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功的秘密是尊重
2019-11-06刘玉琴陈建军
刘玉琴 陈建军
新时代,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不少学校不断创新实践,总结出了各具特色的德育工作经验。2018年10月,教育部组织专家评选出了一批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学校,其中湖北省共有14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经验和做法受到表彰。为推广先进德育工作经验,树立德育工作典型,《新班主任》杂志将陆续推介这些受到表彰的学校及其德育工作经验。本期推出的是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桃花岭小学的德育工作经验。
扫码了解更多内容
人物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艾默生的名言,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黄陂实中”)自2016年以来的办学宗旨——尊重教育的灵感来源。
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黄陂实中这样诠释尊重教育。
作为一位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孙建伟立足班级,为学校的尊重教育增添了许多鲜活的表达。
尊重,首先是承認差异,并顺应差异
尊重教育的出发点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成就了教育的丰富多彩。
孙建伟深谙此理。
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一些,接受能力强一些,能够较快接受讲授内容;而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一些,在相同的时间里,可能还没有听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同一个内容反复讲,直到全班学生都听懂,这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公平;不顾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据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节奏授课,也是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的不公平。
课后补差或许可以兼顾,但孙建伟不想沿袭“时间+汗水”的老套路。
于是,小组合作进入了孙建伟的视野。
孙建伟的小组模式是“1+2+3”模式,“1”即大组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2”即小组中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是学习组长;“3”即小组中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
以新授课为例。新授课中,孙建伟一般先让学生预习5分钟,再讲解约10分钟,确保每组的大组长都听懂了,然后大组长迅速与两个成绩中等的学生沟通,直到他们弄清知识内容,随后,这3名学生再一对一给剩下3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讲解,孙建伟巡视并随时补位。这样,大约5分钟后,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然后配合学案进行例题讲解和练习。练习时,同样按上述顺序进行小组学习指导。
在班级管理方面,依然可以用小组合作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
每个小组6个成员,除了1名大组长和2名学习组长,其他3名学生承担小组中的管理事务,分别是小组里面的卫生组长、安全组长以及纪律组长。在这三个方面,他们对小组其他成员有管理权。这样,小组的6个人都“身负重任”,基本达到平衡,让长期得不到关注的学困生有了自信和被需要的感觉。
由于分工不同,班级合作小组是多样化的,比如课堂中进行活动的小组属于学习型小组,由纪律班长领头与各纪律组长组成的团队为纪律小组,此外还有安全小组、卫生小组、团小组,等等。在这样的班级里,所有学生都是主人,都参与管理,他们都是付出者,也都是收获者,他们虽各有差异,却平等相处,各得其所。
不是合作小组成立后,尊重教育的目标就已经达成或者能够达成,还需要组织与运作,需要建立与之相符的运行机制,以及持之以恒的督促指导。
午间自习时,德育班长在讲桌前值日,若某小组所在区域有响动,则直接将该组组号写在黑板上,因为一般情况下很难准确判断到底是谁在违纪。但是小组内部成员很清楚到底是谁在违纪,所以从一开始起,犯规的学生就习惯了自己直接承认错误并接受批评。如果纪律组长因此而受到责罚的话,违纪的学生就会受到小组成员的谴责。试行几次后,午间自习时教室非常安静,没有吵闹。小组合作模式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让每个个体在集体的潜移默化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承认差异的存在,就等于承认学生在同一教育过程中需要扮演不同角色,在同一教育场域中,他们不是同样的参与者。如此,更多的学生才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由此实现个人目标到小组目标再到班级目标的过渡,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尊重的艺术:读懂
尊重学生,关键是要读懂学生,如此,才能理解学生,以同理心看待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
一次上课,有学生告诉孙建伟,自己的东西被偷了,并指出了怀疑对象小张。孙建伟要求学生别声张,课后处理。
课后,孙建伟经过调查,证实了东西确实是小张拿的,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足够的智慧。
细细思量和分析许久,孙建伟发现,小张其实是一名很体贴的孩子,很会替别人着想。“那就以这为突破口,让小张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孙建伟有了主意。
课后,孙建伟找到小张:“小张,孙老师负责管理学校的器材,但是现在器材有点乱,老师需要一个帮手帮忙整理,你愿意帮老师吗?”乍一听到老师的请求,小张既紧张又意外,但还是高兴地答应了。
在和小张清理器材室时,孙建伟发现他手脚勤快,干活有条理,就和他拉起了家常。说说笑笑地干了一个多小时,孙建伟对小张说:“以后器材室的清理就归你负责。”小张愉快地答应了。
此后几天,小张一下课就去清理器材,将器材分门别类摆好,整整齐齐,一目了然,表格登记完整、清楚。孙建伟很是满意。
一次,一名同学借了器材未按时归还,这下可急坏了小张,他很担心同学把器材带回家弄坏了或者弄丢了,直到同学第二天把器材还回到器材室,小张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事后,孙建伟和小张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小张说:“孙老师,我得知器材没按时归还的时候,真的是要急死了!这要是丢了,我该怎么办?您信任我,才要我来管理器材的,如果丢了,您怎么向学校交代?”
