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十年初心如磐 北京建院正青春

2019-11-07徐全胜

中国勘察设计 2019年10期
关键词:建院建筑设计北京

■徐全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成立7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院,我们始终牢记“服务中央、建设首都”的历史使命,以人才为第一要素,用创新不断自我迭代,与时代共同进步,为推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进步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默默耕耘。

中流击水 功不唐捐

在过去的70年里,北京建院共完成了25000多个项目、累计2.5亿多平方米的设计工作,作品遍布北京、全国及世界各地,所获省部级以上国内国际大奖超过1700项,设计、科研获奖数量在国内一直处于行业第一。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建院持续不断地研究并参与代表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从建国初期十大建筑中的八个,到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及长安街沿线建筑群;从亚运会到奥运会,从APEC到G20峰会主会场;从首都国际机场T1、2、3航站楼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建院不断实现建筑设计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根据《长安街·过去·现在·未来》中统计,在长安街核心地区,从复兴门到建国门,北京建院设计的建筑作品占80%;1955年-1990年,北京使馆区的使馆设计北京建院承担了90%以上;1958年起,北京建院先后承担了40多个国家的100余项援外项目。

回顾70年奋斗历程,一代代北京建院人攻坚克难、传承创新,一直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国际交往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价值,在打造首都城市秩序与气度中贡献着思想与行动,在打磨住宅、医院、学校等民生工程中倾注着智慧与情怀。

回眸70年沧桑巨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整体变革,北京建院历经了9次更名,由企业转事业,又由事业转企业,但不论何时,我们都有始终不变的坚守。

坚守“服务中央、建设首都”的初心

北京建院和新中国同日诞生,是为恢复建筑生产、建设新中国的首都而生,由时任北平市军管会副秘书长(后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公侠受命创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工程的建设高潮中,北京建院第一代设计大师们担起中央和市委的重托,怀揣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参与到新中国第一个建筑奇迹——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中,直接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设计方案,准确领会国家领导人的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出色完成17万平方米的设计重任。周恩来总理在《伟大的十年》一文中写道:“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在国庆工程庆功会上,周总理给我院张镈总建筑师敬酒时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五分。”1959年十大国庆工程,北京建院设计了八个,如果没有过硬的思想和技术,没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无法完成如此重要的国家工程设计任务。我们经受住了考验,也形成了北京建院代代相传的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财富。

从那时起,每逢国家重要发展阶段和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活动,都有北京建院设计的作品出现。1990年,我院承担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的设计,邓小平同志参观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后说:“我这次来看亚运体育设施,就是来看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看来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而且圆得更好一点。亚运场馆设施建设得这么好,我们一定要申办奥运”。中央领导同志对北京建院的又一次高度肯定,进一步激励了我们广大设计人员大胆创新、忘我创作的理想追求。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景观设计

援白俄罗斯游泳馆

进入新时代,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建筑指出的“不贪大、不媚洋,要跟中华文化的底蕴结合起来”的方向,用国际语言演绎中华文化的自信。2014年,北京建院设计的以“汉唐飞扬”为主题的APEC峰会国际会议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一经亮相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6年,杭州G20峰会中,北京建院作为设计总协调再次汇聚全球焦点,以“水墨中国”的思想贯穿始终,尽显大国风范、江南特色。2017年,厦门金砖五国峰会会场在提炼了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福建地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国际化的语言、柔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营造出金砖五国会议中心“圆润舒展、风尚大气”的空间气质。这些峰会建筑提供了我国主场外交的舞台,它们见证着大国崛起的自信,也有力地挺起了中国设计的坚强脊梁。

坚守在开放包容中构筑人才高地

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行业,除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外,它还需要综合多种学科,是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造型艺术的结合,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系统科学化的设计方法与经验的直觉判断相结合的创新过程。因此,建筑师、工程师、经济师等人才资源是北京建院能够不断保持发展活力,能够不断前进、不断拓展的第一要素。

北京建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逐步形成有利于集聚、培育、发挥高端创意设计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精英建筑师、工程师从全国各地及海外汇聚至北京建院,张镈、朱兆雪、张开济、赵冬日、顾鹏程、杨锡镠、杨宽麟、华揽洪等建筑设计巨匠,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先河。

建国初期,技术人才紧缺,北京建院怀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决心,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开办建筑院校,培养了大量新中国建筑设计领域新生力量。1950年底,北京建院自办技术干部训练班,对于解决当时大规模基础建设中技术人员极度缺乏的状况起了很大作用。以训练班为基础,1951年5月我们向北京市政府提交申请开办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首任校长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后来,专科学校大专部并入清华大学,中技部独立发展为今天的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院还经教育部批准,先后创办“北京市业余建筑设计学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七二一大学”等。直到今天,我们延续着重视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建筑业专业人才,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共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共建“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与中央美院合作办学,加入中关村京企云梯科技创新联盟等。

国家大剧院

70年来,北京建院从成立之初的24名设计师,发展到现在共有设计与管理人员近40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位,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10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1位,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2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4位,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博士32名、硕士910名,教授级高工174名,留学归国人才165名。大量行业创意和技术型高端人才使北京建院人才结构整体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坚守在专注创新中保持技术领先、推动行业进步

