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因是发展的原动力
2019-11-08陶淳
文 陶淳
这些年苏州的飞速发展经常被各种领域的刷屏,存在感极强。每个人对苏州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老苏州人、新苏州人、在江苏、从中国、到世界,苏州的存在,在各自的认知领域,答案众多。需要一次相对的聚焦为有些散光的古老新城市做一个全面的介绍。这一次的思考是对于未来城市发展可能性的苏州城市再认识。
国家战略背景,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还有大运河文化经济带战略,从两个标杆、四个名城的苏州之路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的一员,还有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一段的打造,塑造江南文化的代表。苏州在被大局同框时,遇到的时代机遇。这样的大时代,大认知下的传统苏州和区域领域的产业苏州、科技苏州等等,需要一次融合,让品牌能效效应发挥最大化。这次的城市定位和品牌整合,与之前的不同在于:
四十年,城市的定义被刷新。从城市看全球,一个智慧化、全球化和群网化的城市星球在过去40年里开始形成。面向未来的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全球视角下的城市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文化特质、经济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包容、科技创新、全球联系、政府管理、人力资本潜力和基础设施等都是城市品牌的塑造需要重新整合的要素。互联网时代、5G的应用、科技的创新使城市更多的从事信息、知识和思想的消费、生产和交换。人类开始进入城市星球时代。城市使命不仅是文化意义层面,作为世界文明的见证载体和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协同城市,苏州的社会意义和苏州的城市品牌需要被重新定义。
这次的城市定位还在于,城市未来的主人90后、00后正在成长。当前中国有1.9亿90后。1.4亿OO后。他们是城市未来的主人翁。这些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思考及有序承接和对于城市精神的传承,在这个需要将认知与时代同频的节点尤为重要,需不忘过去,方能让苏州在未来更苏州。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基因,当下的产业也许会被技术迭代,就像苏州早期规划时,推动了十几个不同的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后也只是集中在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应用和智能制造,形成产业集群。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时光、积淀的文脉这是无法复制也不会湮灭的。文化,是城市的原动力。如何让文化在时代新生,让过去不仅停留在研究领域,让研究的成果更多能破壁一体,成为苏州这个多元存在的城市文化的新动能、新引擎。
汪秘书长之前写了关于良渚申遗成功的对我们的启示。其中提到核心点,早在十年前,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就宣告成立,该中心涉及遗产研究方面的领域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运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南宋学等。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强力的智力支持。良渚申遗成功,是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活化的具体呈现。从杭州西湖申遗,到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申遗,到良渚申遗,对杭州来说,仅仅是破题,他们正在筑梦的还有“西溪湿地”、“钱塘江”、“南宋遗址”的保护利用等等,从而构建重量级的、系列化的、含金量极高的城市文化名片,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升华城市能级。
苏州是否也可以以城市学的角度以新的维度新的学科方式来梳理文化,从领域到流域到时代。“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秋大城”、“大明苏州”、“百园之城”等等,换个视角来解构苏州的过去,以此作为城市品牌独一无二的文化烙印,生于过去,永续青春。这样的文化梳理将是城市品牌对外宣传的一次迭代,也更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老的苏州和新的时代应用场景在内容和应用上无违和对接,每个城市的文化,沉浸到最深处,就成了城市品牌的原动力,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