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9-11-07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安徽建筑 2019年10期
关键词:建筑史教材建筑

任 舟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1 引言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的两门基础理论课程[1]。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建筑观的树立,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论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史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对各时期建筑的客观真实反映,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长远、地域广阔、类型种类繁多,涵盖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技术等多方面[1],因此建筑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和掌握海量的图文信息,纷繁的建筑文化,自觉主动地探索建筑史,便成为建筑史教学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点。

2 当前建筑史教学与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选用及教师教学现状

2.2.1 教材选用现状

目前建筑史教学基本围绕三本教材展开教学组织,中国建筑史以东南大学潘谷西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第七版为教材,以建筑类型为脉络展开中国古代建筑史讲解,以时间为脉络进行中国近现代建筑史讲解。外国建筑史分别以清华大学陈志华先生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和同济大学罗小未先生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为教材,基本以时间为脉络分别展开对外国古代建筑史和近现代建筑史、建筑思想的讲解。教学辅以中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等辅助读物、一些核心期刊和杂志的文献等。但仍把教学线索和主线寄托在三本主要的核心教材上。

2.2.2 教师教学现状

由于建筑史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线索,强化对整体理论框架的系统认知和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把握。课堂组织也是以填鸭式的信息,融合海量的图片、文字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和建筑案例进行讲解,个别重点难点利用论文和参考读物进行辅助讲解。课堂教学方法一般融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结合板书绘画、电子课件等形式辅助学生理解。

2.2.3 学生学习现状

学生在学习中针对主干框架和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理解把握,结合书本内容、课程辅助参考书、杂志期刊、课件、板书和考研热点难点等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在学习环节中多以笔记、绘图、讨论等方式强化理解和记忆。

2.3 存在的核心问题

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主次颠倒,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提炼、吸收与应用。目前针对建筑史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仍然为教学主体,在教学前,教师主要负责对客观知识的总结提炼和加工,学生不参与知识提炼加工的过程,导致消化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偏弱,同时所呈现给学生的课件和知识信息往往是偏于主观的,这对于建筑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学生的建筑观、建筑思想的养成会过度依赖于教师本身的素养,进而吸收的都是主观加工后的知识与思想,形成的知识框架也都是对主流建筑史观点的附和,缺失了自主性与判断力,学生最终收获的只能是一些片面的、缺乏系统的零散的知识点(如图1),这使得建筑史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图1 建筑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3 建筑史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围绕课程教学本质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调整。建筑史的教学有赖于通过学生自己通过对历史中的建筑的所观、所感、所触,把握各阶段建筑的发展与变化,还原建筑本貌的同时,建立起自己对于客观历史的直觉印象、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建筑观、建筑设计理论和思想的养成[2](如图2)。因此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于以下三方面问题的控制和把握。

图2 教学改革思路图

3.1 展示建筑历史的客观性

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客观的建筑历史,而不是主观上总结提炼的某些建筑史的观点,由书本或者教材提供一些观点在提炼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的客观性,呈现出相对凝练的理性的建筑历史观点,而并非具体的、可感的、直观的建筑。因此学习之时,需要给学生提供的是尽可能还原历史中,最本真、最客观的建筑思想。

3.2 学生需形成自己的建筑观点

建筑史的学习中,客观的理性部分的把握相对较容易,但是感性部分的学习,主观的认知与建筑价值观的建立则通过依赖学生对建筑空间、建筑环境等的感知和体验来获取。知觉体验中,知觉体验中的所看、所听、所感,不假思索的第一感受,是学生感知建筑中最客观、瞬时和模糊程度较高的体验;联觉体验将视、听、嗅、味、触交互综合,各种信息融为一体,体验者还是直接从对物象的物理特性感知中获得生理和心理双重体验;唤醒记忆阶段,学生通过对建筑空间的体验与记忆的线索联系起来,构成想象,从而引发人与建筑之间的情感共鸣;而反思体验作为知觉体验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建筑空间的补充与深层次处理过程,从而更好理解了建筑空间的意境,从而对学生对环境的构思和创造产生影响[3]。而知觉体验的四个阶段将直接影响学生建筑观的形成。

3.3 围绕学生的学习观点进行探讨修正

学生学习和处理知识阶段,由于处理知识的能力各有差异,因此最终所获得的主观意见,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全准确的。这就有赖于教师在教学环节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大量的主流价值观点的阐释,辅助学生修正自己的知识框架和建筑观念。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提炼学生从客观事实中提取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的能力,以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4 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4.1 教师教学改革

教学过程主导变引导,教师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两大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工作。在课程教学前,不指定教材,约定相关参考书目,大量查阅个案的相关文献,围绕教学主线进行知识点的收集、知识的预加工进行备课,尽可能呈现客观的建筑历史,还原建筑史本貌。在课程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客观题材,选取适当案例,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读,还原现状,通过个别问题,进行章节性的总结汇报。章节结束时,通过章节汇报进行等形式进行充分研讨,教师同时讲授主流建筑观点,与各组同学形成的报告进行分析比对,修正意见,更新各组论点。在课程考核中,探索多元化的考核途径,加大平时汇报和课程研讨所占比例,期末考试中削弱客观题分数,增加主观题分量,引导学生形成自发探索问题的意识。

4.2 学生学习改革

学生的学习逐步从被迫地听,被迫地记成长为主动地探索与研讨交流。学习过程也从之前从吸收书本的知识和理论框架,逐步过渡到通过个别案例学习,客观事实比对,沿着教师提供的基本建筑史实和适当的线索和脉络,进行自我的总结和提升。学习环节中,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社会调研、电影音乐、模型制作、情景表演、案例汇报等多种途径[4,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对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能力。最终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通过研讨、分析论证,进行观点和理念修正,正确把握课程内容,并且形成自己的建筑观念。

5 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史教学异于其他课程,其教学学习环节既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客观的、理性的建筑史实,又需要通过基本的事实总结,提供学生主观的、感性的建筑观念和建筑思维,因此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培养和引导学生针对建筑的思辨能力,通过客观的事实和个案的讲解,在理性探讨与感性认知的协作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提炼,从而形成独立价值观念和思考能力,进而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建筑史教材建筑
建筑史话
教材精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史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