初创时期的北京建院,面对技术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工作习惯不同、绘图方法不同、各专业配备不齐等诸多现实困难,为保证设计质量,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统一绘图规定和各专业的统一技术措施,并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设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了三段设计、三级管理、三审制度,分段分级控制进度和质量,确保施工图质量。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工程回访,通过实践的检验,总结设计经验,评选优秀设计,在实践中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人员素质。随着我国标准和规范编制工作的进展,北京建院十分重视质量保证体系的贯彻,通过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在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方面进一步和国际接轨,更加体系化。

国家速滑馆

在严把设计质量关的基础上,北京建院深刻认识到设计单位的创新研发能力决定其竞争力。1953年,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北京建院抽调了比较有经验、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同志组成了研究室,密切结合设计的实际需要,从单纯的材料、构件、接点的检验,逐步开展防水、防火、防雷、声学、热工等专业研究,严格控制工程造价的研究以及国外建筑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但对一般设计帮助很大,在1959年十大国庆工程中,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新中国第一批建筑核心技术。

计划经济时代,为解决建筑工程任务多、设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并为建筑工业化创造条件,北京建院成立了标准设计室,配备强大专业力量,以严谨的态度做了大量具有创造性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建立了住宅设计和建筑构配件标准化体系,为北京及华北地区的建筑标准化、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北京建院依然保持着生产经营与科研密切结合的体制,拥有20余个研发机构,包括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企业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研究部门以及2个创新中心,多年来积累了大量设计科研成果,在超大复杂空间结构、抗震加固、BIM技术、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等技术领域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优势。北京建院还承担了大量不仅关系本院,而且关系到国家技术政策、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课题,完成了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并投入使用,主编和参编了一批国家规范和行业标范。

这些科研成果的积累,为我们加快科技转化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挑战超高难度设计和创新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我们自主原创的凤凰中心运用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控制、工程协同、加工建造、生态策略多方面展开科技创新探索,实现了达到制造业精度等级的建筑成果。它是一件完全由中国建筑师原创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人以这座建筑为契机,开展了一次数字设计的“革命”。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和几何控制的方法,凤凰中心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数字化设计“样本”,实现了中国数字化设计的升级换代,推动了国内建筑行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又如,在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多个项目中,我们实现科技攻关,先后荣获了“FAST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同时申请专利已授权5项,实质审查专利6项,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的水平,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转型升级,创新路上再出发

70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品牌价值,为我们今后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行业竞争正在从过去以技术为主,向技术、管理、运营等多元综合能力转变。设计企业或向精专特色化方向转型,或向以集成化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型咨询设计集团、高端创意类咨询设计机构转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正在进入重整分化期。新的外部环境和国企改革的新形势,对北京建院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北京建院是为建设首都而成立,几十年来深度参与北京城市发展。作为市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国内建筑设计领域一流的设计咨询机构,我们将围绕《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等文件要求,为落实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等整体工作部署积极担当,在“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等新蓝图的指引下找到新的发展坐标。

北京建院多年来专注建筑设计主业,未来将继续聚焦城市建筑领域,提供城市建筑设计、咨询和技术的一体化服务。

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定位

凤凰中心

北京建院多年来专注建筑设计主业,未来将继续聚焦城市建筑领域,提供城市建筑设计、咨询和技术的一体化服务。我们将以高端设计创意的竞争优势为核心,充分挖掘建筑设计作为工程建设产业链前端的引领性作用,以及建筑作为当代新技术集成应用载体的潜在价值,推进科技产业化发展,加快业务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以“创意+科技”为特色的、“高精尖”的发展道路,致力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高端平台型服务机构与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打造创新平台,吸引凝聚行业高端人才

对标Foster、Arup和Boston等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升级传统的院-所-工作室管控模式,以平台化理念,探索中国特色事业合伙人模式,打造国际高端人才、创意设计资源集聚的高地。以高端的人才、灵活创新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夯实传统优势的设计板块,提高设计创意能力,把公司的设计质量措施和服务标准建立在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确保高端项目的占有率。

加快业务创新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落实住建部倡导的建筑师负责制与全过程工程咨询,以管理为抓手建设一个以设计咨询为核心的城市建筑一体化的高端管理和服务平台,提供城市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咨询和技术服务。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向科技服务型公司转变

建筑设计决定着将来建成建筑的城市关系、造型、功能、交通、能源、安全、造价、结构和机电技术选型等以及建筑的标准,是建筑施工、产品采购和建筑验收的依据,同时建筑设计承载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当代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通过与客户共同围绕在手项目开展科技研发和项目管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推动技术与产品的协同集成、科技研发的创新应用、项目与资本的对接升级、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创新盈利模式。

未来,北京建院将以“建设中国建筑领域最具价值的品牌企业”为愿景,秉承“建筑服务社会,设计创造价值”的理念,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经营宗旨,以创新为驱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科学的管理、优化的设计、卓越的质量、协同和集成的方法,提供一体化的设计咨询服务。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设计与科研、人才与技术的综合优势,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设计水平和原创能力的领先地位,为促进行业的发展和建筑设计领域的繁荣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建院建筑设计北京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时代建院
北京的河
热烈祝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90周年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