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华苓的客厅

2019-11-06张达明

保健与生活 2019年20期
关键词:爱荷华萧乾寓所

张达明

导演陈安琪执导的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忠实记录了著名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的传奇人生。影片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但最闪光的场景,却是聂华苓寓所的客厅——在这里,聂华苓与丈夫保罗·安格尔商讨创办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该计划的付诸实施,让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作家成为这里的座上宾。虽然各持不同的政见及人生观,虽然交流时言辞激烈,最终却超越了意识形态,聚集一堂。

聂华苓的命运,其实是20世纪中国人命运的缩影。战乱、颠沛流离,她从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湾再到美国的爱荷华。这样的历程,是她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正如此,“不管是什么肤色、文化,对于人的关注与尊重,是‘国际写作计划的核心,每位受邀作家也理所当然都是我的座上宾”。

1979年9月14日夜,聂华苓与丈夫精心导演的“中国周末”在他们寓所的客厅首次隆重揭幕。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30多位著名华人作家,在隔绝整整30年后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毕朔望,一位是萧乾。

毕朔望和萧乾成了整个聚会的中心。聂华苓回忆说:“那时大家好激动。大家都没去过大陆,也想见见大陆的作家,尤其是为了见萧乾。”

当时是萧乾第一次重返国际舞台,举手投足无不儒雅风流,却特别谨慎。其他作家都是即兴发言,即兴吟咏,萧乾发言则不脱稿,稿子也写得很板正。

继萧乾、毕朔望之后,艾青、丁玲、王蒙、王安忆、茹志鹃,以及陈白尘、汪曾祺、余光中、杨牧、王文兴、白先勇、吴祖光、张贤亮、邵燕祥、冯骥才、谌容、白桦、阿城、北岛、余华、刘索拉、苏童、刘恒、李锐、迟子建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曾先后受邀成为聂华苓寓所客厅的座上宾。其间,她还邀请了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中国作家莫言等,来寓所做文学交流。

有时候,聂华苓也会刻意邀请敌对双方国家的作家面对面进行文学交流。最典型的一次,是埃及与以色列开战那年,聂华苓特意邀请了这两个国家的两名作家,两人一见面就互掷酒杯,破口大骂。聂华苓的丈夫保罗劝他们说:“如果你们读诗给对方听,你们之间就没有战争了。”在待了四个月离开时,两个人在机场抱头痛哭,难舍难分,相见恨晚。

这给了聂华苓很大的震动:“敌对国家的作家同时参与文学交流,学习从别人的眼睛中理解世界。”

40多年来,“国际写作计划”享誉世界,也给了聂华苓夫妇带来了至高荣耀。1976年,夫妇俩被300多名世界各国作家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2008年,爱荷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全球三大文学城之一;聂华苓也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陈安琪与聂华苓相识40多年,他最初计划拍摄一部关于保罗·安格尔的纪录片,但保罗却于1991年因病意外去世,陈安琪便转而于2009年决定拍摄《三生三世聂华苓》。他写信问聂华苓:“我现在来拍你的纪录片,你给不给我拍?”得到的回答是:“好好好!当然好!”陈安琪邀请诺贝尔文学奖最新得主莫言担任顾问和协助采访,莫言还亲写手稿给予该片大力支持。

莫言形容获喻“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的聂华苓:“她身上有种英雄气概,甚至有一種侠义的情结。一个历经磨难的女人,有勇气面对挫折已属不易,更何况她始终保持豁达的心境与高贵的人格,实在是传奇。”

2013年5月5日,《三生三世聂华苓》受邀参加了新加坡举办的首届华语电影节。在影片开头,聂华苓缓缓地说:“我是一棵树,根在中国大陆,干在台湾地区,枝叶在爱荷华。”熟悉聂华苓的大陆作家李锐认为,后面还应加上一句:“果实在全世界。”

猜你喜欢

爱荷华萧乾寓所
三生时空的生命体验
自知
自知
爱荷华河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为何写作,如何创意
美国爱荷华大学开设手游课程学生玩游戏可获学分
新现象学的审美情景
富翁被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