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六大融合 强化系统推进

2019-11-07朱继伟唐远花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太湖人才农村

朱继伟 唐远花/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紧贴“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区情实际,以“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为主题导向,将城乡融合发展与“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相结合,对标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聚焦“五个振兴”主抓手,探索在前,实践在先,系统推进乡村振兴。

突出政策机制融合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吴中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从组织保障、资源倾斜、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专题部署、统筹推进、督查指导、考核评估,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镇村也成立相应机构,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措施到位、推进有力。编制实施《吴中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围绕63项重点任务,逐条分解、序时推进。健全考核机制,把乡村振兴纳入对镇、村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突出考核指标的差异化和精准度,强化考核激励。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引导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有效实现途径。

优化资源配置。以环太湖镇村为试点,启动推广以建设“减法”换生态、效益“加法”促均衡的环太湖“加减法”。鼓励环太湖地区大力推进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腾出的空间指标有偿调剂给区内重点开发板块,一并解决环湖板块财力薄弱、经济板块空间紧缺、合理配置地价级差三大问题。对指标调剂所得收益,明确60%专款用于民生事业、环境建设、耕地保护,40%纳入区级产业基金,以固定年利率保底分红,保障环太湖地区获得稳定收入,并逐步发展生态涉农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环太湖地区腾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942亩。

深化支农惠农。坚持各类惠农政策和金融服务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设立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发展年度专项资金1500万元、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转化年度专项资金3500万元,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以及相对薄弱村脱贫转化。2018年市区两级累计下拨帮扶资金超4300万元。持续加大村庄环境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费用全部由区镇两级承担。建立健全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8年累计投入各类涉农财政专项资金11.66亿元,争取中央、省、市资金9.6亿元。

突出生产要素融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

大力实施“6+1”产业化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强化“三资”管理,优化薄弱帮扶,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吴中大米”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吴中水八仙鸡头米”地理标志获批,碧螺春茶获评全国“中绿杯”金奖。成功举办首届太湖文化旅游节、太湖开捕节,创成苏州澄湖国际慢城,圆满承办苏州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三产融合更加深入。

生产体系不断健全。以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园区为重点,整区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粮食机械化示范“三大”工程。完成98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2.45万亩养殖池塘整治任务,建成150亩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和1100亩智慧农业示范区,新建渔港4座、避风港2座。苏州农产品物流园南环桥市场工程进展顺利,中农大有机循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挂牌成立。

经营体系不断成熟。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家、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新型营销业态不断呈现,获评全国首个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建设示范区,东山电商产业园获评省级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新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机“4S”一站式服务中心。

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完成新一轮清产核资,强势推进“三资”管理专项督查,全面排查“三资”风险隐患,全区村级集体净资产98亿元,村均稳定收入1341万元。深入推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获批全国首批、苏南唯一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国家级试点,新增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创新实施“四个一”帮扶机制,扎实推进新一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16个市级薄弱村完成脱贫任务,落实市、区、镇三级帮扶转化项目32个,薄弱村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突出人才智力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加强外引内育,创新政策激励,坚持将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目前,吴中区是全国工艺文化门类最全、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数量列江苏区县之首。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工艺文创大师等不同类型的乡土人才培训力度,推动乡土人才“提档升级”。新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全区拥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6人。全区13人获国家、省、市大师工作室称号。全区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企业229家,从业者超过10万人。

让典型人才“树”起来。实施东吴文化人才、东吴现代农业人才计划,28名“三带”表现突出的乡土工艺人才获评“东吴匠师”,12人入选省“三带”名人,超过全市入选人数的三分之一。1人获苏州杰出人才奖,10人入选姑苏宣传文化人才。遴选德才兼备的乡土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12人分别当选省、市、区代表。

让各类人才“聚”起来。创新扶持激励机制,积极落实人才新政20条,为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扶持、信贷贴息和载体空间等系列政策优惠。注重青年乡土人才培养,与苏州工艺美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核雕传承班,并开办苏绣、雕刻大专班等。创办苏作工艺学院,让乡土人才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和技艺精准传承。成功举办2018苏作文创峰会,与故宫博物院、西安美院建立合作,“苏作天工、根植吴中”影响力日益扩大。

突出服务供给融合提升乡村文明内涵

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和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优化服务供给,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加快公共服务提升。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69.5%、23.8%,吴文化博物馆主体竣工,切实增强农村群众对公共文体服务的获得感。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获评“中国文学之乡”和“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市级以上道德模范15人。实现镇级设立道德广场全覆盖,建设40余家农民书屋,评选出文明家庭100户,“最美家长”199名,各类文明村镇占比达40%。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古镇和古村落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全区拥有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2处,金庭镇堂里村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以农村青少年为重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戏曲、书画、非遗项目等进学校、进村庄,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气质。

突出生态环境融合优化乡村人居品质

以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持续美化村庄环境,生态宜居和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编制完成新一轮吴中城乡协调规划,推动多规融合,优化镇村布局。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三优三保”等政策。完成167家民宿备案登记,5家民宿获评“苏州旅游精品民宿”,占苏州全市二分之一。

加强农村村庄环境整治。深入推进“263”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7万亩太湖围网100%完成评估、签约、移交和拆除,6月底完成检查考核及上级验收。持续推进河道畅通工程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新改建污水管网128.03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2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84%。

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三年建设,完成苏州市三星级康居乡村82个。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3个,甪直镇创成国际慢城,灵湖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逐步实现进出畅通、环境提升、优产宜居。

突出基层治理融合强化乡村组织保障

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化机制和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环太湖党建带”创建,催生临湖镇“红色涟漪”、金庭镇“太湖红心岛”等一批党建品牌,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和职能服务,不断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深化“百名好书记”专项行动和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树表彰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强化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心建设,聚焦社会矛盾化解、重点人群管控等社会治理深层次矛盾,实现联动机制多维度提升,获得江苏省委政法委嘉奖。不断强化村民委员会自治能力建设,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100%,村民议事率达95.2%。

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超1000平方米,社区社会组织达450家,农村社区“三社联动”覆盖率超48%。建立完善城乡“全科社工”服务机制,梳理服务清单,吴中高新区、郭巷街道率先设立全科社工综合服务窗口。□

猜你喜欢

太湖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太湖三白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