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荞麦害螨种类调查及消长规律研究

2019-11-07张晓娜吴煜邓娇蔡芳李洪有黄娟朱丽伟黄凯丰孟子烨陈庆富

关键词:消长苦荞荞麦

张晓娜,吴煜,邓娇,蔡芳,李洪有,黄娟,朱丽伟,黄凯丰,孟子烨陈庆富

贵州省荞麦害螨种类调查及消长规律研究

张晓娜,吴煜,邓娇,蔡芳,李洪有,黄娟,朱丽伟,黄凯丰,孟子烨*陈庆富*

贵州师范大学 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荞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1

为补充荞麦生产种植区所缺乏的害螨基础资料,累积害螨预测预报的经验,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增加荞麦的产量,本研究在2016~2017年2年的春秋两季选择贵州省荞麦生产的4个主产区的6个地点,根据荞麦生长规律对荞麦害螨的种类、分布、危害状况等进行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对害螨的消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荞麦害螨主要为叶螨科叶螨属的3个种,分别是二斑叶螨、皮氏叶蟎和截形叶螨,其中二斑叶螨是优势种。同一地点,春季和秋季二斑叶螨的发生规律均呈“倒V”型,分别在6月份、9月份左右螨口数达到最高,后下降至荞麦收获;多年生荞麦较一年生荞麦上二斑叶螨的虫口数量显著不同,平均多20~70头螨。不同地点,二斑叶螨的螨口数量随着海拔越高数量越少,反之则越多。因此,贵州省3种荞麦害螨中二斑叶螨危害最严重;其消长规律与品种无关,而与荞麦的是否可再生、季节及海拔有关。

荞麦; 害螨; 种类; 发生规律; 调查

荞麦Buckwheat属于廖科Polygnaceae荞麦属是一种世界性重要杂粮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贵州省最具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中,荞麦产业是许多地区的“扶贫”产业[1]。但在荞麦生产中,害虫是影响荞麦安全优质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轮作的减少、化学农药的滥用,出现许多小型害虫爆发,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荞麦害螨。

目前由于在生产种植区缺乏对荞麦害螨基础资料的普查,生产上对害螨的种类不明确,且对其预防意识淡薄,常出现在害螨爆发高峰期人们才意识到需要对其进行防治。同时,人们常把混合发生的多种螨类视为一种螨来对待,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造成荞麦产量的降低和品质的下降。

鉴于此,本研究于2016~2017年,通过对贵州省5个主要荞麦种植产区害螨的调查,明确害螨的种类、分布、消长规律等。研究结果为荞麦害螨的预测预报工作积累一定的资料,为害螨的防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期对荞麦害螨的预防与防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调查

2016~2017年在贵州省选择遵义市河闪渡村两个海拔的位置,分别是A(海拔1219 m,东经107º52′,北纬27º33′)和B(海拔627 m,东经107º51′,北纬27º31′)、六盘水市木柯村(海拔2268 m,东经104º69′,北纬26º56′)、毕节市威宁雄鹰村(海拔2360 m,东经104º53′,北纬26º87′)、贵阳市百宜镇(海拔1345 m,东经106º53′,北纬26º52′)、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种植室(海拔946 m,东经106º71′,北纬26º59′)有代表性的4个地区6个种植点,进行荞麦害螨种类的调查及其与寄主种类的关系调查,并对害螨的优势种自然的消长规律进行系统调查。调查的荞麦种类主要是遵义以甜荞为主,毕节、六盘水主要是甜荞、米苦荞、多年生苦荞、苦荞,贵阳是甜荞、米苦荞、多年生苦荞、矮金荞。调查的时间为5月上旬荞麦长出两片新叶开始,直至春季的6~7月份收获为止,秋季7~8月份播种后长出两片新叶开始,直至9~10月份荞麦收获为止。采集选择五点取样法,每个点选择10株调查,整块田共计调查50株。记录荞麦的种类、生长状况、每株荞麦的害螨数量、分布、危害程度等。每周调查一次,并采集害螨的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显微镜鉴定。

1.2 种类鉴定及优势害螨种类的确定

叶螨种类鉴定参考王慧芙、关惠群、金道超、Migeon A、Dorkeld F等的书和相关期刊[2-4],根据危害程度确定害螨优势种。害螨发生程度级别:+发生量很少,偶见;++发生量少,较常见;+++常见,但不成灾;++++发生严重,成灾[5]。

