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闲处设色

2019-11-07叶志明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林教头山神庙闲笔

叶志明

摘    要: 小说中的“闲笔”能够延宕小说故事情节,凝聚作者在小说氛围渲染、情节建构、中心人物形象刻画和主题内容理解方面的构思与晕染。教学可以“向闲处设色”,充分挖掘小说中“主题性闲笔”“情节性闲笔”“人物式闲笔”及语言、外貌、动作细节“闲笔”的教学价值,教出新意与深度,借助对小说“闲笔”的理解与领悟,梳理小说的情节,探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 小说闲笔    教学

所谓“闲笔”,“就是用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闲笔”一词出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是其在点评《水浒》时提到的关于小说非情节因素描写的一种文法。虽然不能直接关系小说的中心情节,但能够延宕小说故事情节,凝聚作者在小说氛围渲染、情节建构、中心人物形象刻画和主题内涵理解方面的构思与晕染。金圣叹指出,“闲笔”就是“向闲处设色”。意旨即借助小说“闲笔”的理解与领悟,梳理小说的情节,探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深刻主题,丰富小说审美意趣,增强小说艺术感染力,从而实现对小说的有效教学。下面笔者试以初、高中人教课标版必修教材中部分小说文本为基础,对中学小说文本中的“闲笔”作教学策略方面的例谈。

一、“主题性闲笔”教学

所谓主题性“闲笔”,就是小说中那些非直接、正面表现主题但又与主题内涵关系密切的内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一句就以“伏笔”的形式隐藏在林教头离开草料场前往市井沽酒的情节描述中。一个“紧”字境界全出,而且是“正紧”。作者很多想表达的主题内涵深蕴其中:“紧”字,既是林冲所处恶劣的社会环境及四伏危机的曲折呈现,又是林冲“性格裂变”进程的内隐,也有读者内心“步步惊心”的委婉折射。通过“那雪下得正紧”“闲笔”处理,作者含蓄地传达出了小说的一条“暗线”——“官逼民反”正在进行时。极其漂亮的“闲笔”,往往富有语言嚼劲与主题内涵隐示性。

关于“主题性闲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导语”“主问题”和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予以重点而有效的处理。譬如,教学《孔乙己》《祝福》等课文时,教师完全可以这样导入新课,那就是先问学生“孔乙己”“祥林嫂”与其所处时代的“人们”的关系是亲是疏,是得到赞美、批评,还是冷处理的。这样发问可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课文情境,快速引入教材的主题探究环节。

主題性闲笔教学最好能够形成一个“由‘闲笔进,再回到‘闲笔”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呈现出“闲笔不闲”“向闲处设色”的教学效果。以《祝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祥林嫂“絮叨”“阿毛故事”时常用的表达——“我们的阿毛”导入课文课堂教学,再指出鲁镇“平民群像”与之颇具情感区隔的表达——“你们的阿笔”设置课文矛盾研讨点,进而结合文本解读环节引导学生认知《祝福》中“平民群像”对祥林嫂的冷漠式“助杀”的残酷性,接着揭示《祝福》中“永远给不了祥林嫂祝福”的时代悲剧与封建礼俗悲剧这一小说主旨,达到“主题性闲笔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美妙的教学效果。

二、“情节性闲笔”教学

在小说情节推进过程中,作者、文本与读者思维交汇的情节画面永远难以等同于实际。生活画面,作者对情节画面的叙事做不到处处完整、精准。所以,小说情节叙述就有显隐、详略、先后、大小等不同处理样式,其中一些隐性的“不经意间的叙述”就是所谓的“情节性闲笔”。这样的闲笔属于非情节因素,却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极大。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关于草料场、山神庙和市井的位置及林冲沽酒行程方向与陆谦一行人行走路线的“情节性闲笔”处理,就很值得咀嚼、玩味。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城东门外十五里”里有“大军草料场”,草料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先买酒,之后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边”走的;发生于同一时间的陆谦等人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的,这样“敌我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这些“情节性闲笔”,读者初读时往往不以为意,但经过多遍阅读、适度分析后往往会体会到其中的绝佳“妙处”。在课堂教学时,“情节性闲笔”教学可以放在课堂质疑、探究环节中引导学生从理解情节叙述合理性的角度予以讨论、分析;还可以在延伸教学环节中以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启发学生作一番课后研究性学习,从而加深对课文情节合理性与巧妙度的理解。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曾以“假若山神庙旁边没有那块大石头,或者那块大石头没有被林冲‘掇将过来靠了门,《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又将如何改写”为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质疑、探究,并让学生在课外以研究报告形式作出自己的推衍、想象,结果学生们纷纷呈现出极其有认知深度的理解——诸如“总要一个物件,不一定是‘大石头,要推动林冲性格突变,走上梁山,也许还得在其他章回”等。这样的闲笔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中情节叙述的显隐、详略、先后、大小等方面的生态区别与不同意趣,进而理解小说闲笔“闲而不闲”的艺术效果。

