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务员的“祖师爷”文翁

2019-11-06匡济

公务员文萃 2019年10期
关键词:西汉王朝办学

匡济

对于今人而言,办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对于古人而言,办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是功在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文翁,一位两千余年前在四川办学的古人,创办了一套官学体系,后来发展成了科举制,科举制后来又经那些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之手,传入西方,演变成了近代文官制度,再往后,就是现在的公务员制度。

当今的公务员,都应该尊文翁一声“祖师爷”。

文翁其实不是四川人。他的本名,也并非文翁。据史料记载,文翁姓文,名党,字仲翁,安徽人。文翁,应当是后世对他的尊称。他出身贫寒,是一农家子,自孩童时起,便要做一些诸如上山砍柴的杂活。但这个农家子胸怀大志,在少年时代就发誓要到长安——当时的西汉王朝的都城去求学。他发誓的方式也很特别,将砍柴用的斧头,向一棵大树高高抛起,如果斧头被树枝挂住,那么他就定要去求学,如果没有挂住,那就放弃。

结果当然是斧头被挂住了。

这或许是后人杜撰的传说,以彰显文翁志向的远大,给他弄些神奇的色彩。而在当时,一个乡野农家子,最终实现了求学的志向,也确实了不得。虽然史料对此缺乏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类似的古代名人成才案例中,推断出他学习的经历:先寻访家乡附近有点文化的人,初通文墨之后,凑足路费,毅然踏上远赴长安之旅,在那里遇到了某位儒生,得以学到一些儒家学说,比如著名的儒家典籍《春秋》。靠着这些学问,从长安归来的文翁,获得了进入政府工作的机会,在家乡当了一个小吏。

此时乃是汉文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立国已近半個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恢复,对于官吏的需求急剧增长。求贤若渴之下,汉文帝连连下诏,要各地官员举荐人才,并形成各类科目,比如孝廉、茂才、孝弟力田等等,所有的科目,在评判标准上,德行与学问并重。各地官员举荐的人才,还要通过中央政府统一组织的考试,再根据其成绩,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这种选才制度被称为“察举制”。文翁即是被这种制度所选中的一个优秀人才。

这时大约是公元前145年,距离西汉王朝建立已近60年,汉景帝已经即位。帝国依旧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态势和富庶繁荣之景象,奢靡的生活风气也很浓重,然而在蜀郡一地,通过“察举制”选拔出来为官的人才,却相当少。

文翁有心改变这种局面。他以自己学而优则仕的经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开始分阶段推进他的计划。

第一步,先从自己的下属中(基本上都是蜀郡本地人),选取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敏而好学之辈,教授他们一些儒学知识,然后又从中择优选取十八人,送往长安,投到博士的门下,系统学习儒家文化。

这批下属学成归来后,文翁先有一番考核,考核之后,合格者纷纷委以重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再以“察举制”的方式举荐上去,通过中央政府组织的考核,进入更大的政治舞台。

选拔,培养,锻炼,察举,这套模式,可谓是文翁自身经历的一种强化再现,成效显著,但他想做的事情,绝不仅于此。在那批下属正在长安求学之际,他已开始另一项更大的事业,这项事业将对西汉王朝,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我们一开始说到的文翁办学。

文翁之前,办学一事,并不发达。周王朝时期开始,由官方办学,但收的学生,都是贵族子弟,并不对外开放。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官学基本荒废,各路民间大师收弟子的私学兴盛起来,但他们既无固定讲学之场所,也无固定讲学之章法,虽也良才辈出,但在人才培养上并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更不能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

西汉王朝建立后,官学一直没有得到恢复,所需人才主要靠地方官员举荐,实际上也就是用一些民间私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这种方式显然不可持久。

文翁的做法,是在成都城中,选择专门的场地,建立起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被称为“文学精舍”,建筑材料系石头垒砌而成,故而又名石室。

学校中设有专司教育职责的学官,也就是专职教师,文翁那批学成归来的下属中,就有一些曾在这个位置上干过。

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很讲究,也是文翁最用心的地方。先是从蜀郡的官吏队伍中,选择一批年轻好学者,加以培养,同时对他们搞一些政策上的优待,比如免除学费,免除赋税,免除徭役,予以褒奖等等。文翁外出时还经常带着这批学生,随同视察蜀郡各地,锻炼他们实际处理政务的才干,同时宣讲入校读书的诸多好处。这类活动总是会搞得锣鼓喧天、声势浩大,给崇尚奢靡浮华生活的当地人以很大的冲击,特别是那些家财万贯的富豪,得闻进入这个石头做的学校读书,有如此多的好处,还有到中央做官的机会,不由得心痒痒起来。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文翁的如此推动下,开始深入蜀郡人心,“文学精舍”的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的来源,也从原本的官吏扩大到了社会各阶层。一些颇有盛名的蜀郡文人,在文翁延请下,也到“文学精舍”做老师,讲学传道,比如司马相如。这些学术名人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据史料记载,司马相如到文翁那儿讲学时,前去听讲的学生,竟有数千人之多,这在当时是十分惊人的数字。

此事引起了西汉王朝的高度注意,文翁的办学方式,开始在巴郡、汉中郡、广汉郡试点推广。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离世,一位十六岁的少年,登上了皇帝之位,他就是彪炳千古的汉武帝。他对文翁兴学之事,关注已久。他发现,文翁兴学中所授之课目,基本上都是儒家典籍。在这些典籍熏陶下涌现出来的人才,十分适宜于从事各种行政工作,是做官的好料子。

他从文翁兴学那里,得到了很多启发。带着这些启发,他即位不久便开始推行儒学,在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这条方针的落地方案,则基本是文翁兴学的放大——在中央建一个太学,为官方最高学府,在全国各地,设立官办学校,为地方学府,中央地方构成一套官学体系,为国家培养官员队伍的后备人才。

这套官学体系后来发展成了科举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又经那些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之手,传入西方,演变成了近代文官制度,再往后,就是现在的公务员制度。

当今的公务员,都应该尊称文翁一声祖师爷。

最后提一下,文翁兴学的那所学校,其石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那个神圣的地点之上,历经两千余年岁月风霜,学校是毁了修,修了毁,再修,再毁,继续修……直至今天,那里依然属于学校,一所四川省的重点高中,石室中学。

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之事。

(摘自“看历史”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西汉王朝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西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人必其自爱
路温舒编蒲抄书