1.3 分析方法

采用Excel 2010和Origin 85对优势害螨的发生程度、高分期和趋势进行作图分析,并用SPSS 17.0对优势害螨在不同海拔、不同寄主上的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2016年、2017年两年对贵州省荞麦害螨的调查,基本明确了4个荞麦主产区的6个具有代表性地点的甜荞、苦荞、米苦荞、多年生苦荞、矮金荞上发生危害的害螨种类、数量、分布、危害程度,及优势种类的发生和消长规律。

2.1 荞麦害螨种类

对所采集的荞麦害螨标本进行室内镜检结果表明,所选择地区的荞麦上害螨的种类属于叶螨科Tetranychidae中的叶螨属Tetranychus,包括二斑叶螨Koch,截形叶螨Ehara,皮氏叶螨McGregor 3个种。主要危害多年生荞麦、矮金荞,其次危害甜荞、苦荞和米苦荞(表1)。

2.2 荞麦优势害螨的确定

从表1可以看出,4个荞麦主产区,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都有分布,但是二斑叶螨发生量大,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截形叶螨虽然分布范围广,但是发生少量,偶能看见,对荞麦不造成危害;皮氏叶螨仅在多年生苦荞和矮金荞上零星地发现,对荞麦不造成危害。因此可见,二斑叶螨是4个荞麦产区的优势害螨。

表1 2016~2017年贵州省4个荞麦产区的6个地点害螨种类及分布

2.3 二斑叶螨对荞麦危害的情况

调查发现,二斑叶螨危害荞麦时,首先取食荞麦基部的老叶,之后逐渐向上迁移至最顶部的新叶和花上。主要取食叶背,卵多产于幼嫩的新叶上,其次产于叶片脉络的两侧。危害初期,在叶片的正面出现不规则的小型白斑,后随着取食量和螨数量的增加,叶片出现大面积的白斑、黄斑、褐色斑块,最后直至整叶干枯脱落,甚至整个植株干枯死亡,影响荞麦的品质和产量。

调查结果显示(表2),在同一地点,二斑叶螨在甜荞、苦荞、米苦荞发生的螨口数量无显著性差异,在多年生苦荞和矮金荞发生的螨口数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一年生荞麦和多年生荞麦上的差异显著,说明二斑叶螨的数量变化与荞麦是否可再生有直接关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海拔,二斑叶螨在同一品种荞麦的螨口数量差异性显著,说明二斑叶螨的数量变化与海拔高度有直接关系,海拔升高,螨口数量降低,同一海拔的螨口数量与荞麦品种无关。由于遵义只种植甜荞,六盘水、毕节未种植矮金荞,贵阳市未种植苦荞,因此未对其进行调查。

表2 二斑叶螨在不同地区不同荞麦种类上数量的分布情况

注:螨口数量为平均数±标准差;小写字母代表同列数据、大写字母代表同一地方不同海拔分别用ANOVA分析法进行显著性差异性比较,<0.05;“-”表示此地未种植此品种的荞麦。

The number data are presented as the mean ± SD. The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and the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place differently represe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at the<0.05 level by ANOVA. “-” represent there are no those species buckwheat in this area.

2.4 二斑叶螨年发生消长规律

通过对贵州省4个荞麦主产区的6个地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二斑叶螨在不同荞麦品种上的年发生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且螨口的发生数量与荞麦品种无关而与所在的海拔有关。除六盘水市和毕节市不进行春播荞麦,未对其进行调查外,其他地区的螨口消长规律基本与荞麦的播种规律成正相关。2016年与2017年气候基本相似,但由于2017年农历闰六月,为保证秋季播种的条件与2016年一致,因此秋播推迟20 d左右。从图中可看出,春季荞麦4月中旬播种,田间的二斑叶螨从5月初出现,5月下旬出现上升趋势,6月上中旬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直至荞麦收获,如甜荞上二斑叶螨螨口数在遵义低海拔地区最高达136.5头/株,在高海拔地区达96.5头/株,在贵阳百宜地区达89.5头/株,在贵阳师大地区达120.2头/株。秋季高海拔地区荞麦从7月上旬至下旬播种,二斑叶螨螨口数量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出现,后逐渐上升直至8月下旬至9月上旬,达到最高峰,此时如甜荞上二斑叶螨的螨口数量在遵义高海拔地区为73.3头/株,在毕节地区为32.5头/株,在六盘水地区为44.8头/株,在贵阳百宜地区为62.1头/株,后由于雨水的增加,温度的降低螨口数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逐渐下降到最低点直至荞麦收获;秋季低海拔地区荞麦从7月下旬至8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至9月上旬出现螨体,后逐渐上升直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达到最高峰时,在遵义低海拔地区为120.1头/株,在贵阳师大地区为113头/株,后由于雨水增加、温度降低,螨口数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达到螨口数最低点;由于秋季多年生苦荞和矮金荞收获方式与一年生荞麦不同,所以较其他一年生荞麦的螨口基数大和上升的速度快,如多年生苦荞上二斑叶螨的螨口基数在贵阳百宜基地为23.5头/株,在其他一年生作物上的基数为0.7头/株。

