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奖励如药物,请小心使用

2019-11-06王晓燕

新班主任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金垃圾桶动机

王晓燕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单独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为两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两组学生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个阶段,一组每完成一道题就得到1美元,另一组则没有;第三个阶段为休息阶段,学生可以自由在原地休息。德西的研究人员持续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奖励组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个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很少,无奖励组则有更多的人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这就是说,人们在对某件事非常感兴趣时,对其提供奖励反而会削弱他对这件事的兴趣。当人们因为兴趣爱好或者成就感等内在动机而努力时,他们是为了取悦自己,使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一旦加入外在奖励,就会变得患得患失,唯恐自己的努力配不上奖励,或者觉得奖励配不上自己的努力。

由此可见,不恰当的奖励会中断孩子原有的、我们所期待他们做出的良好的行为。

小金坐在垃圾桶不远的位置,他很爱干净,看到垃圾桶臟了就忍不住拿去清洗。老师表扬了他:“你是个干活不怕脏不怕累的好孩子。”并对同学们说小金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几次之后,小金再也不主动清洗垃圾桶了。经询问得知,老师表扬了他之后,同学们也留意到了他的这一行为,有的同学不屑地认为他是图老师的表扬和奖励才这么做的。为了避免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误解,小金干脆不做了。他觉得,如果继续清洗垃圾桶,老师和同学会猜疑自己是为了奖励而做,他不想担这个“罪名”,所以选择不做。

老师表扬小金乐于助人,不怕脏不怕累,无意中拔高了他的道德高度。小金不一定有多么不怕脏不怕累,只是爱干净的他不想忍受垃圾桶的脏而主动去清洗。这时,老师的话给了他无形的压力,够不着的道德高度制约着他继续这个行为,于是,他只能停下来,减轻压力。

当学生做了对的事时,教师只需简单而真诚地口头表扬他,并说明为什么要表扬他。对于小金,教师可以这么说:“谢谢你,你让教室的空气更清新了。和爱干净的你同处一个教室真好。”这种事实性的说法没有对行为做出主观评价,让行为实施者更容易接受。

孩子只有具备了积极的内在动机,才能够拥有更强大、更持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提升其良好行为出现的频率。孩子做了家务,妈妈可以表示感谢:“谢谢你,这样家里干净多了。”孩子花了很长时间解答一道题,老师家长要具体而准确地表达:“遇到难题你没有放弃,我为你勇于挑战的精神感到高兴。”

奖励如药物,请小心使用,尽量减少它的副作用。相较于功利性的奖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激发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激发每个人身上的潜在创造力,才是教育孩子的更持久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化州市杨梅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小金垃圾桶动机
垃圾桶等
动机比能力重要
飞进垃圾桶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谁放的老鼠屎
爱“喧哗”的我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凶手的动机
可拆分的分类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