三、“人物式闲笔”教学

在小说作品中有一些人物形象,他们与中心人物或者主人公的描写的关联性不是很强,却能对中心人物起到很好的陪衬作用。这些人物形象就是“闲笔人物”。小说中撰写他们的文字,就叫“人物式闲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篇部分借对“李小二”的介绍、叙述,侧面写出主人公林冲在东京时接济“李小二”的正义感与侠气精神,同时通过“李小二夫妇”对林冲被发配充军这一遭际的询问与林冲的毫无反抗意志的“答问”——“我因恶了高太尉”“罪囚”等的叙述,含蓄而巧妙地表现出林冲善良安分、苟安忍辱的个性,为全文主体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了很好的性格、环境铺垫,使全文的情节显得缓急有致且跌宕生姿。可以说,“李小二夫妇”这一“闲笔人物”是林冲主人公的陪衬,它对全文情节的引入和主人公林冲的个性的介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祝福》中的“柳妈”是一个“闲笔人物”,她与“祥林嫂”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社会的一个底层人物,作者对其着墨极少,只在“祥林嫂”“再到鲁镇”因“一女事二夫”而成为一个“不吉之人”后,作者“派”她这样一位吃素的“善女人”来“点化”祥林嫂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以期改变命运。然而作者在这一“闲笔人物”身上所设的“创作旨意”可是相当深远。因为,“柳妈”其实是“鲁四老爷”家里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佣工”,也是当时的“劳苦大众”,但她对同处同一社会阶层的“祥林嫂”不是呵护、同情、关心,而是借“祥林嫂”的肉体创伤和精神创伤进行嘲讽、嬉笑、揶揄。作者借这一“闲笔人物”的行为举止所要表达的思想恰恰就是,那个时代的农村贫弱者之间不是互相理解、互相同情、互相关心的社会现实,借此表达“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一主题。

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对这些“闲笔人物”及“人物式闲笔”的教学价值一定要充分重视与挖掘。这些“闲笔人物”的个性内涵可能没有小说中的中心人物或主人公那样个性突出、形象饱满,他们只是一些边角人物,作者往往对其着墨不多。但是他们或是陪衬,或是视角,或是线索,都不“闲”著。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可以试问学生:“课文开头对‘李小二夫妇的介绍,有人认为是‘闲话,可以删除,你以为呢?”这样激趣导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与兴味就会瞬间深烈,学生注意力一般会一下子集聚,教师最后就能自然引导学生明白“李小二夫妇”这一陪衬“闲笔人物”对小说情节推进、林冲人物形象塑造及社会环境创设的重要作用;教学《祝福》《药》时,教师可以将“柳妈”及“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是否是“祥林嫂”和“夏瑜”的“对立面”这一问题作为课堂主问题加以探讨,最后引导学生领悟“柳妈”及“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也是小说的一个第三人称视角,加深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闲笔”是以语言细节、外貌细节、动作细节等形式出现的,它们依然可以“向闲处设色”,借助“闲笔”梳理小说情节,探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深刻主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刀枪等武器始终不离其身,这既符合他“教头”的身份,又表现了他的细心与谨慎,为后文他“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作了伏笔。《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里“一边对联”的“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以及“窗下案头”“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都十分形象地暗示了其“假道学”的形象。这些都是很好的细节教学点,值得教师用心体会,尽心挖掘教学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承升.课文“闲笔”运用举隅[J].山东教育,2017(Z3):54-55.

[2]张天明.文本细读:中学教材选文中“闲笔”棎析[J].教学月刊,2011(9):36-37.

猜你喜欢

林教头山神庙闲笔
山神庙之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前边的几句话
西山闲笔
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战术运用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