图1 2016年毕节市威宁雄鹰村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2 2017年毕节市威宁雄鹰村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3 2016年六盘水市木柯村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4 2017年六盘水市木柯村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5 2016~2017年遵义市河闪渡村A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6 2016~2017年遵义市河闪渡村B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7 2016年贵阳市百宜镇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8 2017年贵阳市百宜镇荞麦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9 2016年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荞麦基地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图10 2017年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荞麦基地二斑叶螨种群动态

3 讨 论

本文对荞麦生长期害螨种类的调查和发生规律的研究为国内外首例,结果发现贵州荞麦主产区的害螨主要为叶螨属中的3个种,分别是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和皮氏叶螨。目前研究荞麦害螨最多的是粉尘螨中的腐食酪螨等,主要与疾病、取食、贮藏、运输等有关[6-9],本文中对荞麦生长期内的害螨进行调查和研究,主要为荞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等状况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中春季贵州省荞麦害螨出现的时间为5月上旬,蔬菜害螨多出现在5月中下旬[10],果园上害螨多出现在3月上旬[11],杂草上害螨多出现在5月上旬[10],说明害螨出现的时间与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关系。本研究中荞麦害螨发生的时间与杂草上害螨发生的时间相近,却晚于某些蔬菜品种,且有研究表明在葡萄架之间的空隙种植荞麦,能降低害螨对葡萄的危害[17],说明荞麦相对于某些作物对害螨有吸引作用,可间作于某些经济作物间,为其增产提供一定的价值。本研究中同一地区的春季害螨在荞麦不同品种之间发生的螨口数量、速度一致,秋季甜荞、苦荞、米苦荞上虫口发生的时间和速度一致,多年生苦荞、矮金荞上螨口发生的时间和速度一致,说明螨口发生的数量与荞麦品种之间的关系不大;秋季多年生苦荞和矮金荞较其他一年生荞麦的基数较大、发展速度较快,这与其他多年生作物上害螨的发生规律一致[12-13],可为多年生作物害虫的预防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本研究中海拔的高低是害螨发生和数量增加快慢的关键,海拔越低、相对温度越高、二斑叶螨发生相对较快,螨口数量相对较多,反之则螨口数量相对较少,这与前人研究的随着海拔的升高昆虫数量减少是一致的[14-16],因此今后二斑叶螨螨口的预测预报可根据海拔的不同进行初步判断,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次在荞麦5个主产区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对贵州省荞麦害螨的种类资源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根据害螨的消长规律,农民可在螨口爆发的荞麦开花时期、灌浆时期对其进行防治,如遇到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要特别注意,以免害螨爆发成灾。一年生作物在种植之前要注意剔除田间周围的杂草、进行深耕、轮作等,降低螨口基数,控制螨口数量;多年生荞麦在收获后,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修剪,以降低螨口基数;后期螨口爆发后要选择合适的生物方法进行防治[18],避免农药的残留。

本研究在贵州省荞麦主产区的几个地点进行研究,且调查地区种植的品种不全,时间上也仅为两年的数据,生态环境对荞麦害螨的数量、分布、消长规律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多年持续的研究分析,故结论难免有欠缺的地方,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来进行验证。该研究结果为荞麦害螨的预测、预报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4 结 论

荞麦上害螨的种类共3种,分别为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和皮氏叶螨,其中二斑叶螨危害最为严重;其消长规律与荞麦的品种无关,而与其是否可再生、季节及海拔高度有关。

致谢: 本研究非常感谢贵州大学乙天慈副教授、李娟对叶螨的鉴定;遵义市王珂、毕节市马智黠、六盘水张清明对荞麦害螨调查的支持。

[1] 陈庆富.关于现代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战略的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7,36(2):1-5

[2] 王慧芙.中国经济昆虫志螨目叶螨总科[M].第二十三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18-126

