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荒漠化主题研学实践探讨
——以青海省为例

2019-11-07黄芳芳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10008

地理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荒漠化青海省研学

●黄芳芳/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10008)

一、问题的提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下位概念,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自然、人为或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土地退化现象[1]。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1.16万平方千米,其中,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占19.04万平方千米。青海省荒漠化可分为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四种类型,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地区、高海拔山区、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地[2]。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发源之地,其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会直接影响青藏高原、甚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因此,研究青海省荒漠化知识、探究其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校外实践活动,指通过前期明确研学主题、制定详尽方案,并完善学生相关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研学兴趣;中期进行实地体验,亲身感受实际地理情境;后期引导学生理性总结地理知识,不断反思提高的活动教育形式[3]。研学旅行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文章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研学旅行与荒漠化教学相结合进行活动设计,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契合地理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凸显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优势,将活动标准阐述为:“以青海省为例,深入挖掘青海省荒漠化的内涵知识,让学生在研学中分析、掌握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将研学任务制定为:“以典型荒漠化区域为例,在区域资料收集和研学地点学习过程中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实地探究荒漠化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完成相关的研学任务,重在培养地理实践力;认识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从自然与人为两个角度分析其成因,突出培养综合思维;尝试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

二、研学旅行活动前期准备

1.确定活动行程

依据课程标准和研学主题,选取青海省典型荒漠化区域作为研学地点,设计为期四天的研学旅行活动(图1、表1)。

图1 青海省荒漠化研学旅行活动地点

表1 区域荒漠化研学旅行活动行程

2.收集区域资料

收集区域资料是研学旅行活动前期准备的关键之处。带领学生依据研学主题,合作或自主收集四个典型荒漠化区域的相关资料,不断完善荒漠化区域的储备知识。区域资料包括荒漠化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中侧重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特征。人文环境包括区域的农牧业、工业、人口和城镇分布等情况。在这过程中,学生对于荒漠化区域的认知逐渐清晰,并对将要开展的研学旅行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区域荒漠化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1.目标设计

(1)区域认知。在学生随行程变换研学地点、直观体会典型荒漠化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客观分析荒漠化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的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提升学生认识荒漠化区域的位置与范围,掌握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探讨荒漠化的特征和成因,并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区域认知能力。

(2)地理实践力。依据研学主题,在活动中通过设置观察、感知、参与、考察、探究、调查、访问和走访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开展探索,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区域荒漠化问题和成因,主动获取、处理荒漠化信息,合作交流、分析并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等地理实践能力,形成地理实践品质。

(3)综合思维。以荒漠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本身就蕴含着综合思维,其中涉及荒漠化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的综合、区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三个方面[4](图2)。随着学生对荒漠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利用分析—综合的思维认识荒漠化的发展和演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以及人地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思维素养。

图2 荒漠化研学旅行活动综合思维内容分析

(4)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荒漠化实例,归纳总结荒漠化防治的途径和措施,增强学生对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青海协调人地关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2.内容设计(表2)

表2 区域荒漠化研学旅行内容设计

3.活动总结

对研学活动进行总结,将杂乱的荒漠化知识进行梳理统整,形成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框架。依据主题,主要形成青海省荒漠化面临的问题、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治理措施三个知识框架(图3、图4)。

4.评价设计

(1)区域认知。采用终结性评价对区域认知进行评价。即在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基于典型荒漠化区域的知识,将活动中区域的实际荒漠化情况设计成为测评试卷,着重评定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形成情况。

续表2

图3 青海荒漠化主要问题和成因知识框架

图4 青海荒漠化防治措施知识框架

(2)地理实践力。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地理实践力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如对荒漠化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行的拍照或文字记录;对荒漠、湖泊、农田和林草地的面积动态变化的访谈和调查,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发现、感悟、疑问、思考、反思、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借此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品质形成情况[6]。

(3)综合思维。采用作业检查评价方式对综合思维进行评价。即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的思维,分析各区域的荒漠化成因,撰写青海省荒漠化成因报告,着重评价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情况。

(4)人地协调观。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对人地协调观进行评价。在研学旅行结束后,设计主题为“青海荒漠化的防治”的学术交流会议,通过学生在学术交流会上的表现,评价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生成情况。具体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地理核心素养下的区域荒漠化研学旅行活动评价指标

猜你喜欢

荒漠化青海省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