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光污染车辆卡口技术有了新发展
2019-11-07向南
□ 文 /向南
日前,科达重磅发布全新一代低光污染车辆卡口产品——AI超微光卡口。该产品能够在夜间微光条件下抓拍清晰的车辆及车内司乘人员照片,从源头解决光污染问题。科达采用独创AI深度学习低照度增强算法技术的新一代AI超微光卡口摄像机,将在小场景道路卡口实际应用中大有作为,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技术应用趋势。并且,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演进,这类产品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得到延展和深化。
▲科达AI超微光卡口夜间补光实拍
▲科达AI超微光卡口抓拍图片
为什么需要低光污染型卡口?
随着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光污染已经上升为一种亟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
在视频监控领域,光污染的问题也较为常见。例如在传统的道路卡口系统建设中,由于受成像技术的局限性,系统要在光线暗的条件下看清车内司乘人员,普遍做法是配备高强度的爆闪灯进行补光,于是在一些城市的路口“爆闪灯”是非常常见的,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光污染”,尤其是在一些照明效果不佳的道路卡口,会出现连续不断的“爆闪灯”。
光污染问题已逐步演变为城市“通病”,很多城市居民对此反映强烈,要求降低光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苏州,在近日“电警、车辆卡口补光灯使用标准化建设座谈会”上,苏州市政协委员王卫成从实际案例出发,代表苏州市民强烈呼吁公安交管部门与相关厂商共同努力,尽快解决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光污染问题。
科达AI超微光卡口,采用独创的人工智能低照度增强算法,提升摄像机的夜间成像效果。夜间只需一个低照度的LED定向补光灯,在驾驶人及周围居民基本无感知的补光条件下,实现车内人脸的高清抓拍。
对驾驶人而言,在黑暗环境下,频闪灯或常亮灯的部署不当,极易导致短暂致盲,影响道路驾驶安全。从上述视频可以看到,采用科达AI超微光卡口后,当驾驶人驾车正面经过卡口24米处时,实际上卡口已经开始工作,但驾驶人感知微弱。
对周边居民而言,由于科达AI超微光卡口对补光条件依赖度很低,灯的亮度非常弱,补光能量很小,当卡口工作时基本无感知,光污染扰民问题得到大幅缓解。
对公安实战而言,因科达AI超微光卡口采用深度学习低照度增强算法,即使在这样的补光条件下,仍然能够清晰呈现车内人脸与驾驶行为,且无偏色,实现全天候车辆、人员信息的精准采集。
由于成像技术的局限性,传统卡口要能看清车内司乘人员,普遍做法是配备高强度的爆闪灯进行补光,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越来越普遍的光污染问题。卡口点位越多,补光灯越多,光污染也就越严重。尤其是夜间,长期的光污染不仅影响道路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还直接威胁着交通参与者的驾驶安全。
目前市面上的“环保”卡口能否解决光污染问题?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主打“环保”概念的卡口产品,这类产品采用红外爆闪+暖光LED补光相结合的方案,虽然解决了晚上白光爆闪的光污染问题,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汽车前档玻璃贴膜针对红外光透光率较差,有些车辆会因为贴膜导致无法抓拍到清晰的人脸照片。
同一地点,右车采用高红外阻隔的前挡风玻璃贴膜,导致无法看清驾驶人脸部。
第二,车内人员如穿戴特殊红外反光材料做成的衣服、饰品,会引起抓拍照片的色彩还原失真,导致抓拍照片失去举证的合法性。
同一车内的同一驾驶员,在红外光表现下,黑色衣服变成了白色。
第三,为了获得色彩还原效果,导致对频闪补光灯的依赖仍然较高,灯的亮度在夜间仍然较强,光污染问题仍然较为明显。
▲“环保型卡口”夜间补光灯依然很亮
如何做到真正的低光污染?
与业内当前普遍的做法不同,科达AI超微光卡口创新性的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低照度增强算法,在解决光污染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算法对夜间低照情况下车辆卡口的图像抓拍问题进行了数学建模,设计了一个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低照环境下,该模型跳过了传统意义的摄像机ISP成像方式,通过对大量卡口抓拍图片的学习,直接对传感器输入数据进行图像恢复,大幅减少了卡口对补光灯的依赖,在提升图像亮度的同时,充分还原物体颜色与纹理等细节信息。该算法不仅大幅度提升了人眼对抓拍图像的主观体验,也为后续的诸多智能算法,如车辆特征分析、驾乘人员分析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独创性的采用AI低照度深度学习算法,从前端传感器入手,对成像前的裸数据进行修复和处理,打破了从硬件及后期图像处理的传统做法。只需要配合定制化的低照度LED补光灯,可以真正在低光污染的条件下达到黑光或超星光产品成像效果,增强公安和交警人员的业务实战能力,同时,提升驾驶员和周边居民的主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