[3] 关惠群,金道超.贵州经济农螨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97-100

[4] Migeon A, Nouguier E, Dorkeld F. Spider Mites Web: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for the Tetranychidae[M]. Netherland: Springer, 2010:557-560

[5] Patel KB. Field investigation on important insect-pests of mango and their management[D]. Navsari: Navsar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

[6] Bonte J, Walle A, Conlong D,. Eggs ofand, and motile stages of the astigmatid mitesandas factitious foods for Orius spp[J]. Insect Science, 2017,24(4):61-622

[7] Chmielewski W. Acceptance of buckwheat grain as a food by(Schr.) (Acari: Acaridae)[J].Fagopyrum, 1999,16(9):95-97

[8] Nam HS, Park CS, Crane J,. Endotoxin and house dust mite allergen levels on synthetic and buckwheat pillows[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04,19(4):505-508

[9] Hagstrum D. Atlas of stored-product insects and mites[M].UK:Elsevier,2017:86-105

[10] 蔡仁莲,郭建军,雷淞淋,等.贵州蔬菜叶螨种类及优势种年发生消长规律[J].中国植保导刊,2013(11):59-62

[11] 邓小华,郭建军,乙天慈.贵阳地区果蔬害螨调查及其防护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0,29(1):81-84

[12] 刘兆东,杨绍周,刘喻敏,等.山楂叶螨在苹果树和桃树上的分布及发生动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12):108-109

[13] Kishimoto 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easonal occurrence of spider mites (Acari: Tetranychidae) and their predators in Japanese pear orchards with different agrochemical spraying programs[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2,37(4):603-615

[14] 王龙飞,黄大庄,李文娟.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因素对昆虫群落分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9):4667-4671

[15] 刘晔,沈泽昊.长江三峡库区昆虫丰富度的海拔梯度格局——气候,土地覆盖及采样效应的影响[J].生态学 报,2011,31(19):5663-5675

[16] Maveety SA. Ecology of ground-dwelling carabid beetles (Coleoptera: Carabidae) in the Peruvian Andes[M].USA:Wake Forest University, 2013

[17] Irvin NA, Bistline-East A, Hoddle MS. The effect of an irrigated buckwheat cover crop on grape vine productivity, and beneficial insect and grape pest abundance in southern California[J]. Biological Control, 2016,93:72-83

[18] Attia S, Grissa KL, Lognay G,. A review of the major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control the worldwide pest(Acari: Tetranychid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atural pesticides[J].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2013,86(3):361-386

Species Investigation and Occurrence Rule of the Buckwheat Mites in Guizhou

ZHANG Xiao-na, WU Yu, DENG Jiao, CAI Fang, LI Hong-you, HUANG Juan, ZHU Li-wei, HUANG Kai-feng, MENG Zi-ye*,CHEN Qing-fu*

550005,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basic data of the pest mites in buckwheat production and planting areas, accumulate the forecast experience of the buckwheat mites, achieve the expected control effect and increase the yield of buckwheat, six locations of four main buckwheat producing areas in Guizhou were selected in spring and autumn from 2016 to 2017, and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harm status of pest mites wer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law of buckwheat, the five - poi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occurrence ru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pest mites were three species in the Tetranychus ofKoch,and,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The occurrence rules was “reverse V” type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number of the mites reached the highest in June and September and then decreased to buckwheat harvest in the same location; The number ofin the perennial buckwhea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annual buckwheat, with an average of 20~70 more mites. The number of miteswith the higher altitude and vice versa in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Therefore,gave the most serious damage to buckwheat among three species of; its occurrence regularit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varieties, but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 the renewable of buckwheat and the altitude.

Buckwheat; pest mites; species; occurrence rule; investigation

S433.7

A

1000-2324(2019)05-0758-06

10.3969/j.issn.1000-2324.2019.05.005

2018-03-22

2018-05-18

贵州师范大学资助博士科研项目(11904/0517052);贵州省科技计划(黔科合LH字[2017]7355号;黔科合LH字[2016]7214号;黔科合基础[2019]123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CARS-08-A)

张晓娜(1986-),女,博士,主要从事害虫资源调查与防治研究. E-mail:1263432172@qq.com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164791537@qq.com; cqf1966@163.com

猜你喜欢

消长苦荞荞麦
红山荞麦看木森
北方冬小麦越冬前后生物量消长规律*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荞麦
苦荞花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荞麦花开
城门苦荞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苦荞黄酮的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