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创新研究

2019-11-06于颖

山西农经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民营企业

于颖

摘 要:对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关乎企业经济命脉。实施过程中,公司治理表现出一种地域性,即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去研究。对中国种类和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来说,绝不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办法。因此从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展开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给民营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公司化改革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4-012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为满足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制度框架,主体一般包括董事会、股东会、监理会及职业经理人,彼此之间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角度出发进行相互制衡。作为一种公司制度,具有相对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科学完善,对于公司运营成效和生存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1]。

1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公司治理的雏形源于1978年,当时只针对一部分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革,第一阶段是1978—1993年,这个时期主要是形式上的改革,改革以放权为主,以市场化经济引导企业发展,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自主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改革具体落实部门仍然是国有企业边缘化部门,本质是管理人员享受改革成果[2]。直到1994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按照要求,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不能只流于形式,而是进入了实质化阶段,这时改革的重点是股权多元化,打破僵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让市场化经济主导企业,使国有企业初现民营企业的状态。但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原因,要想让国企与政治机构彻底脱离关系是不可能的,因此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完全实现政企分离。

1.1  岗位分工不健全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大多数存在一个管理者管理多个岗位的现象,最常见的便是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更有甚者兼任财务主管,所有经费支出一定要董事长亲自审核,这种管理者兼治理者的营运方式虽然可以节省成本,但会影响董事会职能的发挥,再加上有些民营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演变而来,不可避免会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进而又引发另一难题,即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委托代理问题如何解决。大股东利用其对公司内部信息的熟知度,选择适当的时候减少持股比例,从而损害小股东利益[3]。

1.2  内部控制薄弱

按照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建立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当然民营企业当中有很多是未上市企业,所以其内部控制管理不够深入,即便上市公司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作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按照规定执行。管理者、治理者与内部控制相脱离,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实施不到位,使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

1.3  政企不分

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企业的公司治理难度,企业即便有好的想法和好的发展方向,也要看政府的意志,以政府意志为转移,从而束缚了企业发展创新的脚步,也使企业背负了一定的重担。为了保证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别企业的利益,将企业置于一个不合理的职能定位上。原本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只要遵纪守法,按照市场规则发展即可,本不该受其他外在因素干扰[4],但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得公司治理与国外相比较为困难。

2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策略

2.1  完善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如果想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一定要做好内部激励。激励机制也是公司治理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提高股东的决定权,使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让市场机制主导企业运行。其次,设计薪酬制度,使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能享受到公司利益,加大业绩与利益的相关度,例如将业绩与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挂钩等等,从长远角度实现利益相关性。

2.2  强化债权人的监管力度

在中国,银行一直作为公司治理的债权人,是因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银行作为债权人的职责是事后监督。为强化债权人监管力度,应该构建清晰的权责关系,最好的方法是银行持有公司股份,但由于法律不允许,所以现阶段只能采取债务转移方式,即将债务转入第三方公司,这就构建了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持股形式。

2.3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措施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非持股的股东要适当增加其管理权,即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识,尤其是企业的经营信息,一旦大股东利用职权损害其他股东利益,这些非持股股东可以早发现,早监督,强化公司治理[5]。其次,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针对内部审计形成虚设,主要表现为没有有效实施企业制定的制度,因此管理层应选择专业的审计人员并以身作则,保证内部审计的顺利实施,从源头上强化公司治理。再次,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可从信息的收集、整理、披露和追责几个环节进行强化,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责,使公司内部控制顺利进行,使投资者进行有效投资。

3  结束语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保障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涛.论企业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运用[J].财会学习,2019(5):232.

[2]李佳彤.浅析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J].科技经济导刊,2018(1):215-216.

[3]李彩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9(5):55-57.

[4]刘竞元.公用事业单位公司化改革中的产权关系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6(10):79-81.

[5]郭峻暉.所有制结构、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7):127-128.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民营企业
2019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室内装潢宜俭朴宜居宜习宜养生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我国家族信托的法律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