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河南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2019-11-06宋承蕾

山西农经 2019年14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农业

宋承蕾

摘 要:河南省农业经济存在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困难、农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立足河南省农业经济现状,深入剖析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农业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4-005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指出,我国农业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倡导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多元化道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兴旺是国家稳定发展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粮食安全和生产过程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1]。

1  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优势

1.1  劳动力充足

截至2016年,河南省总人口达到10 788.14万人,常住人口9 532.4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4 909.2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5%。2016年,河南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0%以上在省内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总量达到2 876万人。河南省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1.2  自然资源丰富

河南大部分地区地处暖温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河南省总面积16.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其中,耕地面积812.59万hm2,居全国第3位。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4大流域,境内流域面积达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60条。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作物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河南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粮食生产能力强

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354.2万hm2;粮食总产量由2007年的524.5亿kg,增至2015年的606.7亿kg,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2016年,河南粮食生产连续11年超“千亿斤”,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夏粮产量347.68亿kg,位居全国第2;秋粮产量246.98亿kg,小麦产量346.6亿kg,下降1.0%,位居全国第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1.91亿kg,增长4.7%,位居全国第3。瓜果类农作物产量194.86亿kg,增长11.4%。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在全国位列前茅,为我国粮食储备提供了重要来源。

1.4  种植结构多样化

河南省不断对粮食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以保证农业种植户收入稳定增长。河南省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收的基础上,适度种植瓜果、菜类等作物,取得很好的收益。

2  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2.1  小农经济为主

河南省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粮食生产的劳动成本较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比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河南省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发展困难重重。

2.2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受到城镇化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粮食产量随之减少[2]。在城市化过程中,占据耕地面积建造居民区、商业区等,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

2.3  缺少农业机械、生产技术和人才

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是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设备,但河南省财政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科研投入不足,落后的生产技术和难以控制的自然因素,使粮食产量无法稳定增长,减少了粮农收入。此外,河南省缺乏成熟的人才梯队支撑,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难度较大,制约了河南省农业经济转型。

2.4  粮食作物品种单一

河南省粮食作物品种单一,农业种植户大多会选择生产费用低、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农业种植户没有对市场进行考察,难以有效匹配市场需求,造成生产和销售脱节,使农产品出现滞销局面。统一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种植生产,会使此类粮食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其他种类农作物则会供应不足,造成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政策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无法按时、按需执行,降低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3  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河南省农业经济要想发展,必须紧跟国家总体发展方向,对自身存在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市场需求和改革策略相结合,针对性地应对发展中的难题,抓住农业发展机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使河南省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构建起新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河南省要改变原有的小农经济模式,将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到实处,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建设农业产业园区,集中成片种植同类农作物,节省时间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增强经营主体融资能力,为农业生产引入资金,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对农业生产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并定期抽查,保证农业生产专业性。构建人才梯队,培育新一代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的农民。

其次,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加大投入,构建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约资源,使农业生产所需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增加农民收入。引进农业生产技术时,政府要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引导,借助自身优势,吸引企业投资,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深入基层推广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宣传教育和讲座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农民对于农技的认知。

再次,政府应当出台切实有效的惠民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保证农业供给质量和有效性。政府部门应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公开市场需求信息,合理科学地对农产品种植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帮助农民引入新品种,增加粮食总产量,提高农产品供应质量。政府应积极听取农民意见,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相应政策,以扶持农业发展。政府可以给农民一定的补贴,组织人才队伍提供技术支持。成立相关机构,加大监督力度,定期对惠民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确保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4  结束语

河南省农业经济必须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通过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改革,需要多方面考虑和协调。制定改革方案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明确发展方向。结合实际现状,出台具体的改革措施,以保证河南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靜,王莉姆,贾姆.对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37-138.

[2]陈广泉.农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以甘南州卓尼县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4(10):21-24.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农业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