教官搭配和课程流转的制度保障
为保证本科层次下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有序、顺畅运行,还需要制度做保证,研究中构建了教官搭配和课程流转的制度。在“教管合一”模式下,安排技、战术专长不同的四名教官负责一个中队、两名不同专长的教官结合负责两个区队的合班训练工作,中队长全面负责本中队教学训练进度、教学训练中的教官协调。教官在学员实习期间流转到其它课程教学,主要是战术与战法课程,以全面提升教官单项教学训练与特勤勤务的结合程度;学员短期见习由教官带队,教官与学员一起研究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实用性。此外,教官也要与研究型人才结对,达到相互促进,为训练方案、实施提供指导和监督。
(三)教研高度融合的创新环境保障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模式、方法、手段和保障等的创新研究,以创新提高训练效率、训练专业化及其针对性。用对抗来验证警务技战术动作、执法程序、战术实施是否正确,体能是否适应,心理是否过硬,强调学生在执法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及灵活运用技战术的能力。[12]经过实践检验,形成全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以及全程对抗的教学训练机制,提出理论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对抗化,意识、心理能力培养行为化等。
五、结语
“努力锻造一支忠诚可靠、勇挑重担、本领过硬、敢打必胜的高素质特警铁军;以加强县市公安特警队建设为重点,建精省级指挥协调机构,建强重点城市特警队,建好一般地市特警队,建实县级特警队,建好区域处突机动队,健全完善特警力量体系”,①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可行、可复制的公安特警预备突击队员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由于不同地区人才需求规格的差异、师资配备不同、对教学与训练的理解和培养过程控制等方面差异的原因,培养模式的普适性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有针对性的改变。
注释:
①2019年5月29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在全国公安特警队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