孙建伟见时机成熟,顺势说:“你能替老师着想,老师很感动。确实,如果东西丢了或者被偷了,失主该多着急啊!如果每个人都能替别人着想,那该多好。”
小张若有所思,一言不发。晚上,孙建伟收到了小张的短信:孙老师,这次器材事件,我才知道自己之前的一时糊涂给同学造成了多大的困扰。您放心,我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以后这样的错误我不会再犯了。
小罗,一名精力旺盛且身强力壮的男生,因与社会不良人士混在一起,经常打架斗殴,孙建伟多次劝说无果。
读懂学生,就要多给学生表达机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如此,教育才会有的放矢。
孙建伟尝试着“撬开”小罗的嘴巴,以便知悉小罗的内心想法。显然,小罗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倾诉者,孙建伟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既然口头表达不行,写出来总可以吧,一定要让小罗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自此,只要小罗打架了,孙建伟再也不苦口婆心地劝说了,而是直接要求小罗:“你把你打架后心里怎么想的写下来,字数不限。”
最开始几次,小罗都只写4个字:我很后悔。看得出,小罗也不想打架,也知道打架并不好,可能他找不到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宣泄自己情绪的途径,只能以打架解决。
几次之后,孙建伟又给小罗提出了新的要求:每次打完架后要写自己打架的动机和打架后的想法。孙建伟希望了解小罗为什么打架,然后再针对性教育。
过程总是艰难的。孙建伟一次次试图从小罗有限且表述并不算清晰的文字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无一例外都是失望。
直到有一次,小罗无缘无故在厕所把一名同学打了一顿,他在反思中写道:我就是躲在厕所抽了一根烟,有什么奇怪的,他却那样看着我,瞧不起我!
原来如此!
小罗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心和存在感。那么,就从培养他的自信心着手,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
恰逢学校马上要举行运动会,按惯例,班上的班牌都是班长举。因为班牌是一个班的形象,举班牌的人也如此。孙建伟这次却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让小罗举班牌。一方面,他会找到一点自信,认为自己被尊重,被需要;另一方面,小罗会有压力,努力使自己符合班级形象代言人的标准。
这一招果真管用!
小罗身上的戾气慢慢减弱,经常主动帮同学或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深层原因,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行为,最重要的是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和意图,读懂学生,继而对症下药。这是教育技术,更是教育艺术。
尊重的理想境界:助人达己
黄陂实中的尊重教育把所有的学生都称为“你”,整个尊重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我”和“你”之间展开的,不仅要求学生努力发展自己,还要求每一名学生能够替他人着想,做到助人达己。
小蘭是一名很聪明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孙建伟任命她为大组长,希望她能帮助组内的同学共同进步。但是,小兰心高气傲,她认为,其他同学都太笨了,教这些同学完全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几次三番要求卸去大组长职务。
孙建伟并没有给小兰讲大道理,只是以自己为例子,讲了自己上初中时的一件事:“老师上初中的时候物理不错,很多同学问我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老师都会。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脸,老师会私下把每一个问题都弄懂、弄透,并想好怎么跟同学讲。如此一来,老师的物理成绩越来越好了。”
听了孙建伟的故事,小兰半信半疑,孙建伟见状,建议她:“这样吧,你先试试,如果你觉得帮助同学的同时对你自己也有帮助,你就继续当这个大组长,如果觉得对自己没用,那就不当。”这才让小兰定下心。
几天后,小兰向孙建伟反馈,有同学问一些自己没发现的问题,自己在努力弄懂的过程中,确实对自己提升很大,但是,如果再给同学讲一遍甚至多遍,就太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
见此情景,孙建伟觉得自己该出第二招了。他找了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给小兰做,小兰费了一些时间做出来了。孙建伟问她是怎么做出来的,小兰也比较清楚地讲出了自己的思路。孙建伟只说了声不错,就没再作声。
半个月后,孙建伟再次把同样一道题拿给小兰做,小兰只记得自己做过此题,却已经不会做这道题了。
时机成熟,孙建伟这才开始讲道理:“其实,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你可能当时勉强懂了,但如果不加以强化,很容易就忘记解题思路,就像这道题一样。而你在给同学讲题的时候,无疑是把题目的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思路重新梳理强化了一遍,何乐而不为?”
亲身经历的教训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从此以后,小兰再也不认为给同学讲题是浪费时间了,而是当成与同学共同进步的良机。
将助人达己作为尊重教育的一部分,是要让学生明白:一方面,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个体的线性前进,必须与其他人发生关联;另一方面,一个人迟早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人。如此,他才会更加懂得尊重珍惜他人。
教育是一点一滴的灌溉,更是一刀一斧的雕琢。孙建伟保持一颗教育初心,秉持尊重教育理念,努力掌握学生思想认识的模糊点、关心关切的聚焦点、议论较多的敏感点,让学生主动亲近教育、接受教育、融入教育,师生在彼此尊重中塑造彼此。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