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

2019-11-07俞经虎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分析我国现行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应从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提出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教育监督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等措施,建立研究生个人培养质量评价模型。

关键词: 校企联合    研究生培养    教学改革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改进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学术和科研培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合作模式尚不成熟,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经过培训的研究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推进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既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助力,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校企联合培养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联合培训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选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际工作。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国校企联合培训的主要模式是“校企项目合作”和“校企双师制”。但是,由于高校与企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社会分工不同,在工程硕士合作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在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使校企合作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加强研究生培养合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不够协调。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社会职责不同,导致企业和学校在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往往是不相同的,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和人才的摇篮,当然希望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企业能够对人才进行长期培养,达到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的目的;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并没有人才培养义务,企业出于对自身利润及生产秩序等方面的考虑,对学生的培养缺乏主动性,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培养、短期培养。加之,学校教育规律与企业生产规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第二导师与学校导师之间缺乏联系交流,使学生不能真正得到专业训练,既浪费企业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又荒废学生的学习时间,难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与校企联合培养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

2.过程管理与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

学校与企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应由双方商议,共同建立管理制度,共同对学生教育管理负责。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单位的相对独立性,企业资源、管理水平的局限性,导致一些企业难以采取学校培养学生的管理模式;由于一些企业更加看重经济效益,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可能需要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缺乏实际意义,导致一些企业缺乏管理动力。另外,对整个联合培养模式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通常以企业的最终评价作为联合培养的最终结果,不能保证客观性和准确性。另外,缺乏相关监督机制的监管,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和学习动态,难以保证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

3.缺乏有效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平台。

研究生工作站集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集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培训模式实现从手工作坊式教师学徒制向社会化大型工业生产课程体系的转变,适应研究生培训模式发展的新趋势。江苏等地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情况已经得到研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运行和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长期规划,合作支撑不稳;②缺乏地方投资,平台资源整合薄弱;③入口门限低,出口机制尚不完善。④学校与企业沟通不畅,质量保证不充分。

4.未形成校企协同合作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目前校企联合培养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单个项目式合作,缺乏长期规划。因为企业文化及生产规律各不相同,导致在培养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的实质性交流困难重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政策引导,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不能做到互利共赢,缺乏相应的规范约束制度。使企业的资源设备优势得不到发挥,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二、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善措施

1.强化政府组织作用,完善外部激励机制。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率先提出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概念至今,校企联合培养这种办学模式在西方已经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日本,始终坚持“由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我国在推广联合教育过程中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明确地把政府放在主导位置,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政府可以发挥立法职能,制定相关法律约束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明确学校和企业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及获利关系,保证联合培养的实际推广者、完成者的利益,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例如,优惠减免企业税收,提供岗位给优秀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设立政府专项财政基金用于人才联合培养等,有效激励企业,增强合培养教育工程对企业的吸引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服务于校企联合培养的社会公共平台,例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平台可以实现项目资金的专项管理,人才、设备及信息的科学沟通,增强究生联合培养的规范化,确保联合培養项目顺利进行。

2.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

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具有指导、监测、纠正和评价功能。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适应校企深度融合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应建立适应深度融合教育模式的教育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议学校成立联合培训管理小组,对企业实习研究生的实时信息进行跟踪和反馈,研究校内校外监测系统,采用合理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联合培训教学质量。

3.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完善。

在培养绩效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转变以学术成就作为唯一评价标杆的传统做法,引入分类评价思想。在培养绩效指标的前提下,将人才培养、行业服务和区域贡献等因素作为评价高校导师和科研院所研究员绩效的重要标准,同等重视导师和研究员在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等方面的绩效和声誉,鼓励导师和研究员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承认其在联合培养中的理论教学与专业指导工作量,并将之作为课题申报、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的重要参考因素。

在创新成果评价机制上,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或专利原则上应当属于论文所涉主体单位,或者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由各方共享。如果是双方合作项目,在签订联合培训协议时,就补充对联合培训具体课题的博士生科研成果和归属的说明,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学术论文、专利和奖励的署名顺序,由导师协商确定。在实施双签名制度时,应根据导师的实际指导和科研资源的投入,确定顺序。政府应积极创造诚信环境,根据实际贡献确定成果的归属和签署顺序,引导社会中介参与联合培训事业中知识产权的认定和监督。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普遍存在主体地位颠倒、视角混叠、理论基础不强等问题。文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着重关注不同研究生各自的培养质量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新的现实需求,制定现阶段的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生质量评估。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一些弊端,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在对国内外校企联合培养进行充分研究的情况下,结合当下协同创新背景,提出完善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措施,即对内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外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联合教育监督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学校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研究生可以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更高效地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人才。以本文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对提高研究生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君,张金颖,远建平.高等教育质量监管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3(s1):166-169.

[2]李静茹,胡玉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49-51.

[3]王粟,江鑫,曾亮,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2018(18).

[4]刘静,刘军伟.校企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模式重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77-81.

[5]徐雅琪,何世丹.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養机制研究[J].才智,2018(18).

[6]赵冬梅,赵黎明.依托行业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28-31.

课题项目: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重点课题;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俞经虎(JGZZ17_046)。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