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林区主要阔叶树种造林调查分析
2019-11-07郜慧萍
郜慧萍 徐 瑢 刘 晔
(1.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030012;2.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文水 032104)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环境
吕梁山林区地处山西省南部、吕梁山脉南段,地理坐标东经111°04′~111°45′、北纬35°48′~37°20′。林区南北长约200km,东西宽约70km,经营范围跨涉吕梁市的中阳、交口、石楼3 县和临汾市的尧都、乡宁、吉县、蒲县、隰县、汾西、襄汾7 县(区)。辖区自北向南有上顶山、紫荆山、老爷顶、秦王山、高天山、人祖山等山峰,这些山峰连贯成吕梁山脉的主脊线,两侧起伏的石质山峦和绵延的黄土沟壑,构成了该林区的地形地貌。全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1 500m 左右,。全区平均气温6.0℃~10.0℃。由于南北狭长,地形复杂,各地气温、降水量等差异较大,平均降水量在500mm~620mm 左右,高中山区降水较多,低山、丘陵区降水较少,且多集中在7 月-9月;年均无霜期125d~220d。土壤处于褐土带,多为山地褐土和粗褐土。
1.2 主要阔叶树种
该林区以天然阔叶残次林为主,栎类分布约占50%,多与其他树种混交,主要混交树种为山杨、白桦,也有少量油松、白皮松。油松林是该区生长最好的森林植被,集中分布在克城、上庄、下李3 个林场;白皮松是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园林绿化树种,主要分布在车鸣峪、克城、上庄、勍香、台头、河底等林场。
近几年来,吕梁山林区主要造林阔叶树树种有栾、臭椿、五角枫、白蜡、辽东栎等。造林中多采用2.0a 生裸根苗,苗木地径0.50cm 左右;块状预整地,栽植穴规格40cm 见方、深30cm,以块状混交为主。栽植前截干密封截口(封蜡、封膜),根部使用生根粉、根宝泥浆处理。春季栽植后及入冬前,分别对苗木涂抹防啃剂、套防啃网罩,以防止鼠兔对树皮和萌芽进行啃食。
为确保阔叶树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部分林场也采取了榆树无纺布容器苗造林。2018 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4 113.33hm2,针阔混交林达到3 813.33hm2,阔叶树面积占1 144hm2,混交比例为7∶3。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气候影响、土壤干旱贫瘠,致使阔叶树造林质量低下、分布零散,成活率较低。
2 主要阔叶树调查统计
2.1 调查统计
课题组对河底、交口、上庄、屯里、台头等林场的常见阔叶树造林树种栾、白蜡、五角枫、臭椿、辽东栎等进行了调查统计。2.0a 生苗木栽植3.0a~5.0a 后,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见下表。
主要阔叶树种造林后3 年~5 年生长情况调查
2.2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栾、五角枫、白蜡、臭椿、辽东栎造林成活率虽然均在80%以上,但经过3.0a~5.0a 生长以后,各树种之间存在生长量差,树高、地径变化不明显、生长缓慢等现象。
在调查中,五角枫均栽植于海拔800m~1 300m范围内的山地,多用2.0a~3.0a 生、地径0.30cm~0.70cm 实生苗木造林,虽然采用了截干、石蜡涂封截口等技术,但通过几年的生长,地径与树高变化不明显,只有成活率却无生长量。屯里、上庄、交口等林场在海拔1 000m~1 500m 的山地,采用2.0a 生裸根白蜡苗木栽植,均出现春天发芽迟、雨季发芽、每年冬天抽梢的现象。山西人祖山保护区2016 年春季油松、白蜡混交造林47.73hm2,阔叶树所占比为60%,采用25cm 高度截干栽植,虽然当年成活率达到80%以上,但均在冬季出现了主干冻害、春季又从根部萌发出新芽的现象,如此反复,没有生长量。臭椿、栾在克城、交口、上庄等林场,海拔1000m~1500m 范围内的山地,采用2.0a 生裸根苗木造林,同样也出现了越冬抽梢的现象。上庄林场2015 年辽东栎造林中,造林面积11.34hm2,苗木规格地径≥0.60cm、高度0.13cm,经过3.0a 生长期地径与树高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课题组通过与技术人员座谈及现场调研,认为在阔叶树种造林中,出现只有成活率没有生长量的主要原因,是树种(品种)选择、苗木规格、栽植技术、后期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①大棚和苗圃地培育的苗木,因为在苗期水肥条件好,用于山上造林时,这些苗木不能及时适应山上干旱贫瘠、高寒、风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②外购苗木,这些苗木生长特性不能很好地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③早春造林时虽然采取了生根粉黏泥浆等抗旱措施,但出现了春季发芽迟缓的现象,除了树(品)种选择、苗木规格之外,还与苗木栽植的深度有一定的关系。这些造林地,普遍存在栽植过深,苗木根系处于深层坑穴内,早春深层土壤地温回升慢,没有通透性,根系不能正常的呼吸和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以此供应地上部分发芽、生长,结果出现了苗木抽梢或干枯死亡的现象。
3 对策建议
3.1 提倡营造混交林
在营造以油松、侧柏、辽东栎等为主的生态公益林的同时,应多营造阔叶树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这样,可以维护和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的发生,防止单一树种纯林多代连栽,实现多林种、多树种的林分结构。
3.2 科学选择树(品)种
乡土树种是经历了本地自然环境长期变化,承受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之后自然保存下来的树种,十分珍贵。因此,造林时要首先选择乡土树种,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品种的选择上,因同树种不同品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要注重选择自然分布的品种作为造林树种,这样才能做到适地适树、适品种,才能促进成活、成林、成材。
3.3 做到就地育苗就地栽
苗圃地或温室大棚培育的苗木大部分为优质壮苗,其生长期水分、土壤、温度等自然条件均好于造林地,当苗木的立地条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会使苗木的缓苗期延长、造林成活率降低。因此,造林时要坚持“就地育苗就地栽、就近育苗就近栽”的原则,这样才能增强苗木的适应性,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
3.4 掌握科学的栽植技术
坚持科学的营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保证。它对日后改善林分结构,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木生长量,提高林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要掌握好造林季节,把握好合理的苗木栽植深度,如果栽植过深、土壤温度回升过慢,就会影响苗木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因此,一是要掌握好栽植技术;二是在造林中采用栽植穴覆盖薄膜的方法,提高地温,阻止水分从地表蒸发散失,可以起到蓄水保墒、抑制杂草生长、消除杂草与苗木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